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消逝的泡桐
-
2 # 似水年華8079
唐朝後期,由於中央與藩鎮、藩鎮與藩鎮之間連年戰爭,向百姓增加賦稅、徭役,掌權的宦官更加有恃無恐地欺壓百姓,強佔土地,勒索錢財,引起人民的極大不滿,反抗鬥爭此起彼伏。起義的領導者是王仙芝與黃巢。這次農民戰爭,給垂死掙扎的唐王朝以致命的一擊,唐朝的統治瓦解了。天佑四年(907年),朱溫廢唐哀帝而自立,改國號梁,定都開封。唐朝自此滅亡。
而造成唐後期這樣的原因有:
1、安史之亂的爆發
唐玄宗天寶十四年(755年)爆發的安史之亂,是一場嚴重的社會動亂,這場動亂幾乎摧毀了李唐政權,給社會、經濟帶來無法估量的損失。
安史之亂成為唐代歷史的轉折點,亂前是唐朝的鼎盛時期,亂後的唐朝則進入了衰落階段,並最終走向了滅亡。
2、宦官專權
與東漢和明朝比較,唐朝宦官專權的程度,要比前兩者嚴重的多。
東漢和明朝,雖然有宦官專權,但宦官是狐假虎威。而唐朝的宦官,卻操縱著皇帝、宰相官員的任免,甚至國策的制訂,都取決於宦官。
3、藩鎮割據
為了保衛邊疆地區,唐朝在景雲年間設定了節度使。剛開始,這一設定只存在於邊疆地區。“安史之亂”之後,唐朝為了保衛中央政權,設立了更多的節度使。節度使權重,掌握地方行政大權和兵權,成為了割據一方的割據勢力。節度使一職傳子或者部將,中央到時只能加以承認,而且他們還壟斷了地方的稅收。
藩鎮之間,以及藩鎮與中央之間,為了爭奪人口和土地,不斷進行著戰爭。各個藩鎮擁兵自重,割據一方,嚴重地威脅著大唐的統一。唐憲宗元和末年,唐朝的統治區域內除了都城以外,共有藩鎮46處。這些藩鎮藩鎮割據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中央對地方的控制。
4、朋黨之爭
唐朝的中央官員,主要由兩部分人組成:一是門蔭入仕的官宦貴族子弟,二是科舉出身的官員,他們大多來自庶族地主,傾向與門閥士族鬥爭。這兩派官員,不斷進行明爭暗鬥,而以長慶至大中年間的“牛李黨爭”,歷時最久,鬥爭最為激烈。
兩黨的鬥爭,有不少是無謂的意氣、門戶之見,但亦有政見的分歧。實質上是階級內部爭權奪利的鬥爭,不僅沒有更多的積極意義,反而起了削弱唐朝統治力量的作用。
-
3 # 路長夢遠2020
唐朝自唐玄宗天寶年間以後的150多年裡,一直處於動盪之中,唐朝的衰落源於安史之亂的爆發,唐朝的滅亡是藩鎮割據、宦官專權、朋黨之爭等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藩鎮長期割據,與中央對抗,嚴重削弱了中央集權的力量;宦官專權,使皇帝大權旁落,嚴重破壞了國家正常的統治秩序;朋黨之爭,瓦解了統治集團的力量,嚴重動搖了唐朝統治的階級基礎,政權日趨腐朽,百姓的生活也日趨悲慘,最終導致了大規模農民起義的爆發。在起義軍的沉重打擊下,唐朝統治徹底崩潰導致滅亡。
回覆列表
安史之亂之後農民起義軍越平越多,連年乾旱,外憂內患,中央力量越來越弱,各路軍閥割據土地,開始了藩鎮割據,大唐被四分五裂。最後朱溫滅了唐哀帝定都洛陽改國號為梁,五代十國正式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