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亞洲食學論壇

    《論語》是由中國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孔子及其弟子編寫而成,主要記錄了孔子和其弟子的言行,集中反映了孔子的思想,作為儒家的重要著作被列入五經之中。那麼在論語之中,還表現出了相關的飲食思想,接下來我們就來一起看一看《論語》中反映出來的飲食思想吧。

    第一,講究烹飪的技藝和進食的方式。《論語·鄉黨》記載道:“食不厭精,膾不厭細。色惡不食,臭惡不食,失飪不食,不時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醬不食,肉雖多不使勝食氣,惟酒無量,不及亂。”即是對於人們的烹飪方法和講究食材的新鮮乾淨的體現,在祭祀等對於食物的準備中,既要注意對烹飪技藝的掌握,又要將食材的異味消除,這樣才能使得菜餚的美味可口。

    第二,節儉樸素的飲食觀念。《論語·述而》記載:“子曰:飯蔬食,飲水,曲肱而枕,樂亦在其中矣!”又記載道:“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即是勸誡人們,飲食一定要按時定量,切忌暴飲暴食,並且要節儉飲食,不要鋪張浪費。

    第三,講究飲食禮。《論語·為政》記載:“有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饌。”即是對飲食禮儀的一種反映,說明在當時,飲食已經不僅僅是人們果腹的一種手段,更是一種禮儀。

    此外,在《論語》的其他地方,還表現出了尊卑有序、尊敬長輩等飲食思想。

    (GSJ)

  • 2 # 好玩的國學

    孔子是儒家學派的創始人,大思想家,他的思想深刻影響了華人的文化性格。他不僅僅是個大思想家,還是個相當講究的吃貨,對飲食的要求很高。在古代那個醫療技術落後的時代,孔子能活到73歲,那是相當高壽了,這得益於孔子的科學的飲食觀念,同時,他在飲食上的禮儀,也影響了我們。

    1.孔子對糧食的精細程度要求很高。論語上說,孔子“食不厭精,膾不厭細”,意思是說五穀所做的飯,要先將穀米擇得精一些,牛、羊、魚等腥味而製作的膾,要切的精細一點。

    2.孔子提出了八不食的原則,這個原則即使是在現在,仍然有指導意義。他說,孔子曾提出著名的“八不食”,即“食饐而餲,魚餒而肉敗,不食。色惡,不食。臭惡,不食。失飪,不食。不時,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醬,不食……沽酒市脯,不食”。飯菜經久變質,魚肉腐敗變壞,酒水飲料變色,食物已發出腐臭的氣味了,當然都不能吃。菜太生或太爛不能吃,過了吃飯的點不要吃飯,吃肉排的時候,必須要分割的方方正正,要是你把肉割得“犬牙差互”,估計孔子會扔出去。孔子喜歡吃肉醬,沒有肉醬,他吃不下飯。外面買來的酒啊一類的東西不吃,必須是自己做的,這樣才衛生。

    3.對於喝酒吃肉一定要節制。孔子喜歡吃肉,但是他相當剋制,主張不能老是吃肉,要葷素搭配,這樣才健康。孔子的酒量很大,據說是千杯不醉。但孔子主張酒可以喝一點,但是不能醉,醉了就是失禮丟人。

    4.孔子重視飲食的禮儀。你去參加宴會,“有盛饌,必變色而作”。主人用好酒好菜款待,你一定要站起來表示感謝。有好酒好菜時,應該謙讓,請父母、長輩先吃,以示孝敬,這就是“有酒食,先生饌”。“鄉人飲酒,杖者出,斯出矣”,舉行鄉飲儀式結束後,要等持杖的老人都離席了,自己才能離席。孔子主張“食不語,寢不言”,吃飯的時候不說話,睡覺的時候不言語。“席不正,不坐”,座席擺得不正,不入坐等等。

    敲黑板劃重點,從以上的規矩來看,好像孔子是個很挑剔的人,不好交朋友。其實不是,孔子的飲食思想,來源於他的儒家思想。儒家思想講究孝,所以要父母長輩先吃,講究禮,一切的行為都要有一定的規矩,以更好地端正自己的內心,講究中庸,強調過猶不及,一切都不能過頭,所以有八不食的說法。

  • 3 # 老向沐浴國風哦

    “食不厭精,膾不厭細”這句話就是出自《論語》的,《論語》主要講的是為人處世的道理,關於飲食的思想很少。不過由於孔子對吃的要求比較高,裡面還是有些提及的。

    最典型的就是這一段:

    食不厭精,膾不厭細!

