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阿濟格已經22歲,是成年人了。

22
回覆列表
  • 1 # 科技歷史說

    黨派之爭遠比我們想象的要殘酷許多,反抗的想法其實阿巴亥的三個兒子壓根就沒機會考慮,即使有也心有餘而力不足,為和這麼說?當時阿巴亥最大的兒子阿濟格已經22歲了,已經不是那個什麼都不懂的少年了,兩個弟弟分別是15歲的多爾袞和13歲的多鐸,總體來說,三兄弟也都算是懂事了,但是為何最終還是栽到了皇太極手中呢?

    這裡就不得不承認皇太極的手段!

    皇太極之所以能夠逼迫阿巴亥自殺,主要還與他少年經歷有關,自幼常年追隨父皇、兄長狩獵,自然對於父親的政治手段是耳濡目染的,公元1626年,努爾哈赤駕崩,皇太極也順理成章,登上王位,但是這裡我們要明白,皇太極即位之前所做的準備。

    當努爾哈赤死訊傳來那一刻,實際上整個王朝已經暗流湧動,努爾哈赤次子代善的兩個兒子嶽託和薩哈廉就開始極力說服父親,讓皇太極即位,畢竟當年代善失去政治大權之時,就早已經確定皇太極為自己將來要重點擁護的物件,所以皇太極輕鬆獲得代善一族勢力支援,其次對於三貝勒莽古爾泰,早已經被皇太極收買,再加上德格類的支援,基本上皇太極拉攏了八旗中絕大部分力量,這樣一來,就佔據了絕對的優勢,自然也就沒人敢說什麼了。

    努爾哈赤與阿巴亥應當算是老夫少妻,努爾哈赤去世的時候,阿巴亥才僅僅37歲,儘管她也有一定的政治手段,但是畢竟在當時她作為一介女流之輩,能夠直接掌握大權的機會渺茫,,而且很大程度上要依賴自己的兒子們才能發揮出極大的實力,儘管她在努爾哈赤面前再怎麼受寵,只要努爾哈赤一死,影響力顯然是大打折扣的。

    阿巴亥與努爾哈赤的感情還是挺深的,畢竟在努爾哈赤即將離開人世前,最想見的人就是阿巴亥,這對夫妻在矮雞堡最後一次相遇,自己的兒子們一個也沒有召見,祕密與阿巴亥商量臨終大事,但是令努爾哈赤和阿巴亥都未曾想到的是,一切來的就是那麼突然。

    阿巴亥在陪同靈柩回來之時,已經察覺到了異樣的氛圍,本以為所有的事情都要等努爾哈赤安葬好後再安排,只不過早已經按耐不住的皇太極一派,提前選擇告訴阿巴亥善後事宜,根本沒有給阿巴亥留下任何喘息的餘地,直接使用威逼利誘的手段,聲稱要讓阿巴亥陪葬,面對皇太極勢力的過於強勢。根本沒有辦法拒絕,面對這場突如其來的政變,阿巴亥也只能是叫天天不靈,叫地地不應,面對如此危急局勢,別說是和自己的三個兒子溝通,從長計議了,只能任人宰割。

    阿巴亥身為母親,唯一能為三個兒子所做的就是,乞求代善等人,自己可以答應殉葬要求,但是務必要保護兩個年幼兒子多爾袞和多鐸的安全,這一切發生的太過於突然,阿巴亥都沒有反應過來,別說是自己的三個兒子了,即使兒子們能夠知道母親的處境,又能做得了什麼呢?首先年齡上就不佔優勢,而且比起經驗豐富,處事老練的皇太極,他們顯然太嫩了,之所以要提前控制阿巴亥,就是為了將努爾哈赤不利於皇太極等人的遺言控制起來,不得不說,這一招確實有效,當時努爾哈赤交代後事,並沒有多餘人在場,所以只要阿巴亥一死,顯然所有的事情,都是皇太極他們說了算的。

  • 2 # 一壺濁酒半盞茶

    後金天命十一年(1626)八月二十一日,努爾哈赤毒疽發作而死,皇太極繼承汗位。關於皇太極是如何繼位的問題,有不同的說法。

    據北韓史籍《魯庵文集》記載:“老汗(努爾哈赤)臨死曰:洪佗始(皇太極)能成吾志。終無所命而死。”因而皇太極得汗位,是符合努爾哈赤臨終之命的。

    長期以來,一些明清史專家認為,皇太極汗位是從其幼弟多爾袞手中篡奪來的。清人蔣良騏的《東華錄》順治八年(1651)二月己亥詔內載,多爾袞聲稱“太宗文皇帝(皇太極)之位原系奪立”,暗示皇太極篡奪汗位。據說,努爾哈赤生前已立多爾袞為嗣子,而皇太極用陰謀狡詐的手段從其幼弟手中奪取了汗位,為去除篡位障礙,還逼迫多爾袞生母大妃納喇氏死殉。此說受到一些人懷疑,因為努爾哈赤痛恨多爾袞生母不忠,去世前特命她死殉。當時多爾袞才十五歲,既無功業,亦無威望,故不可能立多爾袞為嗣。皇太極即位後,對多爾袞“特加愛重”,大力培養提拔,多爾袞對皇太極的恩育萬分感念,盡心盡力輔佐皇太極,勳勞卓著,成為皇太極最得力的助手。總之,皇太極與多爾袞兄弟感情較好,無法想像皇太極對多爾袞幹下篡位、殺母的勾當。

    有的則認為,皇太極的汗位是通過激烈爭鬥,力克競爭對手而得到的。努爾哈赤死後,皇太極與諸貝勒爭奪汗位的鬥爭白熱化,最後皇太極擊敗對手自立為汗。其間,皇太極與代善的爭鬥尤為激烈,代善有勳績,有聲望,也有勢力,長期以來一直是汗位的有力競爭者,皇太極抓住一切機會打擊代善,如利用代善與大妃納喇氏的曖昧關係,推波助瀾,藉助輿論,促使努爾哈赤罷黜大妃,代善威望遭受損害。努爾哈赤死後,又逼大妃死殉,削弱代善的勢力,最後壓服代善,奪取汗位。

    還有學者認為,皇太極汗位並非奪立,而是由諸貝勒推舉產生。努爾哈赤生前未立嗣子,而是確立了八和碩貝勒共治國政的制度,為汗者須請貝勒推舉產生。當時諸貝勒中,數皇太極實力最強,努爾哈赤死去當天,代善長子勸代善說:“四大貝勒(皇太極)才德冠世,深契先帝聖心,眾皆悅服,當速繼大位。”代善表示同意。次日,在諸貝勒大臣聚於朝時,代善提議舉皇太極為汗,請貝勒“皆喜曰善。議遂定,乃合詞請上即位”。

    《魯庵文集》所記更富戲劇性:代善表示,按努爾哈赤遺願,當立皇太極為汗。皇太極推辭,主張代善當立,並“相讓走避”。國不可一日無一君,大臣們一會兒去請代善,一會兒去拉皇太極,“號呼奔走於兩間者再三,凡三日”,最後還是代善使人“群擁”皇太極即位。這裡不見刀光劍影、不擇手段的權力爭鬥,代之以和平友好的互相謙讓。

    這與貫串清朝特別是其前期血腥的最高權力之爭,形成強烈反差,令人難以置信。其中雖有言過其實之處,但按當時情況,民主推舉皇太極為汗,還是有可能的。因為,終清一朝都是首重軍功,當時的滿洲人更是如此。而皇太極的武功遠遠超過才十幾歲的多爾表,與最為年長軍功卓著的代善相比也不差絲毫。此外,在政治識見、軍事才能和個人威望上,皇太極都高出諸貝勒一籌,由於君主專制制度尚未發展完善,遇大事須協商辦理,因而推舉才能卓著的皇太極即位,也是不足為怪的。

    努爾哈赤死後,大妃烏拉那拉氏和兩個庶妃殉葬。代善與其子嶽託及薩哈廉,擁皇太極嗣汗位。代善的長子貝勒嶽託和三子貝勒薩哈廉,對諸貝勒大臣說出了擁戴皇太極的原因:“才德冠世,當速繼大位”。由於身為長兄的代善的鼎力支援,所以眾貝勒乃合詞請上嗣位”,皇太極“辭再三,久之乃許”,被擁舉為大汗。九月一日,皇太極在大政殿即汗位,焚香告天,宣佈次年為天聰元年。

