回覆列表
  • 1 # 碧海藍天67289

    中世紀是指1066年諾曼底征服到1485年都鐸王朝建立!

    1154年亨利二世入主英格蘭,其領地遍佈西歐大陸!統治一個從北冰洋到比利牛斯山的帝國!

    在約翰王時期發生了變化,獅心王理查失去了父兄在大陸苦心經營的大部領地,只保留住在阿奎丹的幾小塊屬地,而恢復亨利二世時期的英國王室遼闊版圖和槍神地位成了英華人的追求!導致英法幾十年爭奪大陸領地!直到1259年12月倆國簽訂了巴黎合約!但是並未解決爭端!因此成為爆發英法百年戰爭的一個歷史根源!

    1337年到1453年的百年戰爭!對英法倆國有十分重要而深遠的影響!由法國王位繼承引起的中世紀形態戰爭,摻雜這商業和經濟的因素!英國與法國境內的佛蘭德爾和加斯科尼倆個羊毛加工中心有密切的商業聯絡!

    百年戰爭前期以1360年5月8日締結布勒丁尼和約以及法國國土分裂為終結!

    法王約翰二世未履行合約~

    後期1415年~1453年百年戰爭開始了,交戰之初法軍仍然丟城失地,1419年英軍進犯巴黎,第二年迫使精神失常的法王查理六世簽訂特魯瓦合約!

    在英國兼任法王的第七年!17歲的農家少女貞德自稱受上帝指引解救法國!

    1429年5月~1430年5月~不斷收復失地~

    1429年7月14日,貞德軍隊進入蘭斯!特魯瓦合約失去意義~

    1435年!勃艮第公爵徹底與法王結盟,

    1436年!法軍把英華人逐出巴黎!

    1450年!法軍把英華人逐出諾曼底!

    1453年!英軍撤離加斯科尼!

    除加萊外~英國在大陸無立足之地!百年戰爭以英軍撤離大陸為終結!

    1558年!梅迪納西多尼亞公爵指揮西班牙無敵艦隊殺向英格蘭!因遇到大風暴!17艘船和5千人死於海里!

    1688年!7月30日~光榮革命誕生!

    1689年到1697年是參加了第一場殖民爭霸戰爭!

  • 2 # 流兮2

    第一次工業革命,1765年差不多開始,因為哈格里夫斯發明了珍妮紡紗機,機器開始取代人,工業革命前的世界是各個國家各個地方基本都自給自足的經濟,互相的貿易也不是太多,但是當英國搞出了這種可以把產能提高几十倍的東西出來後,革命就首先在棉紡業開始。生產三要素,原材料,土地,勞動力,原來英國有很多依附在土地上的貴族,他們開始趨向於把原有土地上的佃農給解散了,因為要把地騰出來養羊,羊毛再賣給工廠做紡織品,這就是羊圈人的運動,也叫圈地運動。這些被遣散的農民,正好湧入到工廠裡當了工人,工廠多的地方就變成了城市,英國因此成為了世界第一個工業化的國家,後來瓦特又發明了蒸汽機,又改良了輕工業,人類進入了蒸汽時代,其實蒸汽機是古埃及人發明的,當時他們可以用蒸汽機推動皇宮大門,但是古埃及沒有煤炭,只能燒柴火,所以英國的幸運就在於,他有煤礦,而且離港口又很近,很容易就進入蒸汽時代,當時的中國就不容易工業革命,中國的煤炭產區離經濟發達的江南地區太遠。

    英國的工業革命影響了兩個最主要的國家,就是法國和美國,但是第一次工業革命時期,英國還是佔有了絕對的優勢,就是他的殖民地多,原材料的供應有保證,然後他可以隨意傾銷他的商品,比如紡織品,原來印度是紡織品大國,他們物美價廉,而且都是手工生產,英國為了解決這個競爭對手很簡單,征服了印度,砍下了那些紡織業能工巧匠的手指,讓印度人從此只種棉花,作為原材料的供應地,英國當時還碰上中國的茶葉的巨大沖擊,解決辦法就是到印度,斯里蘭卡建立工廠,讓當地人種茶葉然後大機器量產,很快就奪去了中國的市場份額,然後推銷鴉片去中國,然後就鴉片戰爭了,所以第一次工業革命,是一次改良的輕工業革命,他提高生產力,但是也傷害了很多非西方國家的利益,從此就有了東方從屬於西方的局面。

