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0
回覆列表
  • 1 # 12358qwer

    唐朝的斷獄流程也很複雜,已經非常接近現代的訴訟制度。

    從起訴開始,到司法機關審判結束,一般大案要經過七個流程。

    第一、起訴與受理。唐朝起訴制度方面已經發展成為體系,其結構之嚴密,內容之豐富,堪稱前代法制的集大成者。光一個起訴便分為告訴,也就是“告訴乃論”;告發,也就是“告言人罪”;自首,也就是主動投案的“自告”;此外還有官告,也就是由朝廷的專職機構提出訴訟,一般是御史臺,或者是分道巡查的勾檢制。

    第二、強制。對人犯規定的強制措施,包括逮捕和囚禁。一般逮捕和囚禁的權利由地方官府執行並承擔。州一級是法曹參軍負責督捕盜賊;縣一級則是由縣尉“主追捕盜賊、伺察奸罪。”另外對犯罪嫌疑人的拘捕行為也作出了規定:“若持杖拒捍,格殺勿論。”

    第三、查詢證據。唐代司法機關審理案件要“審查詞理,驗諸證信”,只要證據確鑿,被告人不承認也可斷案。但最重視的還是被告人的口供,但唐朝規定刑訊方式取口供必須依照法定程式進行,“拷囚不得三次,總數不得二百”,限制了官吏濫用刑訊逼供的現象。

    第四、審訊。法官必須根據告狀內容進行審理,不得有告狀之外德行為,這具有“不告不理”的性質。主持審訊的官員,至少是判官,如大理寺的寺丞、州府的法曹參軍、縣裡的縣尉等,但在實際中,一般都由各部門主官親主刑獄。

    第五、判決。在唐代刑事審判的最終結果被稱為“判罪”,定罪量刑的標準其實是大唐的法律本身。在斷獄前,如果法律發生變動,則一般要按照從新、從輕的選擇來判決,這顯示了唐朝在立法方面的寬厚態度。

    第六、上訴。審案結束,案情事實證據確鑿,能夠定案後,司法機關須的告知罪犯及其家屬,當面宣判。如認罪伏法則當時簽名畫押確認,如果不服判決則可提出上訴。在唐朝,除了向上級司法機關提出上訴外,也可透過登聞鼓、立肺石、投匭等方式向皇帝提出“直訴”。

    第七、執行。對於死刑的執行,唐朝政府是慎之又慎的,一般都要經過長期的複核程式,另外執行死刑的時間也有嚴格的時間規定,依《獄官令》記載,死刑執行時間不得在“立春到秋分”,所以一年中只有六十多天才可執行死刑,需要注意的是,“謀反”大罪不在此規定範圍。為防止死刑作弊,五品以上官員處死要由大理寺正監斬,地方死刑則由長史、司馬、別駕等監斬。另外“流刑”也是重刑,按照其罪行大小分流兩千、兩千五百、三千里,俱在流所服役一年,流人妻妾必須隨同前往,期滿後編入流放戶籍為民。其他刑法的執行,都由小罪而來,就不一一解釋了。

    結語:總的來說,唐朝的刑獄制度大多是繼承隋朝刑獄制度發展演變而來,但唐朝更多加入了大量的人文關懷和監督機制,才使得唐朝法律制度趨於完善,正是這樣,後世的歷代王朝才皆以其為模本,建立了各自的刑獄制度,但從實質來看,後世王朝的刑獄制度無論怎樣變換,都是依照唐朝刑獄制度的大框架下變動的,唐朝制度影響之大可見一斑。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莫言在作品中稱母親拾生產隊地裡的麥穗被打,她到底是撿還是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