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青辰尋煙
-
2 # 使用者8972058287788
元豐五年的時候,因烏臺詩案被貶在黃州的蘇軾,生活極為清苦,那邊的環境也不好。無論是工作還是生活,比起他之前的處境差遠了,但是向來樂觀的蘇軾倒也“既來之,則安之”,和朋友一起周邊遊玩,吟詩作對,對酒當歌。有一天,和幾位朋友外出遊玩,在野外突然下起了雨,大家都慌亂奔去躲雨,但是蘇軾詩興大發,有感而作寫下《定風波》。
【定風波】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狽,餘獨不覺。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聽穿林打葉聲,
何妨吟嘯且徐行。
竹杖芒鞋輕勝馬,
誰怕?
一蓑煙雨任平生。
料峭春風吹酒醒,
微冷,
山頭斜照卻相迎。
回首向來蕭瑟處,
歸去,
也無風雨也無晴。
《定風波》是詞牌名,全文大意是說,三月七號,蘇軾和朋友在沙湖遊玩,途中突然下起大雨,大家都沒有雨具,同行的朋友慌忙避雨卻又渾身被淋溼的樣子顯得有些狼狽。蘇軾當時的做法是:一邊吟詩一邊緩行,也不著急忙慌,忽略急促的雨聲,拿著竹杖穿著草鞋,身無重物,也不怕這風雨?人生的風雨那麼多,披上蓑衣就好了。雨後天晴,乘著酒意和詩興寫寫下了這首詞。
因為是即興創作,整首詞的結構嚴謹,承上啟下,短短几十字把一件事的起因經過結果和感悟都囊括了。上闕先是寫景,再抒情。由實到虛,敘事抒情結合。“穿林打葉”的雨聲是眼前的景象,同行者都去避雨了,自己在“吟嘯且徐行”,因為有“竹杖芒鞋”,身上不負重物,也不怕“風雨”,這“風雨”是實指眼前的風雨,也虛指人生的“風雨”。“一蓑煙雨任平生”表達豁達坦然面對的態度。
下闕也是承接上文,借景進一步抒情。無論現實的,人生的風雨都會過去的,雨後總有天晴。被雨打溼的身體,有些寒冷,但是“山頭斜照”Sunny照在了身上也不那麼冷了。酒醒回家,此刻沒有沒有風雨也沒有太陽,人生就是在這樣的平淡起伏中度過。表達了詞人超然物外的情感高度。
當時被貶黃州的詞人蘇軾沒有就此沉淪,雖然官場不得意,但是被貶的這段時間和朋友遊山玩水,吟詩作詞,也留下不少名篇如這篇《定風波》,在文學史上有所建樹。正如“這是最好的年代,這是最壞的年代,我們一無所有,我們擁有一切”古今中外的文字所傳遞的思想,能讓人在思想的交鋒中碰撞出火花,引起讀者的共鳴。
回覆列表
元豐五年的時候,因烏臺詩案被貶在黃州的蘇軾,生活極為清苦,那邊的環境也不好。無論是工作還是生活,比起他之前的處境差遠了,但是向來樂觀的蘇軾倒也“既來之,則安之”,和朋友一起周邊遊玩,吟詩作對,對酒當歌。有一天,和幾位朋友外出遊玩,在野外突然下起了雨,大家都慌亂奔去躲雨,但是蘇軾詩興大發,有感而作寫下《定風波》。表達了詩人超然物外的情感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