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男女主如果在一個時間流速很快的星球,那麼地球上的人能給他們傳送資訊嗎?或者開視訊?

7
回覆列表
  • 1 # 老酒故事匯

    《星際穿越》首先是部科幻片,按照美劇《生活大爆炸》的塑造,科幻愛好者大多是宅男,於是看科幻的時候跟基友去還是跟妹子去就成了永恆的問題。不過當你有一個同樣看點科幻的妹子的時候問題就解決了。於是提前一天去的準基友@熊貓毛 打來電話,說看完重新整理了三觀,搞的開始質疑自己要不要繼續混影視行了云云。他說諾神用了最簡單的東西,一個爛俗故事,最偉光正的主題,但真正震撼他的是裡面純電影的東西,那些是都是自己想過但是沒想到能夠被實現的部分。於是次日我去了爆滿的華星IMAX廳,坐在第4排,看得不很舒服,主要是不喜歡那個字型,難道不應該是微軟雅黑一統天下的節奏嗎?這次選了個類似報宋的字型,而且字號過大……另一個原因是離得太近,最佳位置果然還得是前1/3。

    然後看著看著慢慢進入了狀態,某些地方確實是科幻狗如我或@熊貓毛 會熱血沸騰的地方。我不覺得出來吐槽的科學家們和自稱科學家們的點不對,身為一個前理工男,對這部電影確實不能細想,但是我不滿意的地方卻不在這裡。出來了跟他打電話,研討了一下這部電影的諸多要點,同時評估了一下手上在做的幾個科幻專案,頓時覺得氣餒,但起碼不至於絕望。對諾神而言,他的營銷做得太好,無論是不用綠幕還是堅持拍膠片,甚至找來一個物理學家做模型(但是他顯然低估了科學界的口水能力,一點不比娛樂圈省油好嗎!)。但是跟他其他的作品比起來,想必也做得比較憋屈,即便是跟A咖滿地的《盜夢空間》比起來也是如此。下面細細道來。

    先說敘事。諾蘭的特異之處在於他能略略顛覆好萊塢的劇本規範——即所謂的三幕或者四幕結構,以及人物弧線。這部片的set up部分(所謂“設定”部分,或者說建立初始情境,通常需要10分鐘)竟然長達近50分鐘(在開頭的序章之後,以馬修•麥康納開車和開飛船的那個並行剪輯點為界,順便說這個剪輯真的很棒),這還不是諾蘭電影中最長的,《盜夢空間》用了整個第一幕的大概是70分鐘時間來做set up。而他的特點是在set up之後就進入了幾乎一氣呵成的故事部分。當然要是硬按三幕結構分,諾蘭劇作結構的第一幕大概一直是講設定,第二幕一定是行動出了岔子,第三幕來進行補救。蝙蝠俠系列倒不在此列。

    諾蘭流敘事的另一個特點是,他喜歡從兩個視角來展現同一段情節,在情節復現的時候賦予其另一重涵義。這個在他的影片中見的比較多了,其實某種程度上在這部影片裡應該算是“預敘”(不能說是“閃前”吧,因為“前”和整個時間線在這部片子裡被解構掉了……)。這同時也就是他的第三個特點,也是他可以稱其為電影作者的地方:對時間的創造性運用。無論是《追隨》、《記憶碎片》裡的非線性敘事,還是《失眠症》(《白夜追凶》)裡的主觀性時間,以及他在《盜夢空間》和《星際穿越》裡創造的極為奇妙的時間上的平行蒙太奇。當然,在他的後兩部主流商業片裡,這種創造被用來講那個最爛的“最後一分鐘營救”的故事,這也是這個敘事濫套近年來少有的推陳出新之處。《星際穿越》在《盜夢空間》的時間切分造成敘事的多次延宕基礎上有了進一步的創造,這次是某種程度上的環形敘事,但已然完全不在“非線性”的層次上了,而是走到了更高的維度,這個便是一會兒要說的科幻問題了。

    在人物塑造方面,諾蘭的人物通常缺乏變化(行話叫“成長”),他喜歡寫一些比較“軸性”的人,從一開始到最後為了同樣的目標不斷追求:《記憶碎片》裡是真相,《致命魔術》裡是勝利,《蝙蝠俠》裡是社會正義,到了《盜夢空間》和《星際穿越》則是“回家”。但是這是可以被允許的,因為要高概念電影嘛,故事情節要簡單,視覺形象要突出,言而總之一句話要說清楚,人物的話,沒有時間給他成長,所以諾蘭的人物經常一上來就是英雄人物,帶點黑暗面用來閃回就足夠了。

    再說科幻。月初才去圍觀了華語科幻星雲獎的頒獎禮,可惜,要是頒獎禮趕上這部電影那該多開心……其實這篇影評的題目也可以叫做“從王晉康到劉慈欣:諾蘭的科幻故事”之類。熟悉大陸科幻小說的朋友大概會有同感。@電子騎士 那篇影評講了不少,比如鄭文光的《飛向人馬座》裡同樣有相對論基礎下時間不同這個梗,不過其實《盜夢空間》蠻像王晉康的《七重外殼》(當然我故意沒說今敏的《紅辣椒》),而《星際穿越》妥妥兒的是劉慈欣“高概念”小說的節奏,無論是《山》一般的那個海浪,還是有點《流浪地球》味兒的基礎設定,以及劉慈欣最愛寫的“文明的尺度”,當然還有本片裡最核心的點:在五維空間裡觀察四維的世界。總結起來可以叫做“升維”,恰好是《三體》裡“降維”概念的另一面。

