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小花貓
-
2 # wangxian702
宣紙最早出現在唐朝天寶年間。“宣紙”一詞最早出現在唐代著名學者張彥遠在公元815—875年所著的《歷代名畫記》一書的《論畫體工用榻寫》:“好事者宜置宣紙百幅,用法蠟之,以備摹寫……”這是最直接對宣紙定名的文章。事實上,在張彥遠之前就已有將宣紙作為貢品了,只是沒有明確定名而已。涇縣宣紙誕生之後,其生產由於時代和社會背景的不同,歷經由少到多、由盛到衰、盛衰交替的過程。
宋代,文化傳播媒介的發展,宣紙需求大增,宣州各地所產宣紙供不應求。宋末元初,曹姓人遷徙至涇縣西鄉小嶺一帶以製造宣紙為生。此史實見於清乾隆年間重修的《小嶺曹氏族譜》序言“宋末爭攘之際,烽煙四起,避亂忙忙。
曹氏鍾公八世孫曹大三,由虯川遷涇,來到小嶺,分徙十三宅,見此係山陬(zōu山腳),田地稀少,無可耕種,因貽蔡倫術為業,以為生計”。自此,涇縣小嶺曹氏一族,逐漸發展成宣紙工業中的佼佼者,並且曾一度壟斷了宣紙的生產經營。
元代建立後,南北統一,經濟文化有所發展,尤其是以倪元林、王蒙、吳鎮、黃子文等山水畫派衝破傳統宮廷畫法的桎梏,提倡山水寫意和潑墨豪放的技法,宣紙為此畫法提供了廣闊發揮和相象的空間,因此宣紙作為畫家們發揮的基本工具而被重視起來,大大地刺激了宣紙業的發展,加上宣紙製造工藝的日趨成熟,使宣紙生產有了長足的進步。
明代,涇縣宣紙步入重要的發展階段。工藝日趨成熟,品種花色日愈增多,尤以1426年—1435年(宣德年間)製造的宣紙最佳。清代涇縣宣紙生產發展迅速,縣東漕溪有汪六吉等大戶,生產頗具規模;縣西小嶺曹氏世家,生產日益繁榮。但好景不長,咸豐年間,清軍與太平軍在涇縣一帶輾轉征戰10餘年,紙槽大部分被毀壞,原料基地荒蕪,同治後宣紙業復甦。
大約在18世紀後期,涇縣宣紙在國際展覽中獲獎並傳入歐美各國(1886年宣紙獲巴拿馬萬國博覽會金獎獎章),深引人們注目,曾一度成為聯絡各民族友誼的文化紐帶。當時涇縣宣紙的最鼎盛期年產量近千噸。
新中國建立後,在遍訪宣紙世家之後,選定了古紙棚涇縣城東烏溪建立了建國後的第一家宣紙生產廠家,使宣紙業得到復甦並得到空前的發展。
廠家1966年被命名為“安徽省涇縣宣紙廠”註冊了“紅星牌”和“★”圖文商標,此後一直是全國最大的宣紙廠,一度壟斷了宣紙的生產經營,曾保持了30餘年的獨家經營史,1992年8月改制後定名為“中國宣紙集團公司”(從屬名稱:安徽省涇縣宣紙廠)
回覆列表
宣紙最早出現在唐朝天寶年間。 唐天寶年間,在全國各地運到京城長安的進貢之物中,宣城郡船中有“紙、筆”等貢品,這說明當時宣城郡已生產紙、筆。宋元,曹氏一支輾轉遷徙到安徽涇縣小嶺後,開始了全面系統地以青檀皮為原料製作“宣紙”的歷程。明朝宣德年間(1426-1435)由皇室監製的“宣紙”加工紙的出現。 宣紙潤墨性好,耐久耐老化強,不易變色。宣紙具有韌而能潤、光而不滑、潔白稠密、紋理純淨、搓折無損、潤墨性強等特點,有獨特的滲透、潤滑效能。寫字、作畫“墨分五色,”即一筆落成,深淺濃淡,紋理可見,墨韻清晰,層次分明。少蟲蛀,壽命長。宣紙自古有“紙中之王、千年壽紙”的譽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