    清太宗文皇帝愛新覺羅·皇太極(Huang·Taiji,1592年11月28日申時-1643年9月21日亥時),滿洲族,又譯“黃臺吉”、“洪太主”、“紅歹是”, 乾隆年間改用現譯,沿用至今。他是清太祖愛新覺羅·努爾哈赤第八子,努爾哈赤去世後,皇太極受推舉襲承汗位。公元1636年,皇太極徹底擊敗蒙古黃金家族成吉思汗後裔蒙古最後一位大汗林丹汗,被漠南蒙古部落上尊號奉為“博格達·徹辰汗”,又稱天聰汗,同年改女真族名為滿洲,在瀋陽稱帝,建國號大清 。

    皇太極前後在位17年。在位期間,發展生產,增強兵力,不斷對明朝進行打擊作戰,極大的消耗了明朝國力,為下階段清王朝迅速擴充套件入主中原,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廟號太宗,諡號應天興國弘德彰武寬溫仁聖睿孝敬敏昭定隆道顯功文皇帝。

    由此可見無論各種原因手段皇太極繼位,事實證明都是滿洲最好的選擇。

    阿巴亥被殉葬,與她性格有很大關係,其人囂張跋扈,依仗努爾哈赤歡心,為非作歹,極為不得人心。

    但舔犢之恩何人能忘?不是多爾袞兄弟不想反抗,是沒有那個能力,是根本就不敢反抗。稍有異動,死的就不止阿巴亥一人。

    縱觀天下,無論手腕謀略,明末種種人傑,無論崇禎還是林丹汗,何人能比的上皇太極?更是無論多說此時還遠遠羽翼未豐的多爾袞三兄弟。

    大妃阿巴亥育有三子,長子阿濟格,次子多爾袞,三子多鐸。老汗王努爾哈赤死時,阿巴亥三子佔擁大汗親領最精銳的兩黃旗,但三子中二子具都年幼,不能成事。唯有阿濟格成年,但孤掌難鳴,並且阿濟格其人勇猛有餘而智慧不足,政治手腕更是與幾位哥哥有天壤之別。

    而皇太極年幼即以文武雙全,聰慧幹練,謙和威嚴聞名於滿洲。在滿洲威望極高,代善皆不能比。各方史籍多記載其“八子賢能。”

    但皇太極死後大妃阿巴亥三子獲取了滿洲最大的權勢,並且為大清入關立下了滔天大功。多爾袞自皇太極死後勢力最大,雖滿洲內部各方勢力牽扯不能稱帝,但也大權獨攬。後又抓住機遇帶領滿洲人從龍入關,實際建立了這將近三百年的大清帝國。

    愛新覺羅·多爾袞(1612年11月17日—1650年12月31日),清太祖努爾哈赤第十四子,阿巴亥第二子。明萬曆四十年(1612年)出生於赫圖阿拉(今遼寧省新賓縣老城)。清初傑出的政治家和軍事家。

    天命十一年(1626年),多爾袞被封貝勒;天聰二年(1628年),17歲的多爾袞隨皇太極出征,征討蒙古察哈爾部。因為軍功被賜號“墨爾根戴青”,成為正白旗旗主。天聰九年(1635年),多爾袞等率軍前往收降蒙古林丹汗之子額哲並獲得傳國玉璽。崇德元年(1636年)因戰功封和碩睿親王,次年正月,皇太極令多爾袞追擊北韓國王家屬。崇德六年(1641年)至七年(1642年)的鬆錦大戰中立下卓越戰功。皇太極死後,多爾袞和濟爾哈朗以輔政王身份輔佐皇太極第九子福臨即帝位,稱攝政王;順治元年(1644年)指揮清軍入關,清朝入主中原,先後封叔父攝政王、皇叔父攝政王、皇父攝政王。

    順治七年(1650年)冬死於塞北狩獵途中,追封為“清成宗”,諡懋德修遠廣業定功安民立政誠敬義皇帝。兩個月後,於順治八年(1651年)二月剝奪多爾袞的封號,並掘其墓。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乾隆帝為其平反,恢復睿親王封號,評價其“定國開基,成一統之業,厥功最著”。

    愛新覺羅·多鐸(1614年4月2日—1649年4月29日),清太祖努爾哈赤第十五子,阿濟格、多爾袞同母弟,滿洲鑲白旗旗主,時人通稱十王,清初八大鐵帽子王之一,爵位世襲罔替。

    後金天命五年(1620年),封為和碩額真,旋封貝勒,統正白旗。崇德元年(1636年),被封為封豫親王。崇德六年(1641年),參與鬆錦大戰,獲大捷。順治元年(1644年),以定國大將軍從多爾袞入關,擊敗李自成軍。旋揮師破揚州,殺史可法;下江南,俘南明福王,晉和碩德豫親王。

    順治六年(1649年)三月十八日,多鐸染天花死亡,年僅三十六歲,諡號“通”。乾隆年間詔配享太廟。一生戰功彪炳,乾隆帝稱其為“開國諸王戰功之最”。

    愛新覺羅·阿濟格(1605年8月28日—1651年11月28日),清太祖努爾哈赤第十二子,多爾袞之胞兄,母為大妃阿巴亥。

    皇太極時期參加過攻打明朝邊境以及北韓的作戰;清軍入關時作為清軍前鋒隨多爾袞入關,順治元年(1644年)封和碩英親王。又以靖遠大將軍沿長城入陝西,又自陝西出河南、湖廣、江西,屢敗李自成,殺死劉宗敏,俘獲宋獻策。順治五年(1648年)又以平西大將軍督師征討姜瓖在大同的叛亂。順治六年(1649年)要求封叔王,被攝政王多爾袞拒絕。多爾袞死後,企圖攝政,被削爵幽禁賜死。

    阿濟格能征善戰,是清朝初期有名的將領。但他卻是一個缺少智慧,性格粗暴的人。

  • 3 # 小養趣看歷史

    天命十一年,努爾哈赤去世,遺命竟然是讓阿巴亥給他殉葬。當時阿巴亥37歲,正值盛年,她的三個兒子阿濟格22歲,多爾袞15歲,多鐸13歲。出於對塵世的留戀和對愛子的牽掛,阿巴亥百般支吾,不願殉葬。但在諸王貝勒的逼迫下,她於十二日辛亥時自盡。

    關於阿巴亥的殉葬,疑點很多,我覺得很可能是皇太極為了登上皇位而製造的一場陰謀。

    第二,阿巴亥在聽到殉死的遺命的時候,為什麼猶豫不決?當殉者,不容辭。既然讓她殉葬,她就不應該猶豫。說明她並不相信殉葬的遺命,她要對諸王貝勒說明清楚,據理力爭。

    第三,清代的任何官方史書都說努爾哈赤“臨崩不復言及”,又怎麼可能傳出讓阿巴亥殉死的遺命?

    第四,天命五年的時候,在盛怒中的努爾哈赤都能夠不殺阿巴亥,而在他死後又怎麼可能讓精心照料自己的大妃阿巴亥殉死呢?

