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紗籠詩”這個典故說的是唐代詩人王播的故事。王播小的時候是個孤兒,寄居在揚州惠昭寺木蘭院裡,不受待見。後來他考中了進士,普照寺的和尚就把他原來寫在牆上的詩用碧紗罩住,保護起來。王博任淮南節度使的時候舊地重遊,有感而發:“上堂已了各西東,慚愧闍黎飯後鐘。二十年來塵撲面,如今始得碧紗籠”。後人就用“碧紗籠詩”喻指某人做了官、聲名顯赫後,別人敷衍趨勢的情形。
這個典故的意義已經超出了詩詞文學的範疇,其根源是封建社會對權力的崇拜。
這是由封建社會的社會制度所決定的。對權貴的阿諛奉承是權力崇拜在社會活動中的一種表現形式,佛門清淨地也難斷絕這種事情。中國進入封建社會是在公元前475年,春秋戰國時代,封建社會一個基本特徵就是高度的中央集權專制制度。王播生活在唐德宗時代,屬於唐朝中期,雖然唐朝是一個相對開明的朝代,但是仍然擺脫不了作為封建社會的基本特徵。剛剛經過了安史之亂,人們對權力的崇拜和畏懼慾望可能會更強。一方面想盡辦法去做官,有官就有權;另一方面害怕手中掌握權力的人,所以就會投其所好、阿諛奉承。
“碧紗籠詩”這個故事發生在惠昭寺,佛門聖地,更加令人深思。惠昭寺是始建於晉代的一座古寺,歷史悠久,又是在經濟比較發達的揚州,想必香火也很旺盛。從根本上講,佛門本來就應該四大皆空,眾生平等。但惠昭寺的僧人卻也和塵世間的凡夫俗子一樣,同一個人在“一無所有”和“有權有勢”不同階段,會得到不同的待遇。可見這一社會現象在當時社會的影響之深。
無獨有偶,更有諷刺意義的是,這個故事還有姊妹篇,是發生在宋代一個寺廟裡的故事。宋代有個詩人魏野,和宰相寇準去寺廟遊玩,每人寫了一首詩。後來再去時發現寇準的詩用碧紗罩住了,自己的卻沒有人理會,於是便自嘲而發:“若得常將紅袖拂,也應勝似碧紗籠”。兩件相同的事情,都發生在寺廟,可見佛門本是清淨地,但也很難做到與所謂的凡人俗事斷絕的徹底乾淨。
“碧紗籠詩”這個典故也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
中國現在處在社會主義發展的新階段,政治清明,制度完善,經濟發達。與封建社會制度存在著本質的區別,已經從根本上杜絕了權力崇拜滋生的土壤。但是也不能否認,在個別情況仍有不和諧的情況出現,“碧紗籠詩”現象在現實中並沒有完全被杜絕。
要徹底杜絕這種現象,最根本的是要“把權力關進制度的籠子裡”,加強人民群眾的監督;“老虎蒼蠅一起打”,加大反腐倡廉的力度。相信我們的社會一定會越來越好,佛門清淨地也會越來越清淨。
“碧紗籠詩”這個典故說的是唐代詩人王播的故事。王播小的時候是個孤兒,寄居在揚州惠昭寺木蘭院裡,不受待見。後來他考中了進士,普照寺的和尚就把他原來寫在牆上的詩用碧紗罩住,保護起來。王博任淮南節度使的時候舊地重遊,有感而發:“上堂已了各西東,慚愧闍黎飯後鐘。二十年來塵撲面,如今始得碧紗籠”。後人就用“碧紗籠詩”喻指某人做了官、聲名顯赫後,別人敷衍趨勢的情形。
這個典故的意義已經超出了詩詞文學的範疇,其根源是封建社會對權力的崇拜。
這是由封建社會的社會制度所決定的。對權貴的阿諛奉承是權力崇拜在社會活動中的一種表現形式,佛門清淨地也難斷絕這種事情。中國進入封建社會是在公元前475年,春秋戰國時代,封建社會一個基本特徵就是高度的中央集權專制制度。王播生活在唐德宗時代,屬於唐朝中期,雖然唐朝是一個相對開明的朝代,但是仍然擺脫不了作為封建社會的基本特徵。剛剛經過了安史之亂,人們對權力的崇拜和畏懼慾望可能會更強。一方面想盡辦法去做官,有官就有權;另一方面害怕手中掌握權力的人,所以就會投其所好、阿諛奉承。
“碧紗籠詩”這個故事發生在惠昭寺,佛門聖地,更加令人深思。惠昭寺是始建於晉代的一座古寺,歷史悠久,又是在經濟比較發達的揚州,想必香火也很旺盛。從根本上講,佛門本來就應該四大皆空,眾生平等。但惠昭寺的僧人卻也和塵世間的凡夫俗子一樣,同一個人在“一無所有”和“有權有勢”不同階段,會得到不同的待遇。可見這一社會現象在當時社會的影響之深。
無獨有偶,更有諷刺意義的是,這個故事還有姊妹篇,是發生在宋代一個寺廟裡的故事。宋代有個詩人魏野,和宰相寇準去寺廟遊玩,每人寫了一首詩。後來再去時發現寇準的詩用碧紗罩住了,自己的卻沒有人理會,於是便自嘲而發:“若得常將紅袖拂,也應勝似碧紗籠”。兩件相同的事情,都發生在寺廟,可見佛門本是清淨地,但也很難做到與所謂的凡人俗事斷絕的徹底乾淨。
“碧紗籠詩”這個典故也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
中國現在處在社會主義發展的新階段,政治清明,制度完善,經濟發達。與封建社會制度存在著本質的區別,已經從根本上杜絕了權力崇拜滋生的土壤。但是也不能否認,在個別情況仍有不和諧的情況出現,“碧紗籠詩”現象在現實中並沒有完全被杜絕。
要徹底杜絕這種現象,最根本的是要“把權力關進制度的籠子裡”,加強人民群眾的監督;“老虎蒼蠅一起打”,加大反腐倡廉的力度。相信我們的社會一定會越來越好,佛門清淨地也會越來越清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