    正是由於工業革命所帶來的一場關乎生產力大改進的變革,才最終促使了人類社會方方面面的改變,從政治到經濟,從文化到思想,無處不在。

    而作為老牌資本主義帝國的英國,其命運也與工業革命牢牢綁在了一起,無論好壞都是如此。可以說,工業革命既是促使英國稱霸世界的重要保障,也間接導致了英國從世界霸主地位跌落,直至今日也無法再現輝煌。

    19世紀最後30年和20世紀初,科學技術的進步和工業生產的高漲,被稱為近代歷史上的第二次工業革命。世界由“蒸汽時代”進入“電氣時代”。在這一時期裡,一些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的工業總產值超過了農業總產值;工業重心由輕紡工業轉為重工業,出現了電氣、化學、石油等新興工業部門。由於19世紀70年代以後發電機、電動機相繼發明,遠距離輸電技術的出現,電氣工業迅速發展起來,電力在生產和生活中得到廣泛的應用。內燃機的出現及90年代以後的廣泛應用,為汽車和飛機工業的發展提供了可能,也推動了石油工業的發展。化學工業是這一時期新出現的工業部門,從80年代起,人們開始從煤炭中提煉氨、苯、人造燃料等化學產品,塑膠、絕緣物質、人造纖維、無煙火藥也相繼發明並投入了生產和使用。原有的工業部門如冶金、造船、機器製造以及交通運輸、電訊等部門的技術革新加速進行。

    發電機、電動機的發明和進步

    第二次工業革命從19世紀六七十年代開始,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基本完成。它以電力的廣泛運用為顯著特點。在電力的使用中,發電機和電動機是相互關聯的兩個重要組成部分。發電機是將機械能轉化為電能;電動機則相反,是將電能轉化為機械能。發電機原理的基礎是1819年丹麥人奧斯特發現的電流的磁效應以及英國科學家法拉第發現的電磁感應現象。1866年德華人西門子製成了自激式的直流發電機。但這種發電機還不夠完善,經過許多人的努力,發電機逐步得到改進,到70年代,終於可以投入實際執行。1882年,法國學者德普勒發現了遠距離送電的方法;同年,美國發明家愛迪生在紐約建立了美國第一個火力發電站,把輸電線聯接成網路。

    另一方面,隨著對電能需求的顯著增加和用電區域的擴大,直流電機顯示出成本昂貴、常出事故等問題,所以從19世紀80年代起,人們又投入了對交流電的研究,交流電具有透過變壓器任意變化電壓的長處。1885年義大利科學家法拉里提出的旋轉磁場原理,對交流電機的發展有重要的意義。80年代末90年代初,人們創制出三相非同步電動機,這種型式的電動機,至今仍在使用。1891年以後,較為經濟、可靠的三相制交流電得以推廣,電力工業的發展進入新階段。

    內燃機的創制和使用

    內燃機的發明是第二次工業革命中應用技術的又一項重大成果。1876年,德華人奧托製造出第一臺以煤氣為燃料的四衝程內燃機,成為頗受歡迎的小型動力機。1883年,德國工程師戴姆勒又製成以汽油為燃料的內燃機,具有馬力大、重量輕、體積小、效率高等特點,可作為交通工具的發動機。1885年,德國機械工程師卡爾·本茨製成第一臺汽車,本茨因此被稱為“汽車之父”。這種起動方便的汽車有三個輪子,每分鐘的轉速約二百五十次,時速約十五千米,帶有一個用水冷卻的單缸發動機,功率為3/4馬力,用電點燃。這部汽車使本茨第一個獲得汽車專利。接著,德國工程師狄塞爾又於1897年發明了一種結構更加簡單、燃料更加便宜的內燃機──柴油機,這種柴油機雖比使用汽油的內燃機笨重,但卻非常適用於重型運輸工具。它不僅用於船舶發動機,而且用於火車機車和載重汽車。

    以內燃機為動力的汽車作為一種新的運輸工具,發展也很迅速。19世紀90年代,世界各國生產的汽車每年只有幾千輛,但到了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夕,世界的汽車年產量已猛增到50萬輛以上。

    內燃機的發明和使用還推動了石油開採業的發展,加速了石油化工工業的產生。美國在內戰前夕的1859年,已在賓夕法尼亞州發現石油,鑽出第一口油井,但石油最初只用於照明。隨著內燃機的廣泛應用,對燃料油的需求猛增,人們開始大量地開採和提煉石油,石油的產量迅速增長。

