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火是將金屬緩慢加熱到一定溫度,保持足夠時間,然後以適宜速度冷卻的一種金屬熱處理工藝。退火熱處理分為完全退火,不完全退火和去應力退火。退火材料的力學效能可以用拉伸試驗來檢測,也可以用硬度試驗來檢測。許多鋼材都是以退火熱處理狀態供貨的,鋼材硬度檢測可以採用洛氏硬度計,測試HRB硬度,對於較薄的鋼板、鋼帶以及薄壁鋼管,可以採用表面洛氏硬度計,檢測HRT硬度。
退火的目的在於:
① 改善或消除鋼鐵在鑄造、鍛壓、軋製和焊接過程中所造成的各種組織缺陷以及殘餘應力,防止工件變形、開裂。
② 軟化工件以便進行切削加工。
④ 為最終熱處理(淬火、回火)作好組織準備。
常用的退火工藝有:
① 完全退火。用以細化中、低碳鋼經鑄造、鍛壓和焊接後出現的力學效能不佳的粗大過熱組織。將工件加熱到鐵素體全部轉變為奧氏體的溫度以上30~50℃,保溫一段時間,然後隨爐緩慢冷卻,在冷卻過程中奧氏體再次發生轉變,即可使鋼的組織變細。
② 球化退火。用以降低工具鋼和軸承鋼鍛壓後的偏高硬度。將工件加熱到鋼開始形成奧氏體的溫度以上20~40℃,保溫後緩慢冷卻,在冷卻過程中珠光體中的片層狀滲碳體變為球狀,從而降低了硬度。
④ 再結晶退火。用以消除金屬線材、薄板在冷拔、冷軋過程中的硬化現象(硬度升高、塑性下降)。加熱溫度一般為鋼開始形成奧氏體的溫度以下50~150℃ ,只有這樣才能消除加工硬化效應使金屬軟化。
⑤ 石墨化退火。用以使含有大量滲碳體的鑄鐵變成塑性良好的可鍛鑄鐵。工藝操作是將鑄件加熱到950℃左右,保溫一定時間後適當冷卻,使滲碳體分解形成團絮狀石墨。
⑥ 擴散退火。用以使合金鑄件化學成分均勻化,提高其使用效能。方法是在不發生熔化的前提下,將鑄件加熱到儘可能高的溫度,並長時間保溫,待合金中各種元素擴散趨於均勻分佈後緩冷。
⑦ 去應力退火。用以消除鋼鐵鑄件和焊接件的內應力。對於鋼鐵製品加熱後開始形成奧氏體的溫度以下100~200℃,保溫後在空氣中冷卻,即可消除內應力。
淬火是將鋼加熱到臨界溫度Ac3(亞共析鋼)或Ac1(過共析鋼)以上溫度,保溫一段時間,使之全部或部分奧氏體化,然後以大於臨界冷卻速度的冷速快冷到Ms以下(或Ms附近等溫)進行馬氏體(或貝氏體)轉變的熱處理工藝。通常也將鋁合金、銅合金、鈦合金、鋼化玻璃等材料的固溶處理或帶有快速冷卻過程的熱處理工藝稱為淬火。
淬火的目的:
1)提高金屬成材或零件的機械效能。例如:提高工具、軸承等的硬度和耐磨性,提高彈簧的彈性極限,提高軸類零件的綜合機械效能等。
2)改善某些特殊鋼的材料效能或化學效能。如提高不鏽鋼的耐蝕性,增加磁鋼的永磁性等。
淬火冷卻時,除需合理選用淬火介質外,還要有正確的淬火方法,常用的淬火方法,主要有單液淬火,雙液淬火,分級淬火、等溫淬火,區域性淬火等。
鋼鐵工件在淬火後具有以下特點:
① 得到了馬氏體、貝氏體、殘餘奧氏體等不平衡(即不穩定)組織。
② 存在較大內應力。