    糧食舂得越精我越喜歡,魚肉切得越細我越高興!可見孔子在吃這方面還是很挑剔很嚴格的!有多嚴格?你接著看就知道了:

    顏色氣味不好?哼,寶寶不吃!糧食陳舊和變味了?魚和肉腐爛了?哼,寶寶不吃!食物的顏色不好?哼,寶寶不吃!氣味不好?哼,寶寶不吃!烹調不當?哼,寶寶不吃!不時新?哼,寶寶不吃!刀工不好?哼,寶寶不吃!沒有合適的醬料?哼,寶寶不吃!

    沒錯,孔子就是這麼任性!

    其實也難怪,名人偉人總是有著這種那種的奇怪的習慣,我們一般人是難以想象的。一般的吃貨,可能也就吃得多,喜歡吃,只知道好吃卻是食而不知其味。孔子這個吃貨則不同,是個高階吃貨!在食物的顏色、香味以及搭配都有很高的要求。

    另外,孔子對食物也有一定的瞭解。孔子很喜歡姜,基本上頓頓都有。而我們都知道,生薑是具有很好的養生作用的,很多養生文章說到姜都會提到孔子。

    看到這裡,估計很多人都會納悶:孔子怎麼就這麼挑剔?古時的物質那麼匱乏他還能這麼任性?其實,孔子也有富裕的時候啊。在魯國的時候俸祿6萬,在衛國的時候也是6萬,他家還有總管,是一個大家!

    但是,身為一個高階吃貨,也不是吃就完事了,演員有自我修養,吃貨也是有自我修養的!

    肉再多,不能超過主食;酒再喝也不能醉!——《論語》

    即使孔子很喜歡吃肉,但是當顏回死後他父親顏路送來祭肉時,孔子也是彈過琴之後才吃;當他聽說子路被人剁成了肉醬,傷心不已,叫人把自己的肉全倒掉了!在跟有喪事的人一起吃飯的時候,孔子從沒吃飽過。因為這種時候要剋制,要表示悲哀,一個悲哀的人哪有心思大吃特吃呢?

    這,便是吃貨的自我修養吧!

  • 4 # 咕咚健康

      孔子的飲食思想豐富具體,且與實踐相結合,歸納起來,有以下幾點:

      一:主張飲食簡樸

      孔子曾經說:“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可見他並不追求飽食終日,無所事事的生活。恰恰相反,他追求的是飲食簡樸而平凡,他說:“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因此,他對於那些有志於學習和實行聖人的道理,但又以吃穿不好為恥辱的人,採取了不理睬、不交談的態度,即所謂“士志於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而對於家境貧寒,簞食瓢飲、居住陋巷、以苦為樂、好學不倦的弟子顏回,則大加稱讚,他說:“賢哉回也!”意即顏回的品質是多麼高尚呀

      二:要求飲食衛生,健康飲食

      孔子提出了許多飲食衛生的原則和鑑別食物的衛生標準,而且闡述精闢,見解獨到。這集中載於《論語·鄉黨》中。如:食物陳舊變味了,魚和肉腐爛變質了,不吃;食物的顏色變壞了,不吃;食物色味不好,不吃;如果不是進餐時間,不吃,因為吃飯不應時會擾亂腸胃的消化功能。

      孔子還認為吃飯應以作為主食的穀物為主,吃肉佐飯,要使肉與飯有一個適當的比例。肉太多,飯太少,油膩膩的,是肉氣勝於飯氣了,也不相宜。這一點既反映華夏民族的飲食文化意識,又合乎營養衛生的原理,因為蛋白質和脂肪消化後的產物帶酸性,吃肉過多的人,由於小腸液和食物中的鹼性中和力長期失掉平衡,就可能患酸血病;血壓高的人吃肉過多更是危險。

      在外賣方面,孔子認為市場上買來的酒,多有摻水摻雜質的;買來熟肉熟菜,往往不清潔衛生,都不能吃。這也是從衛生出發來考慮的。孔子還要求每餐必須有姜,但也不多吃。因為姜味辛,可祛溼解毒,吃飯前吃一點有益於健康和飲食。另外,“食不語,寢不言。”吃飯不說話,睡覺時也不說話,這不僅吃得清潔衛生,而且能及早進入夢鄉,自然這也是符合健康飲食原則的。

      此外,食物烹飪應當有度、有節,實際上也暗含日常言行當有度、有節,“唯酒無量,不及亂。”孔子認為只有酒沒有限制(當時酒的乙醇度很低),但以不醉為度。透過節酒,可以正飲酒之“禮”,進而有利於道德品行的修養。從中可以看出,孔子在其倫理思想的灌注方面是獨具匠心的。

      三:講究飲食藝術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元宵節要怎麼過,怎麼感覺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