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使用者6694339975785
-
2 # 那邊林
明末清初四大外籍大臣:利瑪竇(義大利),湯若望(德國科隆),南懷仁(比利時),郎世寧(義大利)。
利瑪竇(義大利)
利瑪竇(Matteo Ricci),義大利的天主教耶穌會傳教士,學者。明朝萬曆年間來到中國居住。其原名中文直譯為瑪提歐·利奇,利瑪竇是他的中文名字,號西泰,又號清泰、西江。王應麟所撰《利子碑記》上說:“萬曆庚辰有泰西儒士利瑪竇,號西泰,友輩數人,航海九萬里,觀光中國。”1610年(萬曆三十八年)5月11日利瑪竇病逝於北京,賜葬於平則門外的二里溝。代表作品:《天主實義》,《辯學遺牘》,《畸人十篇》,《天主教要》。
湯若望(德國科隆)
湯若望原名約翰·亞當·沙爾·馮·白爾(Johann Adam Schall von Bell)。湯若望,字“道未”【出典於《孟子》的“望道而未見之”】,義大利的耶穌會傳教士,天主教耶穌會修士、神父、學者。在中國生活47年,歷經明、清兩個朝代。逝世後安葬於北京利馬竇墓左側,康熙朝封為“光祿大夫”,官至一品(一級正品)。在科隆有故居,塑有雕像。在義大利耶穌會檔案館有他大量資料。他在華40餘年,經歷了明、清兩個朝代,是繼利瑪竇來華之後最重要的耶穌會士之一。主要作品:將伽利略的《遠鏡說》譯成中文。
南懷仁(比利時)
南懷仁(Ferdinand Verbiest),字敦伯,又字勳卿,比利時人,1623年10月9日出生於比利時首都布魯塞爾,1641年9月29日入耶穌會,1658年來華,是清初最有影響的來華傳教士之一,為近代西方科學知識在中國的傳播做出了重要貢獻,他是康熙皇帝的科學啟蒙老師,精通天文曆法、擅長鑄炮,是當時國家天文臺(欽天監)業務上的最高負責人,官至工部侍郎,正二品。1688年1月28日南懷仁在北京逝世,享年66歲,卒諡勤敏。著有《康熙永年曆法》、《坤輿圖說》、《西方要記》。主要作品:《御覽西方要紀》一卷(1669)、《妄推吉凶之辨》、《妄佔辨》、《曆法不得已辨》。
郎世寧(義大利)
郎世寧(Giuseppe Castiglione,1688—1766)是義大利人,原名朱塞佩·伽斯底裡奧內,生於米蘭,清康熙帝五十四年(1715)作為天主教耶穌會的修道士來中國傳教,隨即入宮進入如意館,成為宮廷畫家,曾參加圓明園西洋樓的設計工作,歷任康、 雍、乾三朝,在中國從事繪畫達50多年。代表作品:《聚瑞圖》、《嵩獻英芝圖》、《百駿圖》、《弘曆及后妃像》、《平定西域戰圖》等。郎世寧原系來華傳教的耶穌會教士,但他在清廷官封三品,一直忙於為皇帝作畫竟沒有機會傳教。他擅於採納中國繪畫技巧而又保持西方藝術的基本特點。今日全球各大博物館都有他的作品陳列。
回覆列表
提起溝通東西方文明的歐洲人,人們首先想到馬可波羅。其實,在明朝末期,有一位從波蘭來到中國的西方人,對中國文化的研究遠比馬可波羅廣泛、深入,甚至為中國獻出了生命,他的名字叫卜彌格。
1612年,卜彌格出生在波蘭勒阿波城一個貴族家庭。他的父親曾在帕多瓦大學讀書,獲得哲學和醫學博士學位。自幼耳濡目染的卜彌格精通數學與生物學,又對遠東地區的傳奇式描述心存嚮往,便於1642年出發,歷經三年航行,到達中國。
此時的中國正是一個大動盪、大變革時代,清朝剛剛在北京定鼎,殘明勢力與農民起義軍在各地活動,卜彌格無法深入內陸,只能在沿海一帶活動。在廣東地區,南明重臣龐天壽對他極為賞識,推薦其進入南明朝廷。藉此機會,卜彌格開始大量閱讀中國文學和歷史典籍,學習中國文化和草藥學知識,並取得極高造詣。
卜彌格與利瑪竇等傳教士不同,其他人是把西方的東西介紹給東方,卜彌格則究其一生將東方文明介紹給西方。他主要的成就是對中醫學進行翻譯和推廣:第一個向歐洲介紹《黃帝內經》《脈經》等著作,撰寫了中醫學術書《醫學的鑰匙》。他不僅對中醫理論進行了翻譯和介紹,更是憑藉自身的醫學知識,展開進一步研究。由其親手繪製的望脈、舌診和針灸學位的圖解,即便在中國,也是極為珍貴的。透過卜彌格的宣傳,西方開啟了對中醫的研究,這對後來外國學者對中國草藥學的重視起到了很大作用。
除了對中醫學的推廣,卜彌格還是中國動植物知識西傳的開拓者。作為全面向西方介紹中國動植物的第一人,卜彌格於1656年出版了《中國植物誌》。他充分發揮自己的繪畫才能,為每一種動植物配圖詳解,留下了寶貴資料。在進行科學研究的同時,卜彌格繪製了《中國地圖冊》,包含了當時中國的浙江、福建、四川等15個行省地圖。由於他具有深厚的油畫功底,其繪製的地圖皆為彩色。又因為懂漢語,加之長期在中國生活,他繪製的地圖更為精準。他還對馬可波羅時代的中國地名進行論證,糾正了其中錯誤,準確繪製出漢地、蒙古、西藏與女真之間的地理關係,釐清了西方人印象中的“絲國”“契丹”等歷史名詞,對後世西方瞭解中國提供了可靠依據。
由於多年生活在中國,這個標準的歐洲人已經深深愛上了這片土地。1650年,南明朝廷委派其向歐洲尋求幫助,卜彌格不遠萬里,兩次往返。一方面,他呼籲歐洲國家派兵支援南明政權,另一方面,他廣泛宣傳中國文化。當他得知南明政權不復存在時,毅然回到中國,在一封信上寫道:“我要回到中國的戰場上去,即使付出名譽與健康的代價也在所不惜。”1659年8月,47歲的卜彌格病故在廣西,將自己永遠留在了這裡。
少年時代的卜彌格曾經閱讀過馬可波羅的傳記,和許多西方人一樣,被東方文明所吸引,來到中國。他真實地走完了書中所描述的大多地方,對當時中國的政治、文化、醫學都有深入瞭解,並寫書作畫,積極向西方宣傳。他為中歐文化交流所做的貢獻,會被後人銘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