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1
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4101190256962

    中伏,是三伏的第二伏,也稱二伏。伏天的說法據說歷史相當久遠,起源於春秋時期的秦國,《史記·秦紀六》中雲:“秦德公二年(公元前676年)初伏。”

    唐皎然 《五言奉和陸使君長源水堂納涼》:“六月正中伏,水軒氣常悽。”

    宋 惠洪 《夏日陪楊邦基烹茶分韻得嘉字》:“炎炎三伏過中伏,秋光先到幽人家。”

  • 2 # xdy148

    中伏

    1、夏至後的第四個庚日,是三伏的第二伏,一般為10天,有的年份為20天

    2、通常也指從夏至後第四個庚日起到立秋後第一個庚日前一天的一段時間。

    中伏 - 由來

    中伏,是三伏的第二伏,也稱二伏。伏天的說法據說歷史相當久遠,起源於春秋時期的秦國,《史記·秦紀六》中雲:“秦德公二年(公元前676年)初伏。”

    唐皎然 《五言奉和陸使君長源水堂納涼》:“六月正中伏,水軒氣常悽。”

    宋 惠洪 《夏日陪楊邦基烹茶分韻得嘉字》:“炎炎三伏過中伏,秋光先到幽人家。”

    宋 曾鞏 《苦熱》詩:“憶初中伏時,怫鬱炎氣升。”參見“三伏 ”。

    中伏 - 日期

    中伏

    每年入伏的時間並不固定,中伏的長短也不盡相同,需要查曆書計算,比較麻煩。簡單地可以用“夏至三庚”這4字口訣來表示入伏的日期,即從夏至後第3個“庚”日算起,初伏為10天,中伏為10天或20天,末伏為10天。

    中國古代流行“干支紀日法”,用10個天干與 12個地支相配而成的60組不同的名稱來記日子,迴圈使用。每逢有庚字的日子叫庚日。庚日的“庚”字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10個天干中的第7個字,庚日每10天重複一次。當夏至與立秋之間出現4個庚日時中伏為10天,如果第五個庚日在立秋之前,那麼中伏就需20天,俗稱兩個中伏;若在立秋之後,中伏就是10天。

    例如:2007年初伏第一天是庚子日,時間是7月15日、中伏庚申日,7月25日、末伏庚辰日,8月14日。8月23日是末伏第十天,以後就出伏了,隨著日照時間縮短,天氣也一天比一天涼爽了。

    2013年的中伏第一天是7 月23 日,農曆六月十六庚寅,中伏共20 天。

  • 3 # 使用者7592382627780

    “三伏天”的名稱是怎麼來的呢?

    最早記載“三伏”的是《史記》,裡面提到:“德公二年初伏。 ”秦德公二年(公元676年)的夏天酷熱無比,宮廷用殺狗的方法來解熱毒。這解毒的日子,就成為“伏日”。《淵鑑類函》記載:“ 從夏至後第三庚為初伏,第四庚為中伏,立秋後初庚為後伏,為之三伏。””庚日“就是干支中有“ 庚”的日子,如庚子日,庚辰日等。每隔十天就有一個“庚 ”日。秦漢時期盛行的五行相剋說法認為,夏屬火,庚屬金,火克金,金最怕火將它燒熔,所以一到庚 ”日,金必伏,藏,於是夏火就隨意肆虐,天氣就會變得特別熱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幼兒園女孩貼心的說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