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祗樹

    在上邊看來,秦始皇兵馬俑沒有進行挖掘,有一個很大的原因,是技術達不到。

    別以為現在科學技術發達了,就可以對秦始皇陵下手。從前兩年發掘海昏侯墓就可以看出,想要發掘秦始皇陵,以現在的手段,根本就不可能。

    海昏侯墓整個墓園面積有4萬多平方米。

    2011年發現盜洞之後,文物部門立即進行搶救性發掘。在發掘之前,現在墓園之上修蓋一整塊兒彩鋼棚,將墓園與外界環境隔絕開,最大限度保證文物不受損害。

    在發掘海昏侯墓的過程中,工作人員首次使用低氧艙裝置,防止一些容易氧化的文物氧化。海昏侯墓的內棺全部整體打包進實驗室,工作人員甚至需要帶著氧氣瓶作業。

    海昏侯墓從發現盜洞,到清理完畢,一共用了5年時間。與之相對應的是馬王堆漢墓,級別幾乎相當,而且馬王堆漢墓有三座大墓,整個考古發掘才用了2年。

    可見,科技越發達,考古人員對待文物越小心。

    從級別上來看,海昏侯是候,秦始皇是皇帝,而且還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皇帝。海昏侯墓佔地面積4萬平方米,秦始皇陵佔地面積56.25平方公里,所用計量單位根本就不在一個層次。

    若要發掘秦始皇陵,採用的方式與海昏侯一樣,也是揭頂式發掘。

    秦始皇陵封土堆高76米,東西長345米,南北寬350米,佔地120750平方米。想要把這個封土堆給“揭頂”,僅僅挖土方一項就需要資金568億元。這個費用還是在一切都順利的情況下,如果出現意外…

    封土堆“揭頂”之後,還要對封土堆四周的陪葬坑進行發掘清理。然後,在上面搭建一個密閉的彩鋼棚,將陵園與外部環境隔絕開。

    這僅僅是將封土堆下面密閉起來,若是整個陵區,大概需要一個比《阿甘正傳》裡的攝影棚還要大的空間,嗯,裡面至少能容下一個“海”。

    密閉空間解決好,才是氧化、掉色、汞蒸氣、文物與史實相悖的問題。

    不過,僅僅是挖個“坑”就需要500多億,其他費用更不在少數。估計,整個秦始皇陵發掘下來,起碼得2000億。

    所以,發掘秦始皇陵主要有兩個問題:技術、資金。

    在這兩個問題之上,還有一個政策原因——不主動發掘帝王陵墓。

    當然了,發掘秦始皇陵還有一個歷史原因:若是真的將秦始皇陵發掘了,陵墓裡的文物對現在的史學認知相悖,那該信誰的?比方說,《竹書記年》的發現,與之前的歷史記載有相悖之處…

    這些問題都需要考慮,在考慮清楚之前,還是莫動手。

  • 2 # 白話歷史君

    現在這些人真有意思,整天想著去掘自家祖墳!

    秦始皇陵不是挖不下去了,是根本就不想挖!

    第一,陵墓已經被盜,或者有著被盜的風險,為了保護國家文物不落在盜墓賊手裡,必須得挖!

    第二,由於地質災害,不管是人為還是自然原因,只要是陵墓面臨坍塌的危險,為了保護文化,得挖!

    第三,因為工程建設、自然災害,無意間被髮掘的陵墓,比如說開發商打地基不小心打到陵墓上了,那麼出於文物保護得目的,可以進行一定程度上考古發掘。

    總而言之,如果陵墓是好好,完整的,那就沒有必要去挖它!

    秦始皇陵現在就是這種狀態!

    因為挖陵墓容易,但再挖得同時,如何保證裡面得文物不受破壞,以及裡面得文物被髮掘出來以後,如何儲存,都是問題。

    首先秦始皇陵,規模巨集大,地宮環境複雜,從目前得考古進展來看。其對於秦始皇陵內部得結構、佈局、機關、形式都還只是停留在一個相當表面的階段。如果盲目開挖,根本無法保證文物甚至於考古隊員的安全。

    當年的“定陵”事件,那就是慘痛的教訓。

    上世紀中葉,歷史學者吳晗郭沫若等人,在技術並不成熟的情況下,貿然發掘定陵,許多文物因為塵封四百多年,出土之後便於空氣發生劇烈反應,各種珍貴字畫、絲織品頃刻之間灰飛煙滅,讓人心痛。

    所以,種種教訓告訴我們,擅挖秦始皇陵,是要出問題的。

    至於其他的想法呢,那就不要有了!

    人家秦始皇可是咱們華夏先祖,挖祖宗的陵寢,不就在挖自己祖墳嗎?