退火是將金屬緩慢加熱到一定溫度,保持足夠時間,然後以適宜速度冷卻的一種金屬熱處理工藝。退火熱處理分為完全退火,不完全退火和去應力退火。退火材料的力學效能可以用拉伸試驗來檢測,也可以用硬度試驗來檢測。許多鋼材都是以退火熱處理狀態供貨的,鋼材硬度檢測可以採用洛氏硬度計,測試HRB硬度,對於較薄的鋼板、鋼帶以及薄壁鋼管,可以採用表面洛氏硬度計,檢測HRT硬度。
退火的目的在於:
① 改善或消除鋼鐵在鑄造、鍛壓、軋製和焊接過程中所造成的各種組織缺陷以及殘餘應力,防止工件變形、開裂。
② 軟化工件以便進行切削加工。
④ 為最終熱處理(淬火、回火)作好組織準備。
常用的退火工藝有:
① 完全退火。用以細化中、低碳鋼經鑄造、鍛壓和焊接後出現的力學效能不佳的粗大過熱組織。將工件加熱到鐵素體全部轉變為奧氏體的溫度以上30~50℃,保溫一段時間,然後隨爐緩慢冷卻,在冷卻過程中奧氏體再次發生轉變,即可使鋼的組織變細。
② 球化退火。用以降低工具鋼和軸承鋼鍛壓後的偏高硬度。將工件加熱到鋼開始形成奧氏體的溫度以上20~40℃,保溫後緩慢冷卻,在冷卻過程中珠光體中的片層狀滲碳體變為球狀,從而降低了硬度。
④ 再結晶退火。用以消除金屬線材、薄板在冷拔、冷軋過程中的硬化現象(硬度升高、塑性下降)。加熱溫度一般為鋼開始形成奧氏體的溫度以下50~150℃ ,只有這樣才能消除加工硬化效應使金屬軟化。
⑤ 石墨化退火。用以使含有大量滲碳體的鑄鐵變成塑性良好的可鍛鑄鐵。工藝操作是將鑄件加熱到950℃左右,保溫一定時間後適當冷卻,使滲碳體分解形成團絮狀石墨。
⑥ 擴散退火。用以使合金鑄件化學成分均勻化,提高其使用效能。方法是在不發生熔化的前提下,將鑄件加熱到儘可能高的溫度,並長時間保溫,待合金中各種元素擴散趨於均勻分佈後緩冷。
⑦ 去應力退火。用以消除鋼鐵鑄件和焊接件的內應力。對於鋼鐵製品加熱後開始形成奧氏體的溫度以下100~200℃,保溫後在空氣中冷卻,即可消除內應力。
淬火是將鋼加熱到臨界溫度Ac3(亞共析鋼)或Ac1(過共析鋼)以上溫度,保溫一段時間,使之全部或部分奧氏體化,然後以大於臨界冷卻速度的冷速快冷到Ms以下(或Ms附近等溫)進行馬氏體(或貝氏體)轉變的熱處理工藝。通常也將鋁合金、銅合金、鈦合金、鋼化玻璃等材料的固溶處理或帶有快速冷卻過程的熱處理工藝稱為淬火。
淬火的目的:
1)提高金屬成材或零件的機械效能。例如:提高工具、軸承等的硬度和耐磨性,提高彈簧的彈性極限,提高軸類零件的綜合機械效能等。
2)改善某些特殊鋼的材料效能或化學效能。如提高不鏽鋼的耐蝕性,增加磁鋼的永磁性等。
淬火冷卻時,除需合理選用淬火介質外,還要有正確的淬火方法,常用的淬火方法,主要有單液淬火,雙液淬火,分級淬火、等溫淬火,區域性淬火等。
鋼鐵工件在淬火後具有以下特點:
① 得到了馬氏體、貝氏體、殘餘奧氏體等不平衡(即不穩定)組織。
② 存在較大內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