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
亞洲,非洲,拉丁美洲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基本上被列強瓜分完畢,新舊殖民主義矛盾激化、各帝國主義經濟發展不平衡,秩序劃分不對等的背景下,為重新瓜分世界和爭奪全球霸權而爆發的一場世界級帝國主義戰爭。
戰爭過程主要是同盟國和協約國之間的戰鬥。德意志帝國、奧匈帝國、奧斯曼帝國、保加利亞王國屬同盟國陣營,大英帝國、法蘭西第三共和國、俄羅斯帝國、義大利王國和美利堅合眾國則屬協約國陣營。
這次戰爭可以分為三個階段:
1914年是戰爭的第一階段。在這一年裡德軍根據戰前制定的施裡芬計劃,首先在西線發動大規模的進攻,由於馬恩河等戰役中法、英、比三國軍隊的奮力抵抗和俄羅斯在東線的進攻,致使德軍速戰的計劃破產。西線作戰的雙方修築戰壕,長期對峙,轉入陣地戰。
1915年~1916年為戰爭的第二階段。由於雙方都把1916年看作是決定性的一年,所以這一年裡出現了三次大型的陸地上戰役,即西線的“凡爾登戰役”、“索姆河戰役”和東線俄軍的夏季攻勢,在海上,日德蘭海戰役後,英國仍然牢牢控制著制海權。這一階段,大戰的戰略主動權轉移到了協約國一方。
1917年~1918年為戰爭的第三階段。1917年,美國參加對德作戰,中國等國也相繼投入戰爭,協約國的陣營增加到27個國家,俄羅斯爆發“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退出了帝國主義戰爭。
1918年11月,德國宣佈投降,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同盟國的失敗而告終。
起因:
根本原因在於資本主義國家經濟政治發展不平衡。
三國同盟和三國協約為了對付“三國同盟”,1892年,法國和俄國達成了軍事協議,它規定一旦法國遭到德國或是德國支援的義大利的進攻,俄國將以全部軍事力量進攻德國,一旦俄國遭到德國或是德國支援的奧匈帝國的進攻,法國應以全部的軍事力量來進攻德國。
俄法同盟形成後,歐洲開始出現兩大軍事集團對峙的局面。它也是向三國協約方向推進的第一步。隨著英德矛盾發展成為帝國主義之間的主要矛盾,英國調整同法國、俄國的關係,在1904年和1907年分別簽署英法協約和英俄協約的建立,這樣,歐洲兩大軍事集團最終形成。
1914年6月28日(塞爾維亞國慶),奧匈帝國皇儲費迪南大公夫婦(右圖)在薩拉熱窩視察時,被塞爾維亞青年加夫裡若·普林西普槍殺。成為第一世界大戰的導火線。
一個月後,奧匈帝國在德國的支援下,以薩拉熱窩刺殺事件為藉口,向塞爾維亞宣戰。接著德、俄、法、英等國相繼投入戰爭。交戰的一方為同盟國的德國和奧匈帝國,以及支援他們的奧斯曼帝國、保加利亞。另一方為協約國的英國、法國和俄國以及支援它們的塞爾維亞、比利時、義大利、日本等國。
原屬同盟國的義大利,考慮到利害的關係,加入到了協約國方面作戰。日本為了在東亞擴張勢力和侵略中國,以1902年締結的“英日同盟”為藉口,在1914年對德國宣戰,並迅速佔領德國在中國山東的勢力範圍。
第1次世界大戰的起因是西方列強主義對殖民地分配不均而造成的。它的實際內容是西方列強主義對世界殖民地的重新劃分。
內容:
亞洲,非洲,拉丁美洲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基本上被列強瓜分完畢,新舊殖民主義矛盾激化、各帝國主義經濟發展不平衡,秩序劃分不對等的背景下,為重新瓜分世界和爭奪全球霸權而爆發的一場世界級帝國主義戰爭。
戰爭過程主要是同盟國和協約國之間的戰鬥。德意志帝國、奧匈帝國、奧斯曼帝國、保加利亞王國屬同盟國陣營,大英帝國、法蘭西第三共和國、俄羅斯帝國、義大利王國和美利堅合眾國則屬協約國陣營。
這次戰爭可以分為三個階段:
1914年是戰爭的第一階段。在這一年裡德軍根據戰前制定的施裡芬計劃,首先在西線發動大規模的進攻,由於馬恩河等戰役中法、英、比三國軍隊的奮力抵抗和俄羅斯在東線的進攻,致使德軍速戰的計劃破產。西線作戰的雙方修築戰壕,長期對峙,轉入陣地戰。
1915年~1916年為戰爭的第二階段。由於雙方都把1916年看作是決定性的一年,所以這一年裡出現了三次大型的陸地上戰役,即西線的“凡爾登戰役”、“索姆河戰役”和東線俄軍的夏季攻勢,在海上,日德蘭海戰役後,英國仍然牢牢控制著制海權。這一階段,大戰的戰略主動權轉移到了協約國一方。
1917年~1918年為戰爭的第三階段。1917年,美國參加對德作戰,中國等國也相繼投入戰爭,協約國的陣營增加到27個國家,俄羅斯爆發“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退出了帝國主義戰爭。
1918年11月,德國宣佈投降,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同盟國的失敗而告終。
起因:
根本原因在於資本主義國家經濟政治發展不平衡。
三國同盟和三國協約為了對付“三國同盟”,1892年,法國和俄國達成了軍事協議,它規定一旦法國遭到德國或是德國支援的義大利的進攻,俄國將以全部軍事力量進攻德國,一旦俄國遭到德國或是德國支援的奧匈帝國的進攻,法國應以全部的軍事力量來進攻德國。
俄法同盟形成後,歐洲開始出現兩大軍事集團對峙的局面。它也是向三國協約方向推進的第一步。隨著英德矛盾發展成為帝國主義之間的主要矛盾,英國調整同法國、俄國的關係,在1904年和1907年分別簽署英法協約和英俄協約的建立,這樣,歐洲兩大軍事集團最終形成。
1914年6月28日(塞爾維亞國慶),奧匈帝國皇儲費迪南大公夫婦(右圖)在薩拉熱窩視察時,被塞爾維亞青年加夫裡若·普林西普槍殺。成為第一世界大戰的導火線。
一個月後,奧匈帝國在德國的支援下,以薩拉熱窩刺殺事件為藉口,向塞爾維亞宣戰。接著德、俄、法、英等國相繼投入戰爭。交戰的一方為同盟國的德國和奧匈帝國,以及支援他們的奧斯曼帝國、保加利亞。另一方為協約國的英國、法國和俄國以及支援它們的塞爾維亞、比利時、義大利、日本等國。
原屬同盟國的義大利,考慮到利害的關係,加入到了協約國方面作戰。日本為了在東亞擴張勢力和侵略中國,以1902年締結的“英日同盟”為藉口,在1914年對德國宣戰,並迅速佔領德國在中國山東的勢力範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