    努爾哈赤很生氣,馬上處死了納扎。德因澤進一步揭發,阿巴亥曾經給大貝勒代善送過兩次飯,代善受而食之,她也給皇太極送過一次,皇太極受而不食。努爾哈赤非常生氣,故意揚言要搜查阿巴亥私藏的財物。阿巴亥很害怕,把財物一一藏匿,但都被搜查了出來。一位蒙古福晉也趁火打劫,告發阿巴亥曾在阿濟格傢俬藏三百匹緞子,還私自送給總兵官巴篤禮二妻女、參將莽阿圖之妻以及村上人許多緞匹、財物。努爾哈赤因此將阿巴亥休離,但不久又將她接回。阿巴亥看似是罪有應得,但是整個事件都是一個陰謀。久居深宮的德因澤,怎麼會把阿巴亥送給大貝勒和四貝勒飯,大貝勒受而食之,四貝勒受而不食知道的如此清楚。她的所作所為,很有可能是皇太極在幕後指使的。他通過阿巴亥傾心於代善,使阿巴亥受到懲罰,也使代善在諸王貝勒中威望下降,而皇太極成為了這事件中的勝利者。

    皇太極真是把清宮戲裡的陰謀權鬥表現的活靈活現,不愧是清朝的開局皇帝。

  • 4 # 人間喜ju

    愛新覺羅·皇太極

    清太宗愛新覺羅·皇太極(1592年11月28日—1643年9月21日),又譯黃臺吉 [1] 、洪太主。清太祖愛新覺羅·努爾哈赤第八子,清初傑出的軍事家、政治家,後金、蒙古大汗,清朝第二位君主。 [2]

    皇太極自少年起常隨父兄狩獵和征戰,騎射嫻熟。天命十一年(1626年)努爾哈赤去世後,皇太極受推舉襲承汗位,改次年為天聰元年。皇太極即位之後進行大刀闊斧的封建化改革,加強中央集權;在戰略上定先征服北韓和漠南蒙古,以解除攻明後顧之憂的戰略方針。對明則採納漢族降官建議,確立"講和與自固之策",重用漢將,削弱明朝實力,志在入關奪取全國政權。 [3]

    崇德元年(1636年),在盛京(今瀋陽)稱帝,建國號大清,並且迫使北韓臣服於清朝。在崇德七年(1642年)的鬆錦大戰中生俘洪承疇,自此明朝關外精銳喪失殆盡,寧錦防線徹底崩潰,清軍入關已成必然之勢 [4] 。崇德八年(1643年),皇太極猝死於清軍入關前夕,未能實現奪取全國政權的夙願。

    皇太極前後在位17年。他在位期間,實行滿漢一體,保護漢人,減輕農民負擔, [5-6] 發展生產,增強兵力,不斷對明朝作戰,為下階段清王朝迅速擴充套件入主中原,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7] 廟號太宗,諡號應天興國弘德彰武寬溫仁聖睿孝敬敏昭定隆道顯功文皇帝,葬於瀋陽昭陵,死後其第九子福臨即位。

    皇太極逼阿巴亥自殺,他的三個兒子為什麼不反抗?

    準確地說,大妃阿巴亥是四大貝勒逼迫殉葬努爾哈赤的。

    阿巴亥死時,其大兒子阿濟格22歲,二兒子多爾袞15歲,小兒子多鐸13歲。努爾哈赤死前,曾給阿濟格兄弟各分了15牛錄,命阿濟格為鑲黃旗旗主,多鐸為正黃旗旗主。

    《孝莊祕史》中的斯琴高娃版阿巴亥

    對於阿巴亥的死,皇太極修撰的《清太祖實錄》是這樣說的:“後饒丰姿,然心懷嫉妒,每致帝不悅,雖有機變,終為帝之明所制。留之恐後為國亂,預遺言於諸王曰:‘俟吾終,必令之殉。’諸王以帝遺言告後,後支吾不從。諸王曰:‘先帝有命,雖欲不從,不可得也。’後遂服禮衣,盡以珠寶飾之,哀謂諸王曰:‘吾自十二歲事先帝,豐衣美食,已二十六年,吾不忍離,故相從於地下。吾二子多爾袞、多鐸,當恩養之。’諸王泣而對曰:‘二幼弟,吾等若無恩養,是忘父也。豈有不恩養之理!’於是,後於十二日辛亥辰時自盡,壽三十七,乃與帝同柩。”

    四大貝勒是以阿巴亥年輕風騷、心懷嫉妒而為太祖遺命處死,讓人聯想到大貝勒代善與她的緋聞,而為太祖很不高興。

    阿濟格作為少壯派的旗主,對於母親被逼自殺,無動於衷,是有原因的。

    一是因為努爾哈赤有敕命,要求阿巴亥殉葬,皇太極只是執行努爾哈赤的命令,如果阿巴亥的兒子們反抗也勢必會被以違反上命為由誅殺。二是阿巴亥被逼殉葬時,她的三個兒子年紀還較小,沒有那麼大的勢力和四大貝勒對抗。

    一、努爾哈赤之命。

    晚年的努爾哈赤仍然站在對外作戰的第一線,在一次同明朝軍隊作戰的時候受了傷,努爾哈赤沒有安心養傷繼續指揮作戰,最終因身體原因病重去世。努爾哈赤臨死前要求阿巴亥和另外兩個妃子殉葬,但阿巴亥不知情。當皇太極以努爾哈赤之命令要求其自縊時,阿巴亥也無能為力,他的三個兒子亦不能違抗敕命。

    關於努爾哈赤為什麼要阿巴亥殉葬,可能是其與太子代善有關。據說,努爾哈赤的妃子曾告發阿巴亥和太子代善有私情,努爾哈赤一怒之下將其軟禁休棄,但後來不知為何又重新將其立為大福晉。而代善也失去太子之位,後來在代善的支援下,皇太極即位成為清朝第二位君主。

    二、阿巴亥的三個兒子年紀還小,勢力不足。

    1626年,努爾哈赤病逝,皇太極隨即逼迫阿巴亥自縊。而當時阿巴亥的長子阿濟格為22歲,次子多爾袞才15歲,最幼子多鐸才13歲,且手中沒有大權,就算手中有大權,但讓阿巴亥殉葬努爾哈赤要求的,在名義上他們也不能反抗。況且他們也沒有足夠的大權同皇太極對抗,因為皇太極在軍中的威望很高,是最有實力同代善爭奪帝位的人。後來努爾哈赤去世,且沒有立太子,代善手中實權最大,但卻無心爭奪帝位,又支援皇太極,最終在議政王大臣和四大貝勒的推舉下,皇太極眾望所歸奪得帝位。由此可見,皇太極的實力是非常強的,這讓阿巴亥年幼的兒子如何反抗皇太極呢。

    總結:其實主要也是因為沒有能力,兒子們有能力阿巴亥也就不會死,當時的四大貝勒(代善、阿敏二、莽古爾泰三、皇太極),他們都是控制政權的人,加在一起控制了6旗,而三兄弟加起來也才2旗,哪裡會是他們的對手?

  • 5 # 金山映輝

    皇太極逼阿巴亥自殺,他的三個兒子為何不反抗?看完明白背後真相大妃阿巴亥是清朝太祖皇帝努爾哈赤的妃子,她為夫君生下三子一女,這三子分別是長子阿濟格,次子多爾袞,三子多鐸。阿巴亥兒女雙全,又極盡恩寵,此生榮華富貴享之不盡,用之不絕。然而,身處大妃的高貴地位,她最終還是難逃被賜死的命運,而且,更悲涼的是,被賜死時,她的三個兒子都沒有反抗。這是為什麼呢?有以下幾個因素

    一、皇帝下令,不得反抗。

    首先要了解阿巴亥被逼自殺的原因。其實真正想殺阿巴亥的並非皇太極,而是努爾哈赤。阿巴亥曾經私會努爾哈赤的次子代善,大張旗鼓地給努爾哈赤戴了頂綠帽子,努爾哈赤老羞成怒,因此有意在自己駕崩時將阿巴亥殉葬,只是此事交由下任皇帝,也就是皇太極來執行了。既然努爾哈赤已經下達命令,君令難違,阿濟格三兄弟哪還能反抗呢?因此只能眼睜睜看著母親被賜死。

    二、厚此薄彼,不想反抗。

    阿巴亥被賜死那年,大兒子阿濟格才二十二歲,多爾袞和多鐸分別是十五歲和十三歲,都還年幼。作為母親,最放心不下的自然是自己的兒子了,然而,阿巴亥臨終託孤時,只提及了十五歲的多爾袞和十三歲的多鐸,而對於阿濟格並未提隻字片語,這不免讓阿濟格心生寒意。如果說阿濟格已經成家立室,做事自有決斷,那麼多爾袞也已成婚兩年,因此這個理由不成立;如果說阿濟格事業有成,不用操心,那麼多鐸也是正黃旗的旗主,與大哥鑲黃旗旗主的身份不相上下,這也說不過去。總而言之,阿巴亥臨死未提及阿濟格成了他心裡的一個結,因此對於救助母親一事並未全力以赴。連二十二歲的阿濟格都沒有盡力,其他兩個兄弟就算盡力也是心有餘而力不足了。

    三、為了保全,不能反抗。

    自古以來,都是母憑子貴。現在阿巴亥被賜死,其子毫無疑問會受波及,此時阿巴亥知其被賜死已成定局,再做努力也是回天乏術。為不影響兒子的仕途,她力求皇太極饒恕她的三個兒子,得到皇太極的肯定答覆後,她才從容赴死。阿巴亥用自己的死來保全兒子的前途,此時她的兒子也知母親的一番苦心,貿然反抗只會連累母親和自己,此事因此作罷。

    阿巴亥一生榮華富貴,卻也有小女人的情懷。她被賜死雖然無可奈何,卻不能不說也有一點為兒子著想的層面,而這不僅體現了阿巴亥愛子心切,也體現了她犧牲小我,完成大我的高貴品格。從某些方面來說,她也算是一位偉大的母親。她的兒子後來都出類拔萃,相信九泉之下的她也能安息了!