  • 3 # 日航通鑑

    我是日航君,為您解答。

    其實這麼做的目的,更多的是為了保護秦始皇陵。因為以我們現在的技術水平確實很難無損地挖掘秦始皇陵。因此為了保護秦始皇陵中的文物,只能暫且停下。下面我將為您具體闡釋。

    一、從一個故事說起

    在天下霸唱的小說《鬼吹燈》中有這樣一個情節:鷓鴣哨和了塵長老去西夏黑水城找雮塵珠,下到一個地宮之中,鷓鴣哨看見有一金甲將軍手持大斧朝他迎頭看來,鷓鴣哨緊急撐開金剛傘防禦。結果發現這是一幅畫,因為畫得太好太有張力了因此才會給人這種錯覺。但是這副畫後來下場是怎麼樣?因為墓室與外界空氣相通,空氣一流通,這副畫僅僅儲存了幾分鐘就沒了。鷓鴣哨等人是盜墓賊,可以不管這些。但是我們考古工作者不能不管這個。西夏王陵位於沙漠之中,空氣乾燥,屬於儲存文物書籍最好的地方,但是仍會出現這種情況,可想而知其他地方的皇陵的情況了。

    此事並非是空穴來風。我們現在去參觀兵馬俑,會發現兵馬俑都是土灰色的。但是實際上,兵馬俑其實都是彩俑。很多兵馬俑上都有殘存的顏色依稀可見,因此可見兵馬俑其實都是彩俑而不是土灰色的。

    在發掘之時,因為保護措施不佳而導致兵馬俑受損,這可以說是人為造成的重大損失了。但是兵馬俑一事其實還可以理解,因為畢竟發現得太過於倉促。但是後來發掘定陵一事確實就是人為造成的重大損失了,也因此給國內文物工作者敲響了警鐘。

    二、定陵的發掘

    定陵是明代萬曆皇帝的陵墓,發掘工作是在郭沫若等歷史學家推動下進行的。傳言是郭沫若等人聽說在萬曆皇帝陵墓中藏有“天下第一行書”《蘭亭集序》,因此急切地想要開啟定陵看一下。

    開啟定陵之後,出土了眾多絲綢製品,這是考古學界少數發掘出絲綢製品的時候。因為考古工作者經驗缺乏以及保護不力,裡面發掘出的眾多明代絲綢衣料因此受損。

    後來又因為一些歷史原因,眾多文物工作者被迫離職,定陵後續工作無人進行。其中眾多文物包括皇帝的屍骨都因此受損嚴重甚至丟失。實屬中國考古學界的重大損失。

    因為定陵一事,此後國家有一條規定即能不動土就不動土,能推後挖掘就推後挖掘。這樣做是為了更好地保護文物,等到技術相對來說更加成熟的時候再開發皇陵,以更好地保護文物。

    三、應該怎麼做?

    個人在《考古學通論》的課上曾經聽老師講過,在日本考古界,面對著出土的遺址或者是墓地,會將整塊墓地連根拔起,然後放進特定的實驗室中,最終逐步發掘,這樣可以儘可能地保護文物。

    但是這一套在中國行不通,因為中國的陵墓實在是太過龐大,非日本人那種小陵墓可比的。因此我們還是需要探索我們自己的方法以更好地保護我們自己的文物。

    在面對這種情況下時,其實我們還是應該學習國外考古界的先進經驗,同時融合本土文化特色與傳統,化為己用,這樣才能更好地去完成考古學的任務。

    最新出土的海昏侯墓可能是我們能接觸的儲存最完整最龐大的考古地了,大家有機會一定要去看看海昏侯墓的展覽,一定不會後悔的。

  • 4 # 文溪古今

    秦始皇做為千古一帝,他的陵墓也是現存規制最大的。《史記》中曾記載秦始皇陵穿三泉而建,奇珍異寶藏有無數。有經濟學家就曾主張發掘秦始皇陵帶來的各方面效益是很大的,但是過了這麼多年遲遲不挖其實是有一下下幾點考量的。

    第一,文物保護技術不過關,秦始皇陵裡的兵馬俑剛被挖掘出來的時候是五顏六色、栩栩如生的,彷彿天兵天將下凡。可是沒過幾分鐘就因為氧化變成了現在的土灰色。可想而知如果現在就打開了皇陵,那會有多少文物遭到不可估量的破壞。

    第二,據專家探測,地宮內含有數量驚人的水銀。秦始皇為了在死後能享受到生前的榮譽,地宮是按照當時中國的版圖模擬建的。水銀就是用來模擬中華大地上的江河湖海,水銀是有毒性的。如果開啟皇陵工作人員將會面臨毒氣的威脅,所以必須把皇陵揭頂才行。揭頂的難度又太大,考古技術條件也達不到。

    第三,根據中國目前的政策,對於帝王陵只能“搶救性發掘”。也就是說發現帝王陵被盜了,或者遭到破壞了國家出於保護的目的才能進行發掘。除此之外,一律不能發掘帝王陵墓。

    其實我倒是覺得不挖秦始皇陵是好的,因為史書中給了我們無窮無盡的想象,讓我們對這個地下皇宮很是好奇,很期待底下到底埋藏了什麼奇珍異寶。但是如果有一天真的挖掘了,發現底下並沒有我們想象中的那麼奢華,我們會不會感到一絲失落和遺憾呢?

