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孝孺《童賢母傳》譯文: 童賢母,姓羅氏,是寧海縣童處士釋卿的妻子。羅氏家原先是縣裡的大戶,童賢母很小的時候就失去了父母,她舉止端莊,為人厚道,有見識,十三歲的時候嫁到了童家。當時童處士的祖母年齡已經很大了,並且父母也已很老了,但童賢母侍奉他們卻非常的孝順恭敬,治家理財縫縫補補很合乎為媳之道,公公婆婆非常高興,家裡的事情全部交給她來管理。童賢母的祖婆婆晚年有病,手腳麻痺不能活動,大小便有時弄髒了床蓆,童賢母就親自抱著她或扶著他幫她清洗。祖婆婆喝水吃飯,童賢母一定拿著湯匙或筷子親自喂,長久如此。祖婆婆心裡感激她的所作所為,常常私下裡祝福她說:“我為不能報答媳婦而感到痛苦,希望你將來能夠有孩子有媳婦,都能像你一樣孝順恭敬。” 童賢母聰明能幹,對待小姑子和族人親戚都有恩惠。祖婆婆和公公婆婆去世,她幫助丈夫裡裡外外安排喪葬,大大小小的事情安排籌劃的都有條有理。不久童家慢慢興盛起來,童賢母生了四個兒子。孩子長大後,都富有才智,好學不倦;童賢母用禮義忠厚之道教育他們,孩子們都有母親為人處事之風。等到童處士去世後,各個兒子長大了,娶婦生孫,全都聽從賢母的教誨。於是一家人和睦相處,一起吃飯,不分家過日子。童賢母建造了祖先的祠堂,添置了祭祀的東西,用來供奉去世的列祖列宗。家庭之間,裡外有法,長幼有序,對待別人有恩惠,對待賓客有禮節,因此遠近的人都稱讚賢母。 先前,元朝末年,政治昏暗,社會動盪。很多人都用資財結交官吏,應該交納的租稅,讓租種自己田地的人代交,村長藉此而獲取好處。每畝田地徵收四升米,佃民因此而貧困不堪。正好趕上童賢母家裡人作村長,於是童賢母催民交納租稅,讓減去一半,不夠的寧願拿出自己的糧食代交。村裡的貧困老弱的人家依靠這而不至於生活困頓。 明朝洪武初年,寧海以及鄰縣鬧饑荒,村裡有把麥子借給窮人的富人,每鬥麥子要求歸還二斗三升穀子。當時童賢母家裡有幾倉庫麥子,賢母召集幾個兒子對他們說:“受饑荒的人很多,而我們的家裡幸好有很多麥子,怎麼能夠忍心借這種時候來獲取加倍的利息呢?你們這些人不要效仿他人,應該減去利息一斗,來作為村裡人的表率。”於是大兒子遵從母親的意思,和各個兄弟做這件事。同時告訴縣裡,請禁止那些多取利息而讓百姓生活困頓的富人的做法。方圓幾百裡內租借麥子的人都認為童家的利息小有好處,爭相奔走到童家來,都感動嘆息把童母當做自己家裡人。童賢母喜歡施捨幫助貧窮孤弱的人,不能養活自己的,童賢母就送給他錢糧,不要求其償還。同時還給他們娶媳婦,幫助他們建立家業,像這樣的有二十多人。有人來告訴飢餓的,童賢母就拿東西給他吃。遇到別人有困難,考慮到事情可以解決,就囑託各個兒子幫助解決。後來也許人會忘恩負義,童賢母也絕不與之計較。對於不義之人,童賢母告誡家人不要靠近,對於不合乎情理的事,童賢母告誡家人不要做。她揣料世事,做事有遠見,即使是男子也有趕不上的。家人婢僕好幾百,她都能夠說出姓名,並且明瞭每個人的飢飽苦樂以及能力性格,家人沒有怨恨她的。 今年童賢母已將近八十歲,有兒媳婦以及各個孫媳婦男女達幾十人,曾孫七八人。他們奉養賢母孝順恭敬,果真像祖婆婆所祝願的那樣。名人名士經過童家的,都要拜見賢母后才離去,並且對賢母讚口不絕。