    新通訊工具的發明

    第二次工業革命前,有線電報就已經問世。美華人莫爾斯1837年製成一臺電磁式的電報機。後來,他在華盛頓與巴爾的摩之間架設了一條61千米長的實驗性電報線,1844年5月24日正式完成了電報傳訊的重大實驗。特別是莫爾斯利用長短脈衝的不同組合,編出了至今仍在使用的英文字母電碼,這被稱為莫爾斯電碼。第二次工業革命期間,通訊工具的發展又有了長足的進步。在1876年美國費城世界博覽會上,從蘇格蘭移居美國的貝爾展示了當時被稱為“遠聽器”的電話,引起轟動。電話技術得到改進和推廣,迅速發展起來。1880年,貝爾電報公司成立,它就是今天美國電話電報公司(AT&T)的前身。19世紀80年代,德國物理學家赫茲證明了電磁波的存在,並測量出電磁波的波長和速度。義大利人馬可尼利用赫茲的發現,製成無線電報通訊裝置。1894年,他使用極為簡陋的裝置,開始了短距離的無線電報實驗;1899年,他在英法之間發報成功;兩年後,橫跨大西洋發報成功。

    第二次工業革命前和第二次工業革命期間鋼鐵工業的發展

    第二次工業革命以前,老工業部門之一的鋼鐵工業取得了較快的技術進步。1856年英華人貝塞默發明了“吹氣精煉”操作法,這種方法是把空氣吹進轉爐來鍊鐵,這樣能使鐵中的含碳量達到最低的程度,可以把鐵煉成鋼。結果使鋼的價格下降到原來的約1/7。從60年代起許多國家都修建了使用這一方法的貝氏轉爐。1864年平爐鍊鋼法問世。平爐不僅可以熔化生鐵和熟鐵,還可以熔化廢鋼,使它變成優質鋼。到19世紀末,平爐鍊鋼法得到更廣泛的採用。為了冶煉含磷礦石,第二次工業革命期間,1878年英國冶金技師托馬斯發明了鹼性轉爐,使用含磷量高的低質鐵也能煉出優質鋼。這一改進的後果是驚人的,不僅含磷的英國鐵可以用於生產,而且洛林、比利時和美國的巨大礦藏都變得十分有價值。冶煉技術的不斷改進,使鋼的質量明顯提高,產量持續增長。1880~1914年,英國的鋼產量由200萬噸增加到700萬噸,德國從100萬噸增加到1 500萬噸,美國從160萬噸增加到2 800萬噸。鋼逐漸取代鐵,成為基本的工業原料和重要的建築材料。

    第一次工業革命同第二次工業革命的比較

    經過18世紀的第一次工業革命,人類社會煥發出極大的生產力,產品一下子豐富起來。歐洲的每個角落都鳴響著蒸汽機的吼聲,整個社會的生產方式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但是,人的需求是無止境的。生產的發展一方面創造出日益豐富的產品,另一方面也創造出新的社會需求。這就要求新的產品、新的機器、新的工業部門、新的生產技術。如果說第一次工業革命是從棉紡織業開始,以蒸汽機的使用為標誌,以資本主義工廠制度的確立為完成的話,那只是完成工業進步的第一步飛躍。接著而來的第二次工業革命,是從重工業的變革開始,以電力的應用為標誌,以產業結構的巨大變化告終的。在第二次工業革命期間,不僅傳統的鋼鐵工業、機械加工業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而且興起了電氣、化工、汽車、石油等一系列工業部門。這又是一次真正的巨大變化,使人類的物質生活得到了巨大的改善,超過了第一次變革的成果。這是工業化過程中的第二次飛躍。

    第一次工業革命使英國最先從農業社會中脫穎而出,憑藉著廉價的紡織品橫行天下,稱霸世界,英國被譽為“世界工廠”。第二次工業革命在美國和德國最先開始,使它們一躍而起,以新興的鋼鐵、石油、電氣、化工、航空等工業震撼了世界。後來者居上,美德兩國的工業經過了這次變革之後,遠遠地走在了英法的前面。

    第一次工業革命開創了大機器工業,使工場手工業成為了遙遠的過去。在第一次工業革命的程序中,資本主義取得了統治地位。而第二次工業革命卻是在大機器工業內部進行的。這種大工業內部的興衰對社會結構的衝擊,表現為漸進的,它沒有使生產方式發生根本性的變化。但這個漸進的衝擊也足以使資本主義從自由競爭階段過渡到壟斷階段。

