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月十八日晚-十九日晚
(第一自然段)昨夜月臺上的滋味,多少年來沒嚐到了,胸口抽痛,胃裡難過,只有以前失戀的時候有過這經驗。今兒一天好像大病之後,一點勁都沒得。
表達了父母對離家遠行兒子深切的不捨和徹骨的惦念。
(第三自然段)我從來沒愛你像現在這樣愛得深切,而正在這愛的最深切的關頭,偏偏來了離別!
充分坦露了一個父親對兒子濃烈的愛與牽掛。
一月三十日晚
(第一自然段)你走後的第二天,就想寫信,怕你嫌煩,也就罷了。可是沒一天不想著你,每天清早六七點就醒,翻來覆去,也說不出為什麼。好像克利斯朵夫的母親獨自守在家裡,想起孩子童年一幕幕事的形象一樣;我和你媽媽老是想著你二三歲到六七歲間的小故事
字裡行間可以看出作者愛子情深。對於長大後的兒子,希望他茁壯成長,向外發展,但又不忍孩子遠離身邊。
三月五日夜
音樂會成績末能完全滿意,還是因為根基問題。將來多多修養,把技術克服,再把精神訓練得容易集中,一定可大為改善。
對孩子的成績作客觀的評價,並且加以指點。
四月七日
(第三自然段)其實像你這樣學俄文,即使用最大的努力,再學一年也未必能說準備充分——除非你在北京不與華人來往,而整天生活在俄華人堆裡。
作者透過自身學習外文的經驗的方式來教導孩子學習。
(第七自然段)所以有關這些方面的問題,不但希望你多聽聽我的意見,更要自已多想想,想過以後立刻想辦法實行,應改的應調整的都應當立刻改,立刻調整,不以任何理由耽擱。
對孩子教育要求嚴格,教育孩子做事要麻利,不拖拉。
六月二十四日下午
終於你的`信到了!聯絡局沒早告訴你出國的時間,固然可惜,但你遲早要離開我們,大家感情上也遲早要受一番考驗;送君千里終須一別,人生不是都要靠隱忍來撐過去嗎?
體現作者收到來信後的欣喜若狂的情景和即將分別的不捨之情。
七月二十七日深夜-二十八日午夜
(第一自然段)你車上的信寫得很有趣,可見只要有實情,實事,就不會寫不好信。你說到李,杜的分別,的確如此。
這段話表達了作者對孩子讚揚之情。
(第二自然段)此外,歐陽永叔的溫厚蘊藉也極可喜,五代的馮延巳也極多佳句,但因人品關係,我不免對他有些成見。
作者會因馮延巳的人品問題,對他有成見,但是對他的作品持肯定態度,這就說明作者非常注重個人修養,對人對事非常客觀。
(第四自然段)孩子,我真恨不得天天在你旁邊,做個監護的好天使,隨時勉勵你,安慰你,勸告你,幫你鋪平將來的路,準備將來的學業和人格。
作者把自已比作“監護的天使”,表現出父親對孩子的愛非常深。
一月十八日晚-十九日晚
(第一自然段)昨夜月臺上的滋味,多少年來沒嚐到了,胸口抽痛,胃裡難過,只有以前失戀的時候有過這經驗。今兒一天好像大病之後,一點勁都沒得。
表達了父母對離家遠行兒子深切的不捨和徹骨的惦念。
(第三自然段)我從來沒愛你像現在這樣愛得深切,而正在這愛的最深切的關頭,偏偏來了離別!
充分坦露了一個父親對兒子濃烈的愛與牽掛。
一月三十日晚
(第一自然段)你走後的第二天,就想寫信,怕你嫌煩,也就罷了。可是沒一天不想著你,每天清早六七點就醒,翻來覆去,也說不出為什麼。好像克利斯朵夫的母親獨自守在家裡,想起孩子童年一幕幕事的形象一樣;我和你媽媽老是想著你二三歲到六七歲間的小故事
字裡行間可以看出作者愛子情深。對於長大後的兒子,希望他茁壯成長,向外發展,但又不忍孩子遠離身邊。
三月五日夜
音樂會成績末能完全滿意,還是因為根基問題。將來多多修養,把技術克服,再把精神訓練得容易集中,一定可大為改善。
對孩子的成績作客觀的評價,並且加以指點。
四月七日
(第三自然段)其實像你這樣學俄文,即使用最大的努力,再學一年也未必能說準備充分——除非你在北京不與華人來往,而整天生活在俄華人堆裡。
作者透過自身學習外文的經驗的方式來教導孩子學習。
(第七自然段)所以有關這些方面的問題,不但希望你多聽聽我的意見,更要自已多想想,想過以後立刻想辦法實行,應改的應調整的都應當立刻改,立刻調整,不以任何理由耽擱。
對孩子教育要求嚴格,教育孩子做事要麻利,不拖拉。
六月二十四日下午
終於你的`信到了!聯絡局沒早告訴你出國的時間,固然可惜,但你遲早要離開我們,大家感情上也遲早要受一番考驗;送君千里終須一別,人生不是都要靠隱忍來撐過去嗎?
體現作者收到來信後的欣喜若狂的情景和即將分別的不捨之情。
七月二十七日深夜-二十八日午夜
(第一自然段)你車上的信寫得很有趣,可見只要有實情,實事,就不會寫不好信。你說到李,杜的分別,的確如此。
這段話表達了作者對孩子讚揚之情。
(第二自然段)此外,歐陽永叔的溫厚蘊藉也極可喜,五代的馮延巳也極多佳句,但因人品關係,我不免對他有些成見。
作者會因馮延巳的人品問題,對他有成見,但是對他的作品持肯定態度,這就說明作者非常注重個人修養,對人對事非常客觀。
(第四自然段)孩子,我真恨不得天天在你旁邊,做個監護的好天使,隨時勉勵你,安慰你,勸告你,幫你鋪平將來的路,準備將來的學業和人格。
作者把自已比作“監護的天使”,表現出父親對孩子的愛非常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