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234年,蜀漢丞相諸葛亮在臨死前上書後主劉禪,公佈他的財產狀況:
臣初奉先帝,資仰於官,不自治生。今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頃,子弟衣食,自有餘饒。至於臣在外任(出征在外),無別調度,隨身衣食,悉仰於官,不別治生,以長尺寸。若臣死之日,不使內有餘帛,外有贏財,以負陛下。
日後,劉禪派人清點其遺產,果如其言。
諸葛亮家產如此少的原因有:
一、從小養成節儉的習慣
諸葛亮,山東琅琊人,出身官宦人家,父親諸葛珪曾任泰山郡郡丞。不過母親章氏在諸葛亮9歲時去世,父親在他12歲時去世。也就是說,諸葛亮從小就成了孤兒,儘管上面有個哥哥,還有個姐姐,但他們年齡都不大。
諸葛亮跟著叔父諸葛玄東奔西走,吃了不少苦。青少年時期的諸葛亮親眼目睹戰爭對社會所帶來的惡果,土地荒廢、人民妻離子散,很多人被迫鋌而走險。
直到諸葛玄投奔了劉表,劉表在隆中劃了一塊地讓諸葛亮和弟弟諸葛均耕種。在此之前,諸葛亮的哥哥諸葛瑾脫離了他們,投奔了東吳。自此,諸葛亮成了“自耕農”,過著半耕半讀的生活。
諸葛亮
正因為這種顛沛流離的生活,使諸葛亮養成了節儉的習慣。可以說,按照當時的條件,諸葛亮有粗茶淡飯就不錯了。
二、為官清廉
諸葛亮長期作為蜀漢的二把手,常常得到劉備、劉禪等的賞賜,俸祿也不低。但因為他從小節儉的習慣,他為官也十分清廉。
他這樣做也是想起個表率作用,清心寡慾、以身作則力求改變東漢官員企圖享樂、浮華淫逸的官場風氣。而且,難能可貴的是諸葛亮也沒有納妾。他的生活十分儉樸,從他的財產清單,也可以看出來這位名相平時是如何的刻苦自持,以端正社會風氣。
三、不治產業
諸葛亮在臨死前的上表裡也反覆強調,自己不治產業。除了嚴格要求自己以外,諸葛亮對子侄要求非常嚴格。因為,諸葛亮相信欲治國先治家。
他在《誡子書》中強調修心在於寡慾,多學才能成才,要立遠大志向,不斷要求自己,治學和修心才能成功。
在諸葛亮的帶動下,他的家庭都沒有治產業,也就是沒有以權謀私,當然沒有別的發財路。
總而言之,因為以上三個原因,諸葛亮的家產非常少。換句話說,並不是做高官就一定要發財。正因為這樣,千百年來,諸葛亮受人敬仰。
公元234年,蜀漢丞相諸葛亮在臨死前上書後主劉禪,公佈他的財產狀況:
臣初奉先帝,資仰於官,不自治生。今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頃,子弟衣食,自有餘饒。至於臣在外任(出征在外),無別調度,隨身衣食,悉仰於官,不別治生,以長尺寸。若臣死之日,不使內有餘帛,外有贏財,以負陛下。
日後,劉禪派人清點其遺產,果如其言。
諸葛亮家產如此少的原因有:
一、從小養成節儉的習慣
諸葛亮,山東琅琊人,出身官宦人家,父親諸葛珪曾任泰山郡郡丞。不過母親章氏在諸葛亮9歲時去世,父親在他12歲時去世。也就是說,諸葛亮從小就成了孤兒,儘管上面有個哥哥,還有個姐姐,但他們年齡都不大。
諸葛亮跟著叔父諸葛玄東奔西走,吃了不少苦。青少年時期的諸葛亮親眼目睹戰爭對社會所帶來的惡果,土地荒廢、人民妻離子散,很多人被迫鋌而走險。
直到諸葛玄投奔了劉表,劉表在隆中劃了一塊地讓諸葛亮和弟弟諸葛均耕種。在此之前,諸葛亮的哥哥諸葛瑾脫離了他們,投奔了東吳。自此,諸葛亮成了“自耕農”,過著半耕半讀的生活。
諸葛亮
正因為這種顛沛流離的生活,使諸葛亮養成了節儉的習慣。可以說,按照當時的條件,諸葛亮有粗茶淡飯就不錯了。
二、為官清廉
諸葛亮長期作為蜀漢的二把手,常常得到劉備、劉禪等的賞賜,俸祿也不低。但因為他從小節儉的習慣,他為官也十分清廉。
他這樣做也是想起個表率作用,清心寡慾、以身作則力求改變東漢官員企圖享樂、浮華淫逸的官場風氣。而且,難能可貴的是諸葛亮也沒有納妾。他的生活十分儉樸,從他的財產清單,也可以看出來這位名相平時是如何的刻苦自持,以端正社會風氣。
三、不治產業
諸葛亮在臨死前的上表裡也反覆強調,自己不治產業。除了嚴格要求自己以外,諸葛亮對子侄要求非常嚴格。因為,諸葛亮相信欲治國先治家。
他在《誡子書》中強調修心在於寡慾,多學才能成才,要立遠大志向,不斷要求自己,治學和修心才能成功。
在諸葛亮的帶動下,他的家庭都沒有治產業,也就是沒有以權謀私,當然沒有別的發財路。
總而言之,因為以上三個原因,諸葛亮的家產非常少。換句話說,並不是做高官就一定要發財。正因為這樣,千百年來,諸葛亮受人敬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