  • 6 # 老無歷史觀

    要回答這個問題,先得了解這麼幾個問題:

    1、阿巴亥是誰?

    2、皇太極為什麼逼死阿巴亥?

    3、皇太極對阿巴亥兒子如何?

    阿巴亥是清太祖努爾哈赤的大福晉。

    阿巴亥雖然比努爾哈赤小31歲,嫁給努爾哈赤的時候才14歲。雖然年齡小,但丰姿貌美,而且頗有機變,深得努爾哈赤的喜愛。這點可以從努爾哈赤的子嗣中就可以看出來。努爾哈赤有16位妻妾,共為他生育兒子16人,女兒8人,其中阿巴亥一人就為努爾哈赤生了3個兒子,多年之後這3個兒子全部成為“把八王議政”中的一員,可見努爾哈赤對阿巴亥的疼愛。

    公元1626年,68歲的努爾哈赤去世,阿巴亥也在以皇太極為首的諸王逼迫下自盡,時年37歲,當時三個兒子,阿濟格22歲,多爾袞15歲,多鐸13歲。

    皇太極為了權力的穩固,逼迫阿巴亥殉葬。

    當時女真人有殉葬傳統,皇太極以為努爾哈赤殉葬為名,強迫阿巴亥殉葬。當時作為大福晉,又有子嗣,本可以不用殉葬。

    但阿巴亥作為大福晉,是諸子名義上的母親,位高權重。她又為人聰明,善於審時度勢,曾因想考慮日後出路,而與二兒子代善親近。即使被努爾哈赤發現,拋棄一年多後,又能恢復大福晉之位。

    這樣的女人,又有三個有勢力的兒子,一旦掌權,這汗位誰做都還不好說。因此阿巴亥成了政治權利鬥爭的犧牲品。

    阿巴亥死後,皇太極並沒有虧待三個弟弟。

    皇太極並沒有因為這一事件而為難三個弟弟,相反對於他們還頗為重用。隨著他們屢屢建功,三個人尤其是多爾袞,不斷受到皇太極關照,到皇太極去世時,多爾袞儼然已經具備當皇帝的實力。

    下面回答本題:

    第一、因為阿巴亥死時,幾個兒子年幼,沒有足夠的實力反抗。第二、皇太極是聯合了眾貝勒,也就是說即使後來幾個兒子成年,他們也不敢與所有王公大臣相抗衡。第三、皇太極後來對於他們兄弟三人的確不薄,再加上是以殉葬名義處死阿巴亥,三兄弟想反抗也師出無名。

    雖然沒反抗,但不代表沒動心思,你們覺得後來多爾袞有沒有想過為自己母親報仇?

  • 7 # 四季文史

    權力爭奪向來是皇家子弟樂意玩的宮廷遊戲,誰能笑到最後,誰就能大權在握,誰就能站在權力的制高點。皇太極作為“四大貝勒”之一,在當時是最有可能繼承努爾哈赤之位的,所以,他會想方設法除去爭權奪名路上的絆腳石。

    阿巴亥是努爾哈赤的大福晉,是皇太極的繼母,她極受汗王的寵信。阿巴亥為努爾哈赤生了三個兒子,自古母憑子貴,所以皇太極要想順利繼位,就必須儘快除去阿巴亥。那麼,皇太極逼死阿巴亥時,她的三個兒子在哪裡,為什麼沒有反抗,這中間又隱藏著什麼呢?

    筆者從三個角度試分析阿巴亥的三個兒子,對於母親的死為什麼會“視而不見”:

    首先,年少的阿巴亥受獨寵,後遭嫉妒,被有心人檢舉告發,遭貶。

    阿巴亥生於明萬曆十八年(1590年),是烏拉部主滿泰之女,布佔泰的侄女。後來,為了部落安全,在父親滿泰死後,由叔叔布佔泰做主,將年僅12歲的阿巴亥嫁給了大自己31歲的努爾哈赤。很明顯,這是一場部落之間以修好為目的的政治聯姻。

    據史料記載,阿巴亥雖然幼小,但卻“丰姿貌美,頗有機變”,所以即便努爾哈赤此時已有7位妾妃,但卻獨獨偏愛年少的阿巴亥。兩年之後,阿巴亥順理成章被冊封為大福晉。

    萬曆三十三年,16歲的阿巴亥為努爾哈赤生下第十二子阿濟格,萬曆四十年,阿巴亥生下第十四子多爾袞,萬曆四十二年生下第十五子多鐸。

    因為後金有收繼婚習俗,所以努爾哈赤有意在身後由大貝勒即代善繼娶阿巴亥的打算。而阿巴亥也有意在努爾哈赤故去之後找一個依靠的肩膀。可以是心心相惜或是冥冥中註定,阿巴亥與代善的關係竟然變得微妙起來。即便是收繼婚,那也是努爾哈赤死後的事情,當下兩人關係變得不清不楚,又怎能掩人耳目呢。隨著努爾哈赤小福晉德因澤的告發,在天命五年引發大妃事件。

    德因澤告發說,阿巴亥經常深夜出宮到代善家去;舉行聚會時,大福晉阿巴亥精心打扮和代善眉來眼去。努爾哈赤認為家醜不可外揚,但阿巴亥的做法確實又引起公憤,努爾哈赤隨後以私藏金銀的罪名而將阿巴亥“離棄”。

    (話外音:阿巴亥不是凡人,她“嫉妒、有機變”,雖為一介女流,但常能俘獲努爾哈赤的心。遭離棄一年之後,努爾哈赤重新立她為大福晉,可見阿巴亥不但是努爾哈赤生活中的伴侶,更是他事業上的鼎力幫手)。

    其次,為達目的,皇太極不擇手段,籠絡人心的同時,盡除障礙,得逞。

    眾所周知,最終能繼承努爾哈赤之位的,無疑只能在八大貝勒當中產生,我們知道阿敏和濟爾哈朗是努爾哈赤之侄,首先排除,剩下的6位貝勒,除了努爾哈赤次子代善、皇五子莽古爾泰、還有皇八子皇太極之外,還有三位貝勒,就是阿巴亥的三個兒子:阿濟格、多爾袞和多鐸。因為是嫡出,努爾哈赤也十分看重他們,將八旗軍隊中的三旗交給他們分別掌管。

    那麼,在6進1的“淘汰賽”中,競爭力可想而知,到底鹿死誰手,取決於某些人的政治眼光和手段。6人當中,某個人早已蠢蠢欲動,野心膨脹,此人正是皇太極。

    不難看出,皇太極圖謀繼位若要成功,他必須要治死阿巴亥。此舉不但可以牽制代善,還能有效控制她的三個兒子。如何除去阿巴亥呢,皇太極想到了“殉葬”。

    後金天命十一年正月,68歲的努爾哈赤親率13萬大軍攻打明將領袁崇煥鎮守的寧遠城,因身受重傷,大敗而歸。傷勢稍好後,他又親率大軍出征蒙古,半個月後勝利回師,因舊病復發嚴重住在清河溫泉處療養。努爾哈赤自知大限已到,命人去請大福晉阿巴亥乘船由太子河順流而下,到渾河見面。幾天後,努爾哈赤因毒瘡迸發醫治無效而亡。

    阿巴亥自恢復大福晉身份以後,她逐漸從閨閣走上政殿,從京城走向野外,積極參加一些政務活動,這種風頭蓋過貝勒的做法,讓皇太極細思極恐。隨著父王的辭世,皇太極心想,必須早日除去這顆眼中釘、肉中刺。