方孝孺《童賢母傳》譯文: 童賢母,姓羅氏,是寧海縣童處士釋卿的妻子。羅氏家原先是縣裡的大戶,童賢母很小的時候就失去了父母,她舉止端莊,為人厚道,有見識,十三歲的時候嫁到了童家。當時童處士的祖母年齡已經很大了,並且父母也已很老了,但童賢母侍奉他們卻非常的孝順恭敬,治家理財縫縫補補很合乎為媳之道,公公婆婆非常高興,家裡的事情全部交給她來管理。童賢母的祖婆婆晚年有病,手腳麻痺不能活動,大小便有時弄髒了床蓆,童賢母就親自抱著她或扶著他幫她清洗。祖婆婆喝水吃飯,童賢母一定拿著湯匙或筷子親自喂,長久如此。祖婆婆心裡感激她的所作所為,常常私下裡祝福她說:“我為不能報答媳婦而感到痛苦,希望你將來能夠有孩子有媳婦,都能像你一樣孝順恭敬。” 童賢母聰明能幹,對待小姑子和族人親戚都有恩惠。祖婆婆和公公婆婆去世,她幫助丈夫裡裡外外安排喪葬,大大小小的事情安排籌劃的都有條有理。不久童家慢慢興盛起來,童賢母生了四個兒子。孩子長大後,都富有才智,好學不倦;童賢母用禮義忠厚之道教育他們,孩子們都有母親為人處事之風。等到童處士去世後,各個兒子長大了,娶婦生孫,全都聽從賢母的教誨。於是一家人和睦相處,一起吃飯,不分家過日子。童賢母建造了祖先的祠堂,添置了祭祀的東西,用來供奉去世的列祖列宗。家庭之間,裡外有法,長幼有序,對待別人有恩惠,對待賓客有禮節,因此遠近的人都稱讚賢母。 先前,元朝末年,政治昏暗,社會動盪。很多人都用資財結交官吏,應該交納的租稅,讓租種自己田地的人代交,村長藉此而獲取好處。每畝田地徵收四升米,佃民因此而貧困不堪。正好趕上童賢母家裡人作村長,於是童賢母催民交納租稅,讓減去一半,不夠的寧願拿出自己的糧食代交。村裡的貧困老弱的人家依靠這而不至於生活困頓。 明朝洪武初年,寧海以及鄰縣鬧饑荒,村裡有把麥子借給窮人的富人,每鬥麥子要求歸還二斗三升穀子。當時童賢母家裡有幾倉庫麥子,賢母召集幾個兒子對他們說:“受饑荒的人很多,而我們的家裡幸好有很多麥子,怎麼能夠忍心借這種時候來獲取加倍的利息呢?你們這些人不要效仿他人,應該減去利息一斗,來作為村裡人的表率。”於是大兒子遵從母親的意思,和各個兄弟做這件事。同時告訴縣裡,請禁止那些多取利息而讓百姓生活困頓的富人的做法。方圓幾百裡內租借麥子的人都認為童家的利息小有好處,爭相奔走到童家來,都感動嘆息把童母當做自己家裡人。童賢母喜歡施捨幫助貧窮孤弱的人,不能養活自己的,童賢母就送給他錢糧,不要求其償還。同時還給他們娶媳婦,幫助他們建立家業,像這樣的有二十多人。有人來告訴飢餓的,童賢母就拿東西給他吃。遇到別人有困難,考慮到事情可以解決,就囑託各個兒子幫助解決。後來也許人會忘恩負義,童賢母也絕不與之計較。對於不義之人,童賢母告誡家人不要靠近,對於不合乎情理的事,童賢母告誡家人不要做。她揣料世事,做事有遠見,即使是男子也有趕不上的。家人婢僕好幾百,她都能夠說出姓名,並且明瞭每個人的飢飽苦樂以及能力性格,家人沒有怨恨她的。 今年童賢母已將近八十歲,有兒媳婦以及各個孫媳婦男女達幾十人,曾孫七八人。他們奉養賢母孝順恭敬,果真像祖婆婆所祝願的那樣。名人名士經過童家的,都要拜見賢母后才離去,並且對賢母讚口不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