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1
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3553601341743

    火的發現和利用是人類文明進步的標誌,也是人類飲食史上的巨大變革。鍋,這種最基本的烹食炊具永遠也離不開火的相助,火與鍋一起穿越了人類歷史與文化的時空不斷地演變直到今天。三國時,譙周的《古史考》中有“黃帝作釜(fǔ)甑(zèng)”的記述,其中的“釜、甑”即是古代不同“鍋”的稱謂,除此之外還有鼎、鑊、甑等許多名稱。原始部落時期的石烹階段是人類熟食的開始,進入陶烹階段,標誌著人類的飲食逐漸步入成熟。“陶釜”可以看做是人類飲食歷史上最早的鍋,人類利用“陶釜”烹煮食物,做成一鍋燴,也叫做“羹”,來滿足口腹之慾。正是由於“陶釜”的出現,人類進入了烹飪時代。鼎,是古代極為重要的炊具,它是古人用來煮肉或盛肉的食器。新石器時代的鼎均為圓形陶質,是用黏土燒製成的,一般稱為“陶鼎”。

      自殷周以後,鼎大多為青銅鑄造,由於體積龐大且沉重的青銅鼎挪動時非常不便,所以只能放置在相對固定的地點。至西周時期,冶銅和冶鐵的技術得到發展,銅釜與鐵釜也相繼出現,從前的鼎逐漸演變成為祭神祀天的禮器併成為等級和權力的象徵。戰國以後青銅質地的炊器越來越少,鼎的體積逐漸變釜變成鐵釜鐵鍋。秦漢時期,有一種帶有三足的“鍋”被稱做“鐺” (音chēng),形狀似鼎。唐代著名詩人杜牧在《阿房宮賦》中有“鼎鐺玉石,金塊珠礫,棄擲邐迤”的描述;下面無足的“鍋”被稱為“鑊”(huò);邊淺底平的“鍋”叫做“鍪”(音móu),《廣雅》中有“鍪,釜也”之記載。直到隋唐時期"鐵鍋的式樣才基本定型:圓心淺腹、薄壁、球面、有耳,這種造型可以最大限度地發揮它作為烹飪器具的功能。鍋口圓邊,擱放時比較平穩;敞口大,則便於投料、出鍋;鍋底呈球面,在加熱時可以加大受熱面積且受熱均勻,既充分利用火力,也便於翻炒;淺腹,便於觀察;鍋壁薄,傳熱迅速,提高加熱效率且節省燃料;有耳,易於把握提放。

      此後的一千多年,鐵鍋一直保持著這種基本的造型式樣。憑藉著這些優勢,才演變成至今我們不能丟棄的鍋的造型。三國時期,出現了一種被稱為“五熟釜”的鍋,其鍋內分為五個格,是一種可以同時烹煮各種不同食物的鍋,屬於火鍋一類的炊具,其功能與現在的“鴛鴦鍋”無異。南北朝時期,“銅鼎”成了最普遍的烹煮鍋具,也就是如今人們常見的火鍋。唐代時,人們把火鍋稱為“暖鍋”。從元明清時期直到現在,火鍋在造型上的變化基本不大。至近現代,新型的鍋具採用耐高溫的透明玻璃作鍋蓋,烹煮的時候可以觀察食物的翻滾。可以說古代的銅鍋、鐵鍋、砂鍋等鍋具與近現代的鍋具使用方式基本相似,只是隨著科技的發展和人們審美趣味的變化,新型技術以及新型材料的炊具不斷翻新花樣。然而古代流傳至今的銅質火鍋與陶製砂鍋,直到現在仍然受到人們的青睞,只是在鍋體的製作工藝上更為精緻。現在最普遍的也最廣泛的鍋為“不鏽鋼鍋”,也就是俗稱的“白鐵鍋”。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燒鵝皮韌不脆沒光澤有皺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