  • 5 # 播種火焰的青牛

    要回答秦始皇陵墓為什麼挖不下去了,先要問問我們自己,為什麼要挖秦始皇陵?

    很多人可能都存在一些誤解,認為挖掘古代墓穴就是為了找寶貝,認為考古就是挖寶。這種觀念是錯誤的。

    我們為什麼要考古?是尋找和獲取古代人類社會的實物遺存,以及依據這些遺存來研究人類歷史。

    所以考古的目的絕對不是為了得到陵墓中的稀世珍寶,而是為了通過古代遺存下來的東西來研究人類的歷史,譬如挖掘一些先人的陵墓我們可以獲得一些古代文獻、古代飾物、古代器具等;另外為了研究地球的歷史,我們也挖掘出了許多恐龍以及其它古生物的化石。

    03我們的技術力量有沒有辦法讓秦始皇陵墓能得到完善的保護?

    上面我們從史記的介紹中知道了秦始皇陵墓的壯觀程度,用腳指頭想也知道比兵馬俑要壯觀太多太多,一旦進行發掘,將秦始皇陵墓公諸於世,肯定又是世界一大奇蹟。

  • 6 # 奕天讀歷史

    國家所持態度是“不主動發掘”,之所以持此態度,主要是從文物保護方面考慮的。畢竟所有的古墓,以及墓葬中的文物,都是不可再生的文化遺產,如果遭到損壞,那就再也不可能被重造了。這方面曾經有過很多次的慘痛教訓,所以,國家是不會允許再進行類似“殺雞取卵”式的考古發掘。

    秦始皇陵目前已經進行的考古發掘,主要集中在主陵周邊的陪葬墓坑,對於主陵地宮,目前還沒有發掘計劃。之所以遲遲未開挖主陵,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因為目前所具有的考古和工程技術能力,還達不到完美保護的標準。

    除了陶俑及其表面的顏色之外,秦始皇陵地宮中,還很有可能出現壁畫、絹紙、絲綢、食物等等型別的文物,現在也都沒有完美的保護方案。這類文物的保護,特別是有機質的文物,也一直都是考古界的難題。

    除了秦始皇陵地宮中的文物保護問題之外,發掘方法和發掘過程,也會面臨很多技術性問題,會是一個巨大的挑戰。

    目前,雖然有了大地探測技術,但是並不能完美的探測出地宮的詳細情況。而且按照史書記載,秦始皇陵地宮還採取了各類保護措施。如果不採用大規模的揭頂式的挖掘方式,而是採取尋找墓穴入口向內進行挖掘,那麼工作人員的安全,以及陵墓地宮的安全都無法保證。完全靠人工挖掘,將會是一個比修長城還漫長的過程,如果使用機械,陵墓結構就很有可能遭到破壞。

    按照現在的封土規模,南北長350米,東西寬345米,高76米,接近20萬方的封土工程量。雖然資金問題,對於盛世中華而言,已經不是問題。但是移除封土需要有一個過程,就要進行現場保護,避免遺蹟及發現的文物遭受風吹雨淋和日光侵害,那麼就要搭建一個500米見方,高達近百米的一個大型保護建築。從工程上來說,還是有很大難度的。

    而且發掘過程也會比較漫長,必須細細的進行清理,所有挖掉的封土,還要人工進行過篩,以便篩選出其中可能存留的文物。這將會是一個十分漫長的過程。就比如,比秦始皇陵小近50倍的秦公大墓,發掘清理工作就從1976年一直進行到了1986年才完成,整整十年呀。以此推算,秦始皇陵的發掘,500年?這……幾十代人的接力呀!

