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折緣

    公元1661年,清順治18年、南明永曆十五年,三月,鄭成功親自率2.5萬軍隊,分乘百艘戰船,從金門出發,穿越臺灣海峽,進攻臺灣城。

    鄭成功為何要去打臺灣的荷蘭人呢?因為在三年前,鄭成功和張煌言第三次北伐,兵臨南京城下,最終折戟沉沙,陸上只餘下金、廈,再無立錐之地,是故,為了種田抗清,不得不開闢大後方,而這個根據地,以海盜起家的鄭氏集團選擇了臺灣這個大島。

    而為什麼清軍不去打鄭成功呢?

    說句是在話,清朝的水師戰鬥力不強啊,如果清軍水師強大,何必在鄭成功佔據臺灣後,就開始施行遷界令,將沿海百姓往內陸強制移民呢?

    如果清軍擁有跟鄭成功實力相當的水師,還能讓鄭成功從福建一路從海上打到南京城下?

    1659年,清廷委戶部尚書車克往江南造戰船:“(順治)十六年(1659年)命(車克)赴江南督造戰船,......防鄭成功。”(《清史稿》卷二百三十八《車克》)

    由此可見,在清初的那二十幾年裡,大清是不具備能夠跟鄭成功在海上一較高下的實力的。雖然鄭成功在路上一敗再敗,但在海上,在當時的東亞地區,鄭氏集團的底蘊和影響力都足以抵禦清軍的進攻。

    鄭成功最大的問題是,從他老爹鄭芝龍投清以後,他艱難創業,卻一直沒有一塊好的地方作為根據地,招募兵員,恢復經濟。在陸軍方面,一直都不是鄭成功的優勢,其作戰之時,為了保障軍隊的忠誠,往往攜家帶口分營一同出擊,如此行軍,依賴的是戰船水師,但在陸上,行軍卻很困難,機動性太低,一旦家屬營頭被端了,軍心就不能用了。

    這是鄭成功抗清幾十年,一直沒有進展的原因,但在海上,他還是能來能往,大清奈何不了他。

    同時,1661年清軍在忙著做其他事情。

    在鄭成功準備進攻臺灣的當月,也就是2月6日,清軍入關第一位皇帝順治陛下駕崩了!小康熙剛剛登基,朝局其實並不是很穩定。

    而在鄭成功基本解決了荷蘭人,過了倆月,緬甸王以飲咒水盟誓為名,殘酷殺害了永曆王朝四十二名大臣和太監,是為“咒水之禍”

    這時候,緬甸王已經扣住了永曆帝,兵敗磨盤山的李定國為了搶回永曆帝,不得不二次入緬甸作戰。整個1661年,最關鍵的戰局就在西南,就在解決永曆殘餘政權。到12月的時候,緬甸王把永曆帝交給了吳三桂,吳三桂於次年6月絞死了永曆,而李定國聽聞永曆死去的訊息後,死於勐臘。

    這大概就是1661年左右的一個情形,大清雖然陸戰比較強,但海戰還是個雛兒。投降的施琅被任命為福建水師提督是在1662年,彼時到底要不要將臺灣納入版圖,還沒有形成統一意見。雖然施琅於同年上書將臺灣納入版圖,說是獲得了康熙的支援,可問題那時候康熙多大啊,才9歲,他有多大的支援力度呀。

    彼時。保守派鰲拜正是當紅炸子雞,他以海洋險遠、風濤莫測為理由,將這個事情給壓了下來。

    以上,大概就是清初的一個情形。至於“趁火打劫”這個事情,不是清軍幹不出來,而是鞭長莫及,人家坐船去了臺灣,大清去哪兒“趁火打劫”?

  • 2 # 停止心跳的地獄大叔

    我認為有以下幾個原因:1、當時清對臺灣重視程度不夠;2、當時清朝主要以陸軍為主,而臺灣水師較為發達,再加上還要過海,費時費力,清政府又何必去花那個心力去收一個不知名、不富庶的小島?3、當時清軍入關不久,主要注意力都在平叛上,無暇顧及。4、順便牽制荷蘭,總比送給外國的好。

  • 3 # 東龍45

    滿清和吳三桂打敗李自成入主中原後,需要對付李自成,張獻忠,南明小朝庭等等多方大勢力的,沒功夫管鄭成功,勢力範圍也達不到,等有時間了,才"趁火打劫”收拾鄭的兒子,爭位的鄭克爽。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孫子兵法十三篇戰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