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1102249605113

    1.施足基肥,培育水質

    農村一般採取大草漚肥法,即選擇營養豐富、汁多、纖維少、易腐爛的菊科或豆科植物,以及一些殘次蔬菜及柔嫩無毒的植物,放入池中腐爛分解。為水質提供養分,促進浮游生物大量繁殖,為魚苗提供餌料。一般每畝施放大草300~400千克,以150千克左右為一堆,幾天後翻一次,使肥分全池擴散,10天后將草渣撈出,再投放新鮮大草。

    有些地方採取混合堆肥法培養水質。利用各種綠肥和糞肥混合堆放,經過發酵、腐爛分解後,潑灑於池塘中,為浮游生物提供營養物質,起到肥水作用,而且比較安全。

    目前比較普通的是採取有機肥和無機非混合,交替使用。在魚苗下池前5~10天,先投放適量的大草漚肥,為了加速浮游生物繁殖,讓魚入池後有充足的天然餌料,再及時施以無機肥料,用量是每畝每次施硫酸銨1千克或尿素500克,或過磷酸鈣500~1000克。以後每隔3~4天,每畝投放草料50~100千克。這樣可以起到互為補充的作用。

    2.放試水魚

    在放養魚苗之前,要先放試水魚。作用:一是測試魚池經清池後的藥性是否全部消失;二是可清除魚池中大型浮游動物和水草;三是利用它觀察池水的肥瘦程度。一般選用草魚作試水魚。每畝魚池放試水魚50~100尾。試水魚入池後,如試水魚每天清晨有短時間浮頭現象,表明池水肥度適宜;如浮頭時間過長,表明池水過肥,需要加註新水;如不浮頭,表明池水肥度不夠,要適當加肥料。在魚苗下池前,要將試水魚全部捕起,以免影響魚苗的生長。

    3.放養

    各種海水魚苗的食性基本相同,為了防止爭食,一般採用單養法。放養密度,各為每畝10萬~15萬尾。可視池塘條件而定,如水深超過1.2M、底質比較好、自然環境比較好的池塘,可多放些,否則少放些。魚苗下池前要注意水的溫度差,一般不能超過5℃。如溫度差過大,要逐漸調整到5℃以下,才能放魚苗入池,使魚能適應環境,安全生長。

    4.管理

    魚苗池必須精細管理,勤巡塘,經常觀察魚苗活動情況,還要掌握好水質、水位狀況,注意調節和控制。一般每隔3~5天要注新水一次。注水量視情況靈活掌握。同時,做好投餌和施肥,每天每畝投放磨碎的幼鰻飼料1.5~2.5千克。

    5.鍛鍊和分池

    魚苗培育到2~3釐米以後,進入魚種培育階段。隨著魚體的長大,密度增高,魚類的食性也開始分化,因此必須將魚苗過池分養。在分養以前要進行魚體鍛鍊,先將魚苗圍進密目網箱(廣東稱“鬥池”)內,讓它們密集在一起,分泌黏液,使肌肉比較結實,增強抵禦能力。然後過篩(分魚苗規格的工具),這樣可提高魚苗的成活率。如要遠距離運輸時,除作兩次鍛鍊外,還要選擇水質清新的池塘,把魚苗放入網箱中,到第二天才起運。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捏合機開冷卻水步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