    其實在電影上,“升維”正是“表達不可表達之物”的勇敢嘗試,片中對五維空間的展現概念很好,雖然用法很土,連線點在一個小女孩的書房裡,看來看去不過也就是一間房子裡父親女兒那點事兒……其他的科幻概念,比如蟲洞啊外星地貌啊倒沒什麼驚豔之處,即便是馬特•達蒙那個no zuo no die的反角兒,科幻小說裡也有不少。按科幻狗如我的觀點,這部影片的燃點在於一切跟蟲洞、黑洞和五維空間有關的視覺呈現,有這個已經不錯了,比起同樣令人燃到爆的《環太平洋》,提供的完全是更為高階的愉悅:是科幻中已經很久不曾出現的智性愉悅,而不是科幻作為型別被矮化的“宅”屬性。《環太平洋》的“要能打要有愛”和對日本特攝片、動漫(尤其是《新世紀福音戰士》赤果果的致敬才是“宅”向的科幻,《阿凡達》就一點都不宅,雖然它的故事怎麼看都像在玩遊戲。

    這部影片的一個風格化特徵是高度限定的兩個主要機位:一個是艙外的固定攝像頭,另一個是艙內的中近景。依我看這其實是跟影片極度簡化的人物關係並行的。某篇評論稱本片很女性主義,說得很有道理,但是實際上另一個解釋是在這個敘事框架裡容不下兩位母親(馬修•麥康納飾演的庫珀的夫人和安妮•海瑟薇飾演的艾米利亞的母親)的位置,這個還真不是一般意義上的破碎家庭,而恰好是父權結構放逐女性的結果:為什麼最後留下的不是母親而是外祖父?因為留下母親會干擾敘事,更別說雖然女兒墨菲“以父之名”拯救了世界,可說到底,演算法來自艾米利亞的父親,資料來自自己的父親穿越時空的傳送,根本是兩個老男人拯救了世界好嗎!而且,最終活下來的是父親而不是女兒啊!論起女性主義的“政治正確”,諾神可是比卡神差遠了。

    此外,這部影片敘事有一個顯著的特徵是借用小鎮和家庭作為所謂 “核心美國”的套路(即便《暮光之城》也是如此嘛),然後是惡俗的主題“愛”/“親情”能戰勝一切。當然這是個充分保守且安全的必須選擇。我不覺得能想出五維空間視覺呈現方式的諾蘭兄弟寫不出更好的故事,但是鑑於有了五維空間,他們必須在另一方面把智商降下來。《盜夢空間》已經夠“燒腦”了,惡名在外,《星際穿越》的燒腦潛質必須在宣傳上予以淡化(你怎麼要求觀眾去理解五維空間……),否則會影響票房。大概影片最終的扭結狀態正來源於此,無論是相對熟悉的其他科幻設定(末世、外星、飛船……),還是一個沒看明白時間線都可以理解的劇情。畢竟這是上億美元的A級製作,不是管你看懂還是看不懂的獨立電影。

    所以其實這部電影真的不是諾蘭的最佳狀態,受到的束縛太多。不過,影片裡無處不在的關鍵詞是“gravity”,不能不說是在借《地心引力》的力,其實很多時候諾蘭也是站在阿方索•卡隆的肩膀上,藉助《地心引力》打下的基礎,他的核心概念得以充分展現。剩下的事便不是他能決定的了。諾蘭都拼到“升維”這份兒上了,會有一個最佳導演提名嗎?

  • 2 # 奇炁奇Michael煉炁者

    星際穿越 是抱著研究的態度去一遍遍欣賞的。

    理論上在時間流逝快的星球依然可以接收地球的資訊,時間和空間是統一的---這就是男主在那個思維模仿中通過改變“空間”來查詢和選取了不同的時間場景。

    還有那句,庫珀說“they"re not beings,they"re us”。Not they, it is us who helps us。意即未來的“我們”幫助了現在的我們。 理解了時間空間可以相互轉化,那麼就能夠理解男主的這句點睛之句了~

  • 3 # 大道至簡zl

    已經看過不知道多少遍的電影,但每次觀看都不缺少震撼的體驗,不負眾望,本片獲得了第87屆奧斯卡最佳視覺效果獎,當然了,個人感覺沒有獲得最佳原創配樂是挺大的遺憾,音樂家漢斯·季默給這部影片的配樂才是神作。

    本人第一次接觸到關於時間較深層次的概念:時間可以伸縮和摺疊,唯獨不能倒退。時間洪流裡再次看到個人渺小如蜉蝣,朝生暮死,浩瀚宇宙絢爛無垠,雞皮疙瘩滿身的內心震撼,來自天上一日地下一年的滄海桑田變幻,人類為了愛和活下去小強一般百折不撓的探索勇氣,值得再去刷幾次,仔細琢磨沒懂的部分。

    通常來說觀眾看不懂一部作品,會認為這是作者的問題,但諾蘭的成就在於他讓觀眾相信:你看不懂不是我的問題而是你的問題。一會冒出來一個名詞,奇點是什麼你還沒弄明白,又給你來一個蟲洞,看完這部電影,我泡在知乎好幾個小時,才把電影中涉及到的那些專業名詞給弄清楚,當然了,仍是比較粗淺的那種明白,然後再代入電影中的情節,噢,原來是這個意思。。

    漢斯·季默的音樂真的很有魔力,像是把時間的流逝具體化到聲音中,讓你有機會在更近的距離內感受時間,喜歡原聲的不可錯過。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哪部電視劇最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