    民諺常說,不怕賊偷,就怕賊惦記。皇太極黨羽遍佈朝野,想要對付一個手無寸鐵的女人,他的手段還是綽綽有餘的。趁努爾哈赤屍骨未寒之際,35歲的皇太極當機立斷,率幾位貝勒闖入阿巴亥的後宮,傳達所謂的“帝遺言”,內容就是要求阿巴亥殉葬。阿巴亥雖然明知有詐,但已無力迴天。

    眾貝勒:“先帝有命,雖欲不從,不可得也。”

    《太祖武皇帝實錄》:“後饒丰姿,然心懷嫉妒,每致帝不悅,雖有機變,終為帝之明所制。留之恐後為國亂,預遺言於諸王曰:“俟吾終,必令之殉。”諸王以帝遺言告後,後支吾不從。諸王曰:“先帝有命,雖欲不從,不可得也。”後遂服禮衣,盡以珠寶飾之,哀謂諸王曰:“吾自十二歲事先帝,豐衣美食,已二十六年,吾不忍離,故相從於地下。吾二子多爾袞、多鐸,當恩養之。”諸王泣而對曰:“二幼弟,吾等若無恩養,是忘父也。豈有不恩養之理!”於是,後於十二日辛亥辰時自盡,壽三十七,乃與帝同柩。”

    第三,逼死生母,到底是陰謀還是君令,三個兒子坐視悲劇發生,可嘆。

    阿巴亥死的時候,長子阿濟格22歲,次子多爾袞15歲,三子多鐸13歲,在古代來說,他們已算是成年人了,那麼他們對於皇太極逼死母親,為何會“無動於衷”呢?是他們實力不夠,還是他們忌憚什麼呢?原因也許有很多,但筆者認為,會有以下三點:

    (一)長子阿濟格性格粗暴,有勇無謀。據史料記載,阿濟格驍勇善戰,是清初著名的將領,然而阿濟格缺少智慧,意氣用事,想要對付老謀深算的皇太極,以鑲黃旗、正黃旗去攻打貝勒們的六旗,根本就是以卵擊石,更何況,皇太極打的是“帝遺言”,又豈敢反抗。

    (二)關於“殉葬”制度,兄弟三人深信不疑。殉葬一直是女真人奴隸制的一個陋習,此前由於自己的母親與大貝勒“不明私情”,加上私藏金銀事件被揭發,故而三個兒子認為母親阿巴亥被要求殉葬,也是極有可能的事情。

    (三)為保全兒子性命,阿巴亥不得已母代子命。阿巴亥生前一定經常跟三個兒子討論宮中時局,一方面要他們精誠團結,另一方就是要提防“四大貝勒”。當時除了阿濟格,多爾袞和多鐸畢竟年紀尚輕,為護兒子周全,唯有犧牲自己。所以,事前阿巴亥一定會要求三個孩子學會隱忍和自我保護。

    結語:佛曰,我不下地獄,誰下地獄?某種程度上來說,阿巴亥的死是“殉葬”制度的犧牲品,但由於其自身存在的政治侷限性和私生活的亂倫,也加速了自己年輕生命的早早終結,這麼看來阿巴亥也是“大意失荊州”。反觀其一生,雖然被小人構陷,但以自己的性命護佑孩子的周全,無疑,阿巴亥又是成功的。後來,阿巴亥三個兒子都比較有出息,尤其是多爾袞,位極人臣,站在了權力的巔峰。

  • 8 # 歷史畫中人

    導語:天命十一年,努爾哈赤因為在外身染重疾,下旨要求阿巴亥前去,在途中得到努爾哈赤死訊。皇太極立刻以父親努爾哈赤的命令,將阿巴亥勒死殉葬(也有自縊一說),同時還有兩位庶妃,此時的阿濟格22歲、多爾袞15歲、多鐸才13歲。

    皇太極

    清太宗皇太極(1592年11月28日-1643年9月21日),愛新覺羅氏,是後金的第二代大汗和清朝開國皇帝,1626年10月20日至1643年9月21日在位,年號天聰(後金大汗時)、崇德(大清皇帝時),廟號太宗,諡號簡作文皇帝。

    皇太極早年譯名不定,或作“黃臺吉”、“洪太極”、“洪太主”、“洪佗始”等,乾隆年間改用現譯,沿用至今。他是後金建立者努爾哈赤(尊為清太祖)第八子。

    崇德元年(1636年),在盛京(今瀋陽)稱帝,建國號大清,並且迫使李氏北韓臣服於清朝。在崇德六年(1642年)的鬆錦大戰中生俘洪承疇,自此明朝關外精銳喪失殆盡,寧錦防線徹底崩潰,清軍入關已成必然之勢。崇德八年(1643年),皇太極猝死於清軍入關前夕,未能實現奪取全國政權的夙願。

    由於死前未立繼承人,其弟睿親王多爾袞與長子豪格爭位不下,彼此陳兵示威。最終多爾袞獨排眾議,擁立莊妃的六歲兒子福臨,是為清世祖,改元順治。

    孝烈武皇后(1590年—1626年),烏喇那拉氏,名阿巴亥(穆麟德:Abahai),烏拉部滿泰貝勒女,清太祖努爾哈赤第四任大妃,清太宗皇太極繼母。孝慈高皇后去世後被立為大妃,為努爾哈赤生下三子,即第十二子阿濟格、第十四子多爾袞、第十五子多鐸。後金天命十一年被逼殉葬。後順治皇帝年幼登基,多爾袞掌權為攝政王時,追尊其為皇后,諡號為“孝烈恭敏獻哲仁和贊天儷聖武皇后”。順治皇帝親政後在他人的唆使下,便以多爾袞曾圖謀篡位為由,開除了多爾袞的宗籍,並將阿巴亥的諡號取消,其神牌也從太廟撤出。

    阿巴亥其時三十七歲。在多爾袞執政的時候追封為皇后,全諡為孝烈恭敏獻哲仁和贊天儷聖武皇后。

    其子之一的多爾袞,後來成為清朝順治皇帝的攝政王,而順治皇帝非常討厭多爾袞,因此順治將多爾袞為她立的皇后—世祖廢后博爾濟吉特氏於順治十年降為靜妃,更將多爾袞之母大妃阿巴亥逐出祖父努爾哈赤的太廟,並追奪一切尊號。

    皇太極逼阿巴亥自殺,他的三個兒子為什麼不反抗?

    《太祖武皇帝實錄》記載努爾哈赤下令:“等我死時,必須命令她(阿巴亥)為我殉葬。”

    果不其然,努爾哈赤一死,皇太極就非常積極,在轉達努爾哈赤的命令後,便要求阿巴亥自縊,但是阿巴亥不從,最後被人用弓弦勒死的。

    其實當時如果三個兒子有能力,又豈會讓親母慘死?要知道除了阿濟格,多爾袞和多鐸都還是個孩子,沒有沙場經驗更沒有老謀深算的計策。

    努爾哈赤是在與袁崇煥大戰時身染重疾而死,死時,阿巴亥才三十七歲。滿族的皇室風俗是,父皇駕崩後留下的妃子可嫁給兒子。按理阿巴亥嫁給下任皇帝也是可行的。

    壞就壞在,阿巴亥在努爾哈赤健在時就與他的次子代善關係曖昧不清,但最終繼承皇位的又是努爾哈赤的第六子皇太極,哪個男人願意被光明正大地扣上一頂綠帽子呢?所以皇太極是鐵定不會娶阿巴亥的。

    三十七歲的阿巴亥本就風韻猶存,又善於嫉妒,留下終究是個禍根,還不如將她賜死,跟隨先皇而去,還能留個殉葬的美名。

    因此即便阿巴亥的三個兒子如何想方設法救助母親都是無濟於事的。

    阿巴亥被賜死那年,大兒子阿濟格才二十二歲,多爾袞和多鐸分別是十五歲和十三歲。人之將死,其言也善,作為母親,最放心不下的自然是自己的兒子了。

    然而,阿巴亥臨終託孤時,只提及了十五歲的多爾袞和十三歲的多鐸,而對於阿濟格並未提隻字片語,這不免讓阿濟格心生寒意。

    如果說阿濟格已經成家立室,做事自有決斷,那麼多爾袞也已成婚兩年,因此這個理由不成立;如果說阿濟格事業有成,不用操心,那麼多鐸也是正黃旗的旗主,與大哥鑲黃旗旗主的身份不相上下,這也說不過去。

    總而言之,這件事成了阿濟格心裡的一個結,因此對於救助母親一事並未全力以赴。

    3、阿巴亥以死來保全兒子,一旦救助便辜負了母親的一番苦心。

    自古以來,皇室的政治聯姻不在少數。王孫貴族大多關係網發達,一損俱損,一榮俱榮。阿巴亥被賜死,其子毫無疑問會受波及,此時阿巴亥知其被賜死已成定局,為不影響兒子的仕途,她力求皇太極饒恕她的三個兒子,得到皇太極的肯定答覆後,她才從容赴死。

    阿巴亥用自己的死來保全兒子的前途,此時她的兒子也知母親的一番苦心,貿然求情只會連累母親和自己,求情之事因此作罷。

    總結:主要因為沒有能力,兒子們有能力阿巴亥也就不會死,當時的四大貝勒(代善、阿敏二、莽古爾泰三、皇太極),他們都是控制政權的人,加在一起控制了6旗,而三兄弟加起來也才2旗,哪裡會是他們的對手?