    同時,秦始皇陵早已經是全人類的文化遺產了,如果要發掘必將會世界矚目,將會面臨很多國際性的問題。如何協調國際考古界,是不是要進行國際合作等等,也是必須考慮的問題。

    所以,發掘一個秦始皇陵所面臨的的問題太多,在沒有比較好的解決辦法之前,還是保持現狀比較好。

  • 7 # 史料未及VL

    秦始皇陵因為保護的比較完整,又經歷了兩千多年時間的沉澱,它已經成為了中國歷史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了。

    可以說只要秦始皇的陵墓在,大秦帝國當年的輝煌就一直在。人民對它的好奇,以及研究就永遠的存在。

    這都是秦始皇陵墓不可開挖的歷史原因。

    當然了秦始皇陵,至今沒有開挖主要原因來自兩方面。

    一個就是技術條件達不到,因為皇陵裡出來的文物,沒有相應的技術來做保證,即使文物被出土了,也可能失去原來的價值。

    大家可能都知道,秦兵馬俑出土的時候,是有各種五顏六色的顏色的。

    但是,在秦兵馬俑接觸空氣的那一瞬間,所有的顏色都褪去了。

    這對於中國的文物研究來說,確實是一大損失。

    之所以會發生這種情況,就是技術還沒有達到保護文物的條件。

    還有更加重要的是,秦始皇陵裡,還有可能有很多其它的,很容易損害的寶貝,畢竟他們都在隔絕空氣的情況下,沉埋了兩千多年了。

    若是它們接觸了空氣,很可能剎那間就會消失了。

    所以說與其這樣開挖文物,把文物給毀掉,還不如讓它們繼續沉埋下去。

    另一個秦始皇陵墓不開挖的原因就是,沒有理由開挖秦始皇陵。因為它並沒有損壞,也沒有任何危險。

    我們國家的考古隊,一般對古代的皇陵,都是採取保護性挖掘,也就是說在陵墓被盜,或者面臨毀壞的時候,為了保護文物,研究歷史,才會開挖這些文物的。

    現在秦始皇陵,一直都是保護的最完好的,而且專家們還探測到,秦始皇陵裡,還真的有汞的成分存在。

    只要有汞存在,就說明秦始皇陵一直都是保持的完好的。正是因為它的封閉性好,所以,汞還存在裡面,才不至於被蒸發掉。

    司馬遷在《史記》裡描寫過,當年秦始皇下葬的時候,二世就在他老爹的陵墓裡填滿了水銀。用水銀描繪成星河大海的形狀........

    這一切都在表明秦始皇陵,其實一直都保護的很好。

    所以,秦始皇也不可能開挖了。

  • 8 # 再來壺美酒

    秦始皇地宮,第一次全面的考古勘察始於1962年,考古人員繪製出了陵園第一張平面佈局圖,經探測,陵園範圍有56.25平方公里,相當於近78個故宮,這個結果在考古界引起轟動。目前,我們還沒有能力完全揭開秦始皇陵的真面目。

    早先,有研究人員對秦始皇陵封地的土壤進行了汞含量的測定,測定結果表明,這裡土壤的汞含量高於周邊土壤,進而大膽推測水銀是來自地宮。

    《史記》中記載:始皇初即位,穿治酈山,及並天下,天下徒送詣七十餘萬人,穿三泉,下銅而致槨,宮觀百官奇器珍怪徙臧滿之。令匠作機弩矢,有所穿近者輒射之。以水銀為百川江河大海,機相灌輸,上具天文,下具地理。以人魚膏為燭,度不滅者久之。

    秦始皇陵中有大量的水銀的說法,多次的測驗和物質探測,也證明了一個事實,歷史文獻中的記載是正確的。

    有學者說,水銀可以防止屍身不腐,還可以防止盜賊,鑑於這兩點,一代霸主的秦始皇的屍身可能完整地存在於地宮之中。

    大量的水銀揮發出的有毒氣體,也讓盜墓賊望而卻步,在很大程度上儲存了秦始皇陵的安全。

    而挖掘就意味著毀壞,如果這些寶藏在地下能得到很好的保護,就不要擅自挖掘。而秦始皇兵馬俑正在緩慢風化,這些在地下埋藏了2200多年的老古董開始露出地面後,一直面對氧化,水侵的威脅。

    而技術問題不到位,秦始皇陵開啟後,許多文物得不到有效保護,在風化,侵蝕的作用下毀壞了。

    秦始皇陵地宮設有防盜機關,相傳,秦始皇陵地宮的周邊填了一層很厚的沙子,形成沙海,這沙海就是秦始皇陵的第一道防線,使人無法通過挖洞進入墓室,如果沙海只是傳說,那麼暗弩則有明確記載,當人觸發機關時,就會被強弩射死,與暗弩相配合的還有陷阱等。地宮第三道防線便是水銀河,大量水銀像江河湖泊一樣通過機械運動迴圈流動,一方面有利於保護屍身不腐,另一方面使得水銀蒸發的有毒氣體,將使進入墓中的人中毒而死。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紅燒肉不發柴的竅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