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山黑陶,是繼仰韶文化彩陶之後的優秀品種,古老的漢族製陶技藝。是距今4千多年前中國新石器時代晚期的一種文化。它以黑色陶器為其特徵,所以稱之為“黑陶文化”。因1928年首次發現于山東省濟南市章丘市龍山街道的城子崖,所以又稱“龍山文化”。 黑陶是在燒造過程中,採用滲炭工藝製成的黑色陶器。最早發現於龍山文化,是龍山文化最重要的一個特徵。龍山文化的時間為公元前2310——前1810年左右,分有河南龍山文化,陝西龍山文化和山東龍山文化三類,統稱為龍山時代。龍山時代的陶器有灰、紅、黑陶,其中最著名的是黑陶。黑陶是陶胎較薄,胎骨緊密,漆黑光亮的黑色陶器。它在龍山文化陶器中製作最為精美。 龍山黑陶分有細泥、泥質和夾砂三種,以細泥薄壁黑陶的製作水平最高,胎壁厚僅0.5-1毫米左右,表面烏黑髮亮,故有蛋殼黑陶之稱。紋飾一般比較簡單,僅以磨光透亮的光澤作為器皿的主要裝飾內容,與黑色有機結合,是黑陶顯出秀美韻致的風格之所在。黑陶的造型品種除了尖底瓶、罐、盆等外,還出現了鬲(Li)、豆、杯、鼎、等品種。 黑陶的造型千姿百態,以複雜造型為主,簡單者較少,但都端莊優美,質感細膩潤澤,光澤沉著典雅,具有一種如珍珠般的柔雅沉靜之美,欣賞價值極高。常見器型有碗、盆、罐、甕、豆、單耳杯和鼎等。新一代龍山黑陶在燒製工藝上,是根據當地泥質特點和古代製作方法研究產生的。具有實用、巧妙、節約的優點。在成型製作上,主要有可塑法和注漿法兩大工藝流程。可塑法有選料、球磨、壓濾、真空煉泥、陳腐、拉坯、乾燥、修坯、壓光、刻制、磨光、乾燥、燒製等17道工序,它主要用於瓶、器等型狀變化大和比較不規則的製品生產。先將精製的可塑泥塊放到成型機上拉坯成型,當乾燥到一定程度時,再將坯體放到成型機上修坯、壓光,坯體含水為8—12%時,進行刻制,隨後磨光,待含水率再降至一定程度,即可裝窯燒製。注漿法有選料、配料、選型、翻模、注漿、乾燥、脫模、修坯、壓光、燒製等14道工序,它主要用於圓雕、浮雕類異形制品的生產,比可塑法工藝流程短,是一種較先進的製作方法。在燒製上,則重點採用傳統技術與現代技術結合的循序升級滲炭法,使產品達到通體透黑,產品黑度越高,表面越亮,充分展現黑陶的特色。由於選料考究,做工精細,不僅器物均有鏤孔和紋飾,而且姿態萬千、品種多樣,紋飾與造型、色澤與形象和諧自然,具有高雅、簡煉、明快等特點,給人以美的藝術享受。
龍山黑陶,是繼仰韶文化彩陶之後的優秀品種,古老的漢族製陶技藝。是距今4千多年前中國新石器時代晚期的一種文化。它以黑色陶器為其特徵,所以稱之為“黑陶文化”。因1928年首次發現于山東省濟南市章丘市龍山街道的城子崖,所以又稱“龍山文化”。 黑陶是在燒造過程中,採用滲炭工藝製成的黑色陶器。最早發現於龍山文化,是龍山文化最重要的一個特徵。龍山文化的時間為公元前2310——前1810年左右,分有河南龍山文化,陝西龍山文化和山東龍山文化三類,統稱為龍山時代。龍山時代的陶器有灰、紅、黑陶,其中最著名的是黑陶。黑陶是陶胎較薄,胎骨緊密,漆黑光亮的黑色陶器。它在龍山文化陶器中製作最為精美。 龍山黑陶分有細泥、泥質和夾砂三種,以細泥薄壁黑陶的製作水平最高,胎壁厚僅0.5-1毫米左右,表面烏黑髮亮,故有蛋殼黑陶之稱。紋飾一般比較簡單,僅以磨光透亮的光澤作為器皿的主要裝飾內容,與黑色有機結合,是黑陶顯出秀美韻致的風格之所在。黑陶的造型品種除了尖底瓶、罐、盆等外,還出現了鬲(Li)、豆、杯、鼎、等品種。 黑陶的造型千姿百態,以複雜造型為主,簡單者較少,但都端莊優美,質感細膩潤澤,光澤沉著典雅,具有一種如珍珠般的柔雅沉靜之美,欣賞價值極高。常見器型有碗、盆、罐、甕、豆、單耳杯和鼎等。新一代龍山黑陶在燒製工藝上,是根據當地泥質特點和古代製作方法研究產生的。具有實用、巧妙、節約的優點。在成型製作上,主要有可塑法和注漿法兩大工藝流程。可塑法有選料、球磨、壓濾、真空煉泥、陳腐、拉坯、乾燥、修坯、壓光、刻制、磨光、乾燥、燒製等17道工序,它主要用於瓶、器等型狀變化大和比較不規則的製品生產。先將精製的可塑泥塊放到成型機上拉坯成型,當乾燥到一定程度時,再將坯體放到成型機上修坯、壓光,坯體含水為8—12%時,進行刻制,隨後磨光,待含水率再降至一定程度,即可裝窯燒製。注漿法有選料、配料、選型、翻模、注漿、乾燥、脫模、修坯、壓光、燒製等14道工序,它主要用於圓雕、浮雕類異形制品的生產,比可塑法工藝流程短,是一種較先進的製作方法。在燒製上,則重點採用傳統技術與現代技術結合的循序升級滲炭法,使產品達到通體透黑,產品黑度越高,表面越亮,充分展現黑陶的特色。由於選料考究,做工精細,不僅器物均有鏤孔和紋飾,而且姿態萬千、品種多樣,紋飾與造型、色澤與形象和諧自然,具有高雅、簡煉、明快等特點,給人以美的藝術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