  • 9 # 歷史總探長

    在阿巴亥殉葬的時候,多爾袞兄弟沒有能力反抗,也沒有任何反抗的理由。

    努爾哈赤去世的時候,阿濟格只有21歲,多爾袞只有14歲。多鐸的年齡最小隻有12歲。三兄弟雖然繼承了精銳的兩黃旗,但是在年齡和軍功上都不佔優勢。多爾袞和多鐸沒有任何軍功,阿濟格的軍功比較少,根本無法同功勳卓著的皇太極和代善相比。

    代善本身最有希望繼承皇位,但是代善的幾個兒子都支援皇太極,再加上代善同阿巴亥有過姦情,名聲已經壞掉了,不適合再做皇帝。因此代善主動地退出了皇位爭奪,開始支援皇太極繼位。八大貝勒中能夠同皇太極競爭皇位的人,只有大貝勒代善,代善轉投皇太極之後,皇太極勝券在握。

    其實阿巴亥在努爾哈赤去世前,就一直在為自己謀退路。因為代善是皇位最有力的競爭者,阿巴亥和代善走得非常近,卻沒有過多拉攏皇太極。

    實際上多爾袞兄弟沒有造反,是一個非常明智的選擇。假如多爾袞兄弟一時衝動,為了解救阿巴亥造反的話,最高興的人肯定是皇太極。皇太極繼位之後,一直找不到多爾袞兄弟的問題,始終沒有辦法奪走他們的兵權。到了皇太極去世之後,多爾袞依靠著努爾哈赤留給他們的部隊,立6歲的福臨做了皇帝的,做了權傾朝野的攝政王。

  • 10 # 夕陽下的晚楓

    萬曆二十九年(1601),年僅十二歲的阿巴亥被布佔泰送往建州,同努爾哈赤完婚。由此,這位絕代佳人,開始陪伴在草原梟雄努爾哈赤的身邊。只是,這位英雄和美人之間,年齡差距竟足足有三十一歲。老夫少妻的生活,註定不會太過完美。天啟六年(1626),六十八歲的努爾哈赤病逝,遺命大妃阿巴亥及兩庶妃殉葬,一代美人就此香消玉殞。

    阿巴亥的一生喜憂參半,但終究化為了一場悲劇。這位佳人原是烏拉部貝勒滿泰的女兒,因政治聯姻而嫁與努爾哈赤。儘管這是一樁具有利益交換的婚禮,但努哈爾赤對阿巴亥卻情有獨鍾,十分寵愛。在他們完婚兩年後,努爾哈赤的大福晉去世,十四歲的阿巴亥成了下一任大妃。

    在陪伴努爾哈赤的日子裡,阿巴亥先後生下了阿濟格、多爾袞和多鐸。努爾哈赤對大妃阿巴亥所生的三個兒子,也是鍾愛有加,尤其喜愛多爾袞。不過,隨著努爾哈赤年齡越來越大,眾子嗣之間的矛盾也開始顯現,不少人都覬覦汗位。阿巴亥雖然年輕,但她很清楚形勢嚴峻,因而開始嘗試拉攏代善,希望給自己和兒子們增加些籌碼。

    不過,她的作為卻引發了努爾哈赤的不滿,並被《滿文老檔》記錄在案,成了與代善“私通”的罪人:

    “大福晉兩次備飯給大貝勒,大貝勒接受吃了……另外,大福晉一天就有二三次派人去大貝勒家,……大福晉本人有二三次黑夜出院去……”——《滿文老檔·太祖》

    這段史料中,“大福晉”便是大妃阿巴亥,而大貝勒便是代善。阿巴亥同代善之間這種過分親密的關係,引發了努爾哈赤的不滿。不過,作為後金大漢,努爾哈赤還是並未聲張,只是冷淡疏遠了阿巴亥。

    不少人覺得,阿巴亥的殉葬很可能是皇太極等人為奪權而假託努爾哈赤遺命所致。可是,據《三朝實錄》顯示,在努爾哈赤臨終前,確實曾有處死阿巴亥的跡象,他曾向諸貝勒表示:“我身死後必令之(按:指阿巴亥)殉”。另外,天命十一年(1626)時,努爾哈赤做出了一個很不尋常的舉動:自己回瀋陽養病途中,命已經被打入冷宮的阿巴亥前去迎接:

    “八月,疾大漸,乘舟自太子河還,召大妃出迎。”——《清史稿》

    《清史稿》中的這條記述頗為簡略,但言及努爾哈赤病情加重時,竟讓大妃阿巴亥出迎。此前,阿巴亥因與大貝勒代善傳出緋聞,已被努爾哈赤冷落,實與廢妃無異。此時,自知時日不多的努爾哈赤,為何突然要見阿巴亥呢?

    顯然,這裡面並非僅僅是兒女情長那麼簡單,而是努爾哈赤在安排後事:為讓大妃阿巴亥殉葬做準備。在《三朝實錄》中還曾提到:“大福晉美丰儀而心未純善,常拂上意,雖有機巧,皆為上英明所制。”由此可知,在後金政權中,阿巴亥已經失勢。

    在努爾哈赤死後,皇太極與諸貝勒以努爾哈赤遺命逼阿巴亥自盡殉葬,結果走投無路的阿巴亥掛弓弦上吊自盡,為努爾哈赤殉葬。在這一過程中,無論是皇太極等人假託遺命也好,還是努爾哈赤真有遺命也罷,已經失勢的大妃阿巴亥和她的三個兒子,都沒有理由和能力提出反抗,只能無條件的服從。

    從集萬般寵愛於一身的後金大妃,到含淚殉葬的犧牲品,阿巴亥可謂是由天堂墜入了煉獄,可她那三個年輕的兒子,卻絲毫沒有能力站出來阻止,這無疑是一場悲劇。不過,在殘酷的政治鬥爭中,弱肉強食和成王敗寇,又是難以規避的生存法則。

  • 11 # 縹緲峰下一粒沙

    還能為什麼?當然是因為反抗不了。

    阿巴亥有三個兒子,她死的時候,長子阿濟格已成年,有22歲,卻沒多大的能力;次子多爾袞天資聰穎,在三兄弟中最為出色,那時卻只有15歲;三子多鐸才13歲,更是靠不上。

    如果他們的對手是平庸之輩也就罷了,偏偏是滿清雄主皇太極,鬥不贏很正常。具體怎麼回事呢?咱們先來了解一下阿巴亥是個什麼樣的女人。

    當然了,如果她活著,繼承努爾哈赤地位的是不是皇太極還不一定呢。或者說,正是因為她的威脅太大,皇太極才一定要逼她殉葬。

    阿巴亥真這麼厲害?是的!