    第一次工業革命打斷了農業社會的程序,建立了傳統的工廠制度。第二次工業革命中興起的許多工業部門都植根於第一次工業革命,但它們在第一次工業革命中不過是剛剛破土而出的萌芽。如鋼鐵、煤炭、機械加工等行業還沒有完全擺脫原始的生產狀態,與第二次工業革命後的大工業生產不可同日而語。在第二次工業革命中,這些老行業的新發展又導致石油、電氣、化工、汽車、航空等新興工業部門的出現,從而使整個工業的面貌煥然一新。

    二、壟斷組織的形成

    壟斷的產生

    在第二次工業革命的推動下,工業生產迅速發展,不僅使企業的規模越來越大,而且使資本與生產越來越集中到少數大資本家手中。在資本主義社會里,一方面整個社會的生產資料被許許多多的資本家分別佔有著,他們互相競爭和排斥;另一方面,生產的發展和擴大,又促使著資本相互吸引,使它們趨於集中和聯合。在資本主義制度下,大的資本吞食小的資本,既取決於資本貪婪的本質,也是生產發展的一種內在要求。生產的規模越大,機器的效率越高,要求的資本也越多越大。因此,社會化的大生產,必定要求集中化的大資本。所以,生產越擴大,競爭越激烈,資本的集中也越迅速。伴隨著生產發展而來的必然是資本日益集中到少數大企業和大資本家手中。

    第二次工業革命在加速生產發展的同時,也就加速了生產的集中。19世紀末20世紀初,各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的生產和資本的集中都達到了很高的程度。生產和資本的高度集中,為少數大資本家壟斷市場、抬高價格、攫取高額利潤創造了條件。大企業為了避免因競爭帶來的損失和破壞,互相妥協,透過聯合,保證相互的既得利益,並防止新的競爭對手躋身其中。當少數大企業聯合起來,透過訂立各種協議來規定價格、劃分市場、分配產量的時候,壟斷就形成了。壟斷指的就是這種少數大企業對某一經濟部門的控制和壟斷。壟斷的形成,既約束了大企業之間的競爭,也限制了其他企業同壟斷企業之間的競爭。資本主義的自由競爭就這樣逐步地為壟斷所代替,資本主義也就跨入了一個新階段──壟斷資本主義階段。

    壟斷組織的四種形式

    壟斷組織的產生,並迅速發展成為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經濟領域中的統治形式,不是偶然的,它是這一時期資本主義生產迅速發展的產物。壟斷組織的形成,對於調節生產和促進生產力的發展,有一定的積極作用。壟斷組織是在股份公司的基礎上形成的。而股份公司產生的原因,是為了解決個人資本積累不能在短時期內創辦規模巨大的企業這個矛盾。進入19世紀70年代以後,大工業迅速增加,新興工業部門大量出現,這些規模巨大的企業的建立,僅依靠個人資本的積累,更不可能在短時期內完成。在這種情況下,壟斷組織也就應運而生了。但是應該指出的是,壟斷不能消除競爭,更不能解決資本主義的根本矛盾,即生產的社會化和生產資料的私人佔有之間的矛盾,而且壟斷價格的產生還會在一定程度上妨礙技術的改進和生產力的發展。

    1879年美孚石油托拉斯在美國首先成立,此後,托拉斯在美國蜂湧而出。托拉斯是把下屬的企業合併為一個統一的企業。1879~1901年,美國工業部門的托拉斯發展到三百多個,一共兼併了五千多家企業。而在德國,盛行的是另一種壟斷組織的形式──卡特爾,它是由參加卡特爾的各個獨立的企業簽訂實行壟斷的協定。德國的卡特爾1879年已經有14個,但到了19世紀末20世紀初才有較大發展。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德國已有各種卡特爾近六百個。當時德國最重要的壟斷組織和企業有電氣總公司、西門子公司、克虜伯公司等。

    除了卡特爾和托拉斯之外,重要的壟斷組織形式還有辛迪加和康采恩。辛迪加和卡特爾一樣,也是同一生產部門資本主義企業之間建立的壟斷聯盟。它與卡特爾不同的是,參加辛迪加的企業簽有共同銷售產品和採購原料的協定。因此,參加辛迪加的企業雖然在生產上和法律上仍然是獨立的,但在商業上卻已失去了獨立性。它們的產品銷售和原料採購都按事先協定規定的份額,由辛迪加建立統一的機構來辦理。當時,辛迪加在法國最為流行。康采恩是更為複雜的一種壟斷形式。它是以一兩個實力雄厚的壟斷企業為核心,把許多不同部門的企業聯合成一個企業集團。核心企業透過收買股票、人事參與和業務控制等辦法,把參加康采恩的其他企業置於自己的統治之下。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花梨木和黃花梨怎麼區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