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城西向南
-
2 # 新文化街男孩
所云諸子百家,皆爆發似的誕生於春秋,興盛於戰國。之後歷朝,鮮復見也。
故造成百家爭鳴之風日盛,諸子學說共存共榮的盛況。令人唏噓嚮往。
但隨著時間的推移,至秦以後,為滿足統治的需要,統治者不僅要中央集權,也要思想統一。所以只有被統治階級認為有用的學說和思想,才會被保留,才會被大力傳播,其它的要麼被打擊,要麼因無用武之地而自行荒廢。
以致後朝,鮮再有思想家出現,再有新思想退出,唯餘中庸爾。
-
3 # 紫園道人修仙記
紫園道人曰:因為先秦是一個開放和自由的時代!
開放和自由是唯一能夠孕育聖人、大家的土壤。
對於思想家、哲學家、科學家而言,沒有一個開放和自由的學術空間將一事無成!
試想在一個禁錮思想的封閉環境裡,歌功頌德都是有風險的,還有做學問的空間嗎?
這個問題宏大而充滿風險,我只能在許可的範圍內試著做答。
首先說說這一歷史時期的環境條件和物質基礎。公元前一千年左右全球進入了一個溫暖期,黃河流域呈現出一派溫暖溼潤的亞熱帶風貌,闊葉林覆蓋著這裡的山山峁峁,叢林中活躍著大象、犀牛等熱帶動物,據文獻記載,它們不止一次參與了軍隊的征戰。在這樣的氣候條件下,遊牧文明與農耕文明各得其所,相安無事。各民族之間呈現出交流融合多於劫掠戰爭的態勢。因此兼併戰爭以東西向為主,絕不同於後世氣候轉寒時的南北戰爭。這無疑有利於文明的積累與發展。
歷史上黃河多次氾濫,從而形成了較為肥沃的土質,據文獻推測,西周早期黃河流域所謂的中原地區,每平方公里居住人口已達五人,這遠遠高於同時期的歐洲。人口的聚集加強了人類活動的力量,有利於文明的積累創造和發展。這也符合中亞兩河流域和北非尼羅河流域、南亞恆河流域的文明狀況。
從可考的歷史來看,商代即是各部落擁戴共主,共主名義上統領方國,彼此以契約和納貢的形式聯接。公元前1046年正月周武王一晝夜推翻了商紂王,但依然沿用殷商的統治模式,天子為天下共主,以此為條件,天子承認並尊重諸侯國的權力和利益。這就形成了分權而治的政治局面,“禮”成為共同遵守的意識形態。然而“禮”會隨實力的此消彼長而不斷變化,至春秋末期,“天子失官,學在四夷”,知識文化隨之由天子宮廷而流佈四方,除墨子一家而外,其餘諸家皆本為天子之官,儒家本於宮廷儒師,道家本於宮廷史官……這些原來的天子之官被各諸侯國爭相延聘,換而言之,知識以其自身的價值贏得了自由。而自由(即“朝秦暮楚”、“楚材晉用”)又不斷地為知識增值。
正是天子與諸侯,諸侯與諸侯之間的相互制衡,而又未能形成一家獨大的局面,才使得知識分子游走於王侯之間,推銷各自的學說主張,諸子百家因此興起,著書立說,爭鳴不已。
一旦天子與諸侯,諸侯與諸侯之間的均衡被打破,一家獨大,遂滅六國而焚百家。專制一起,便只能有一種官方認可的意識形態,除此之外一切非法。“環宇之內士大夫不為我用者,殺之亦可!”(朱元璋敕書)至此,便不再可能有諸子百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