    據史料記載,努爾哈赤共有16位妻妾,前期並沒有明顯的偏愛,後期卻極為寵愛比自己小31歲的阿巴亥,將她視為掌中珍寶。

    阿巴亥出生於烏拉部都城,是烏拉部主滿泰之女。當時烏拉部和建州女真還是仇敵,烏拉部曾聯合葉赫部及其它部族進攻建州,被努爾哈赤擊敗,阿巴亥的叔叔布佔泰還被抓了,三年後才放回。

    那會兒,努爾哈赤已有一統女真各部之勢,布佔泰為保住烏拉部不被建州女真所滅,積極與其聯姻,先把異母妹嫁給努爾哈赤的弟弟舒爾哈齊,又把長到12歲的阿巴亥嫁給努爾哈赤。

    等於是姑母和侄女嫁給兄弟倆,侄女嫁的還是哥哥。但大家也知道,輩分什麼的,在後金就是浮雲。

    阿巴亥到努爾哈赤身邊兩年後就被封為大福晉,類似於皇后。這其實是件很奇怪的事,一來,她還太小,才14歲,沒啥資歷;二來,她沒有兒女,滿清後宮中,幾乎所有的晉升都是因為生育。

    若論身家背景,努爾哈赤的其他女人也全都是各部的貴女,大家身份差不多。這隻能說明,努爾哈赤是真的喜歡她。

    后妃生涯中,阿巴亥也不是沒有翻過船。

    努爾哈赤上了年紀,自然而然的考慮身後之事。後金有收繼婚的傳統,父親去世,兒子繼娶小媽,這在後金是很正常的事兒。因而努爾哈赤對阿巴亥的安排是自己死後,讓大貝勒代善(努爾哈赤第二子)娶她。

    巧了,阿巴亥也在考慮努爾哈赤死後自己該怎麼辦,三個兒子還小,她得為他們謀劃未來,尋找新的靠山。經過一番考慮,她認為代善最為合適,於是有意無意勾引他,提前打好基礎。

    努爾哈赤十分惱火,這點完全可以理解,任何一個男人遇到這種事都不會高興。他的確想過讓代善娶阿巴亥,但那是在他死後,現在他還活著兩人就眉來眼去,老虎不發威,當他是病貓啊!

    盛怒之下的努爾哈赤,就把阿巴亥給遺棄了,將她和多爾袞、多鐸趕出家門,不許任何人與她接觸。本有希望繼承努爾哈赤地位的代善,也遭到厭棄,不復以前的風光。

    也就是說,這一起桃色事件,讓多爾袞、代善這兩個最有繼承資格的人出局了。所以,有人懷疑這件事是皇太極策劃的。可能性真的很大。

    一般來說,后妃若是有和別人偷情的嫌疑,基本就沒有翻身的可能,君王容忍不了綠帽子。但阿巴亥就是翻身了,努爾哈赤對她寵愛如舊,而皇太極對她更為警惕。

    能被努爾哈赤如此看重,阿巴亥憑的不只是美貌,還因她有一定的政治能力,可以擔任努爾哈赤的賢內助。

    1626年,努爾哈赤親率13萬大軍攻打寧遠城(今遼寧省興城市),被袁崇煥一炮轟翻,自知大限已至,派人去請阿巴亥乘船由太子河順流而下,到渾河見面。阿巴亥還沒到,他就死了。

    據說努爾哈赤臨死前流露出讓多爾袞繼位的意思,但皇太極經過多年的經營,早已得到王公貴族的認同,大家共同推薦他為大汗。

    阿巴亥推託了好幾次都沒成功,再推下去,皇太極就該對她的兒子們動手了,只好懷著對兒子們的惦念,自縊殉死。

    所以,不是阿濟格、多爾袞、多鐸三兄弟不反抗,而是他們連自保都難,更保護不了母親。

  • 12 # 老威觀史

    實際上,阿巴亥的死與當時女真人的習俗有關,與阿巴亥自身的行為有關,與努爾哈赤個人的安排有關,也與努爾哈赤死後的政治鬥爭有關,是這些因素的綜合結果。

    女真人的習俗因素

    由於女真人地處偏遠荒蠻的地區,常年來說生活的非常貧困,在天災人禍的情況下,他們的財產容易變得蕩然無存。所以女真人財富積累的過程非常地緩慢,導致他們容易貧窮。在那樣艱苦的環境下,他們崇尚力量,崇尚年輕,崇尚勇敢,重生輕死、貴少賤老是風俗,這樣的風俗與中原文化是相反的。

    由此女真人的婚姻制度也就出現了與中原文化相反的情況,有一夫一妻、一夫多妻、多夫一妻、外婚制、對偶制、嫂婚制、連帶婚制等等,按照我們漢人的說法其中很多是亂倫行為。比如父親死後兒子可以娶與自己沒有血緣關係的繼母,兄弟死了弟弟可以娶嫂子等等,為的就是充分利用部落中的女性資源儘可能地產生後代,增加部落的人口。那個時候一個部落只要人口多了,那麼部落就容易強大起來。如果部落人口少了,就很容易被周邊部落打敗並消亡下去。

    這種在我們看來亂倫的婚姻在古代的北方少數民族中是非常常見的,如蒙古人也是類似的婚姻習俗,這也是緣於蒙古人的生存環境與女真人類似,也只有這樣的婚姻制度才能保證部族的延續。

    被阿巴亥成功引誘到的是代善,皇太極則看都不敢看,這也是後來代善在努爾哈赤面前失寵的原因。

    阿巴亥自身的因素

    阿巴亥嫁給努爾哈赤的時候只有12歲,而努爾哈赤已經43歲了,屬於典型的老夫少妻。在正常的情況下應該是努爾哈赤會先阿巴亥而去,因此阿巴亥多少也為自己的將來做了打算,她打算等努爾哈赤死後,他的兒子中能有人把她娶過門,這樣自己下半生的幸福就有保障了,這也是為什麼她會引誘努爾哈赤的兒子的一個原因。

    當然,我個人認為阿巴亥應該是不喜歡努爾哈赤的,根據史書記載,阿巴亥生的十分美麗動人,也正是因為長得非常好看,努爾哈赤對她才會非常地寵愛,在皇太極的母親大妃孟古去世後,就封阿巴亥做了大妃,大妃在當時來說就相當於正妻的地位,如果努爾哈赤是皇帝的話(只是當時還沒有稱帝),那麼阿巴亥就是皇后了。

    當然,阿巴亥之所以要引誘代善和皇太極,也有個原因就是當時來說他們是最有前途的皇子,尤其是代善。

    一開始努爾哈赤想培養得接班人是嫡長子褚英,在褚英被他處死後,他就安排了二兒子代善監理國政,並且一度將兩個旗交給了代善,甚至表示過自己百年之後要將深受他寵愛的大妃還有年幼的子孫們都交給代善照顧。而在阿巴亥事件之後,代善便在努爾哈赤面前徹底失寵了。

    努爾哈赤的安排

    努爾哈赤在得知阿巴亥引誘自己的兒子後,極為震怒。要知道努爾哈赤本身就是個脾氣非常火爆的人,有人給他戴了綠帽,換做別人他肯定會殺了對方,但這個給自己戴帽子的是親兒子,這就不但羞辱,而且是極其地沒體面的事情。

    努爾哈赤的處理方式也非常有意思,他放出風去說要追查阿巴亥私藏財物的事情,估計阿巴亥平時是私藏了很多的財物,努爾哈赤出於對她的寵愛也就睜一隻眼閉一隻眼了。這次要找茬,沒有說她引誘自己的兒子,而是說她私藏財物,也能看出努爾哈赤不想把阿巴亥引誘代善的事情公之於眾,畢竟這種事情一旦公之於眾自己的臉面可就丟大了。

    結果毫無意外地從阿巴亥那裡查出了許多私藏的財物,隨即努爾哈赤便宣佈休了阿巴亥。不過也是因為阿巴亥實在長得太好看了,努爾哈赤後來也捨不得,休了不到一年就把阿巴亥接了回來,繼續做她的大妃。其實這種心理也很好理解,就如我們現在很多男女朋友在分手後,男性也經常會想和女方複合,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女方的顏值不錯,男方不捨得分的緣故,都是人之常情。

    努爾哈赤的這個決定是殘忍的,但是對於政權的穩固來說卻是一個最好的辦法。因為阿巴亥本身就有三個兒子:阿濟格、多爾袞和多鐸,日後這三個人必然會形成一股很大的政治勢力,同時再加上代善,在他死後控制朝政也很有可能。為了讓自己能在死後政權順利過渡,努爾哈赤下了這道殘忍的遺囑。

