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4
回覆列表
  • 1 # 無中生有hz

    小呀麼小二郎,背起書包上學堂……

    從何時開始,“上學”成為人生的一個必然階段,佔用人生許多最美好時間。每個人上學的時間長短不一,但在現代社會和大多數國家,大多數人應該在十年以上。按目前的常規學制,小學5-6年,中學5-6年,大學4-6年,碩士1-3年,博士 3-8年。如果你非常幸運,在一個學制較長的國度,而且立志做一名治病救人的高水平醫生,那麼你在身穿白大褂為病人崇拜之前,大概要先在各級學校裡修煉25年以上。按七歲上學,你正式開始坐診看病時,應該在32歲以上。這也成為在美國等發達國家,人們面對醫生收入高這個“不公平”,卻能夠心平氣和地理解的主要原因。醫生並不是職業中的個案,許多職業都有類似的情況,你希望做一份專業性強,起點高一些的工作,那麼準備的時間一般就會長一些。

    為了做一份工作,要先學習近30年,然後工作時間還剩下大約30年或更少。當然這如果和中國古代的儒生比較還不算太過分,畢竟還有二十多年的工作時間。假如你是中國古代的一個讀書人,資質一般,運氣一般,現場發揮一般,沒有捷徑可循,那麼30歲是絕對完成不了學業的。

    清朝就有過不少此類志存高遠,但時運不濟的考生,例如:康熙三十八年廣東老秀才黃章102歲參加鄉試;乾隆三十五年江西興安縣99歲考生李煒,三場考完未考中,乾隆特“賞給舉人”;曾任南京大理寺卿的董又莘到70歲“古稀之年”才考中進士。乾隆六十年會試中,地方各省上報70歲以上考生多達122人,其中80歲、90歲以上,並考完了三場的考生有92人。美其名曰,“大丈夫奮志科名”。

    為什麼要上學?古代那些皓首窮經的儒生,是為了金榜題名,為了出人頭地,為了光宗耀祖,為了治國安邦……但能如願者畢竟是少數,絕大多數人只能是滿足於知書達禮。在當代的今天,人們投入如此長的時間於上學,到底為什麼?有沒有必要?得失幾何?

    至目前,很多人讀書是為了改變命運,對於中下層出身,尤其是來自偏遠農村的年輕人來說,上學仍然是改變命運的主要途徑。但如果把改變命運僅僅理解為提高收入,上學未必是最合算的選擇,現在隨便到城鎮找一份工作,尤其是辛苦一些的活,都會比一個大學畢業甚至研究生畢業生掙得多。因此,近些年來農村的輟學率居高不下,大多數人初中就止步不前了。上學是為了知書達禮,如果在古代還是部分事實的話,現當代社會中讀書多少早已經與“知書達禮”基本沒有關係了。

    上學讀書到底是為了什麼?如果就是為了找一份好一點的工作,的確沒有太大的必要,因為讀了許多年後未必能找到一份心怡的工作,經濟上更是不合算。很多人給出國留學的人算過經濟帳,絕大多數人得不償失,當然經濟不是唯一的賬。如果是為了豐富知識提高素質,實事求是說學校裡學的好多東西於此幾乎無關,年級越高學的知識與實際生活的距離越遠,那些時間和精力投入只是為了升級考試。還必須承認,一些人讀書比較輕鬆,作業、考試等都駕輕就熟,而另一些人天生不善於讀書,他們每天在教室裡聽課寫作業無異於遭罪,是對生命的極大浪費。

    人類讀那些以後幾乎不會用到的書,學那些只為考試而學的“知識”,甚至有相當比例的人在學校基本只做和學習無關的事情,卻投入了二十年左右的最好年華,到底值不值?到底有沒有意義?這恐怕沒有標準答案,在可預見的歲月裡,應該都不會有能讓大家公認的答案。所以,學校仍然在那裡,裡面仍然熙熙攘攘……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怎麼樣可以收縮臉上的毛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