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1073991358859
-
2 # 使用者9784206187438
以空間換時間”的戰略不像很多人認為的是蔣百里的《國防論》先提出來的,《國防論》更像一本軍事科普文,書中對當時世界其他國家的國防趨勢做了介紹,並聯系歷史和當時中國面對的困難局勢分析中國該如何進行國防建設。
1937年“七七事變”後提出了“游擊戰與正規戰相配合,積小勝為大勝,以空間換取時間”的策略。聽起來和“論持久戰”沒什麼區別,但1是隻有大綱而沒有形成更系統完善的理論,也就是沒有可執行性。國軍此後也嘗試過敵後游擊戰,但根本做不到,最終僅僅做到了正面抵抗部分。2是態度的不同,白崇禧的戰略更多的是消極的拖延時間等待國際形勢變化。3是沒有發動百姓,最終國軍的抗戰僅僅是統治者和部分百姓的抗戰。
而“論持久戰”戰略則是1938年提出的,其中1是點明瞭抗戰的永續性和階段性。2是系統性的闡述瞭如何進行持久戰、運動戰、游擊戰,並積極的以此獲得最後的勝利。3是強調百姓參與的重要性並分析瞭如何動員組織百姓進而形成全民抗戰的形勢。4立足於自身,可以考慮國際形勢變化後對我方的幫助,但卻不可將希望完全寄託於此。
-
3 # 清水85
論持久戰是毛主席提出的,以空間換時間是國民政府提出的。論持久戰是一整套思想,不僅指出中國必勝日本必敗,還分析了勝敗德原因。日本是強國,中國是弱國,決定了中國不能取勝;日本是小國,人少,兵少,資源匱乏,不能支援長期戰爭。日本是侵略者,國際上失道寡助。中國是大國,地大物博,人多,兵多,能夠堅持長期戰爭。中國進行的是反侵略戰爭,國際上得道多助。論持久戰還提出了軍民一體,重視人民戰爭。以空間換時間沒有這些內容。
真正提出“以空間換時間”戰略的是白崇禧,白崇禧在1937年“七七事變”後提出了“游擊戰與正規戰相配合,積小勝為大勝,以空間換取時間”的策略。聽起來和“論持久戰”沒什麼區別,但1是隻有大綱而沒有形成更系統完善的理論,也就是沒有可執行性。國軍此後也嘗試過敵後游擊戰,但根本做不到,最終僅僅做到了正面抵抗部分。2是態度的不同,白崇禧的戰略更多的是消極的拖延時間等待國際形勢變化。3是沒有發動百姓,最終國軍的抗戰僅僅是統治者和部分百姓的抗戰。
而“論持久戰”戰略則是1938年提出的,其中1是點明瞭抗戰的永續性和階段性。2是系統性的闡述瞭如何進行持久戰、運動戰、游擊戰,並積極的以此獲得最後的勝利。3是強調百姓參與的重要性並分析瞭如何動員組織百姓進而形成全民抗戰的形勢。4立足於自身,可以考慮國際形勢變化後對我方的幫助,但卻不可將希望完全寄託於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