    諸王的政治利益

    努爾哈赤死後,如果阿巴亥還留著,以她大妃的身份就相當於王朝中太后的地位,這個地位對政治上的影響是不言而喻的,即便是新繼位的滿清大汗(當時還沒稱帝)也要對她敬畏三分,由此再加上阿巴亥的三個兒子,日後必然會成為很大的一股政治勢力,甚至會具備與繼任大汗分庭抗禮的力量,對於當時新興的女真政權來說,也容易造成內部分裂甚至是自相殘殺,如果這樣的情況發生的話,那麼滿清不要說後來入關入主中原,恐怕在東北的時候就會內部相殺到灰飛煙滅了。

    至於他的三個兒子為什麼不反抗呢?因為當時阿濟格、多爾袞、多鐸都沒成氣候,沒有力量。就多爾袞來說,當時只有14歲,還未成年,比他更小的多鐸只有11歲,成年的只有阿濟格,22歲。

  • 13 # 劇透歷史

    後金天命十一年,努爾哈赤去世。但他屍骨未寒,皇太極乘亂率幾大貝勒闖入阿巴亥的後宮,以先帝遺言的名義,強迫阿巴亥殉葬。

    阿巴亥當時年僅37歲,當然不想死,於是百般支吾。但諸王寸步不讓,最後阿巴亥被逼無奈,只得自縊殉死。也有說法是幾大貝勒之一的阿敏,看阿巴亥推三阻四,索性親自拿弓弦把她給勒死了。

    細思極恐的推論,三個孩子豈不是全程目睹了親生母親被逼殉葬的“現場直播”!但他們為什麼不反抗呢?

    尤其阿濟格已經22歲了,還是鑲白旗的旗主,手握重兵的他如果奮起一搏,說不定還能救下母親呢!

    其實,多爾袞三兄弟毫無動靜的原因也很簡單,兩個字——不敢。

    努爾哈赤一生有眾多女人,但其中絕大多數都是屬於政治聯姻,並沒有多少真感情。唯獨對於阿巴亥,努爾哈赤是真心喜歡,並讓她做了自己的大妃,百般寵愛。

    阿巴亥16歲的時候,就為努爾哈赤生下了第十二子阿濟格,隨後不久又相繼生下了十四子多爾袞和十五子多鐸。對十四子多爾袞,努爾哈赤很是喜歡,甚至曾動了要傳位給他的心思。

    阿巴亥不僅長得貌美,謀略也很厲害。所生的三個兒子,後來分別掌管了八旗中的三旗。當她老爹與努爾哈赤翻臉被滅掉後,居然沒能影響她的大妃地位。

    後來,因被告發與努爾哈赤二兒子代善有私情而被離棄,但靠著她的手腕,居然在一年之後被召回,而且仍舊坐上了大妃之位,其地位穩如泰山。

    因此,我們有理由推測,若是女兒哈赤活得足夠久,撐到多爾袞三兄弟全都成年且羽翼豐滿,說不定後金政權第二任皇帝的位置,還真會落到阿巴亥這一脈。

    她的被逼殉葬,壞就壞在最穩固的靠山努爾哈赤的過早離世。

    四人中,阿敏是努爾哈赤的侄子,所以最先被排除了繼承汗位的可能性;

    代善因為與阿巴亥有私情的事情所影響,所以主動提出放棄繼承汗位的權力;

    剩下的莽古爾泰是努爾哈赤的第五子,但他因為親手殺害生母向努爾哈赤邀寵,在後金內部影響不怎麼好,所以也被迫退出了爭奪汗位的圈子;

    這樣一來,“四大貝勒”中的四貝勒、努爾哈赤的庶八子皇太極就成了最為有力的汗位爭奪者。

    皇太極要繼承汗位,當然就要清理可能對他造成威脅的勢力集團,其中最為迫切要去除的就是阿巴亥的勢力。

    前文我們說過,阿巴亥有三個兒子,每個兒子都掌管了一旗的兵力,如果等將來三個兒子長大,團結在一起,便是一股十分強大的力量。皇太極自然不會允許這件事發生,於是他假借努爾哈赤的遺命,逼迫阿巴亥自殺殉葬。

    殺死了阿巴亥,阿濟格、多爾袞、多鐸就變成了三股弱小的勢力,再也不足為懼。至於說到底有沒有努爾哈赤的遺命,反正沒有人看到,小編傾向於是沒有的,畢竟夫妻兩人的感情還是很深的。

    當時阿濟格22歲,但有勇無謀;多爾袞15歲,不過是初中畢業生的年齡;多鐸更小,才13歲,剛剛小學畢業的年齡。這三個人如果真的敢武力反抗皇太極,那就正好給了皇太極一個極好的藉口,順勢將他們母子四人一起殺死,徹底絕了後患。

    如此厚黑的陰謀內幕,年紀輕輕的阿濟格恐怕想不到,年齡更小的多爾袞和多鐸只怕更想不到,所以能算計到這一點的,只有阿巴亥。

    這個以謀略出名的女人,深知皇太極的厲害,他以庶八子的身份位列“四大貝勒”,又先後鬥倒了在他前面的二哥代善和五哥莽古爾泰,使自己成為繼承汗位的最有力爭奪者,其手段之陰狠毒辣,絕不是自己和三個兒子可以對抗的。

    表面上看,皇太極逼死了阿巴亥,順利地登上了汗位,也收服了她的三個兒子為自己效命,是徹徹底底的人生贏家。

    但阿巴亥以自己的生命為代價,換來了三個兒子的平安。他的二子多爾袞,很好地繼承了母親的隱忍和韌勁,在皇太極在位期間南征北戰,立下了赫赫戰功。

    等到皇太極死後,多爾袞通過一系列折衝樽俎的巧妙操作,讓年僅7歲的皇太極幼子福臨繼位,自己則當上了攝政王,直到去世之前都把小皇帝當作傀儡一樣架空。

    不知道這樣的情形,算不算是給他的母親阿巴亥報仇了呢?

  • 14 # 天蘭若空

    皇太極逼阿巴亥自盡,她的三個兒子為什麼沒有反抗?不是沒有反抗,而是勢單力薄,反抗不了!雖然彼時阿濟格已經22歲,多爾袞15歲,多鐸13歲,並且兄弟三人掌握著兩旗兵馬,但是在以皇太極為首的四大貝勒面前,還是顯得過於稚嫩。要知道,後金開國馬上得天下,講的是戰功,當四大貝勒跟隨努爾哈赤躍馬疆場、開疆闢土的時候,多爾袞兄弟還年幼無尺寸之功,他們得到的賞賜更多的是因為母親的受寵,特別是多鐸,作為幼子,享用著汗父更多的寵愛。所以當努爾哈赤沒有指定接班人就薨逝的情況下,顯然作為當時後金最大政治利益集團四大貝勒指定的大汗人選是最穩固的。而阿巴亥無論有無老汗王的遺囑都必須死了,她是努爾哈赤的大妃(相當於皇后),多爾袞兄弟最大的靠山,她的存在是皇太極等人最大的威脅!而可憐的多爾袞兄弟,在失去了父汗之後,又被失去了疼愛他們的母妃,在政治上和精神上失去了雙重靠山!最可悲的是他們的勢力不足以撼動四大貝勒,所以他們只能隱忍不發、積蓄力量、伺機報仇,畢竟他們還年輕,有的是機會建功立業,這就是最大的優勢!

  • 15 # 鋼鐵俠舅舅592

    我也看過電視劇,後來又補了歷史書。

    問題沒有那麼複雜,阿巴亥的死完全是代善這個王八蛋袖手旁觀造成的,他的不作為和坐壁上觀導致阿巴亥成了犧牲品。

    阿濟格,多鐸,多爾袞他們兄弟三人有兩旗,代善當時雖然有一旗,但是他曾經是兩旗的旗的旗主,他這時候說一句或者表個態肯定是有分量的,皇太極那邊不是鐵板一塊,那五旗未必全贊成他,可惜萬萬沒有想到,關鍵時刻代善慫了,阿巴亥當初真是瞎了眼啊,看中這麼一個白眼狼,一個無情無義的渣男。

    代善自以為聰明,他沒想到後來多爾袞權傾朝野,他讓多爾袞整的生不如死,多爾袞經常故意刁難他,嘲弄他。他孫子被多爾袞抓起來,關進監獄,至於是否或者出來沒有就不知道了。

    男怕入錯行,女怕嫁錯郎。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一個有靈性的人會有什麼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