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貫中在《三國演義》卷首語:“話說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精闢的總結了歷史的發展趨勢。讀罷《三國演義》掩卷沉思:這分分合合豈非人力所為?
《三國演義》是一部歷史演義的長篇小說,以描寫戰爭為主,分為黃巾之亂、董卓之亂、群雄逐鹿、三國鼎立、三國歸晉五大部分。在廣闊的背景上,上演了一幕幕波瀾起伏,氣勢磅礴的戰爭場面,成功刻畫了幾百個人物形象,其中文人某事的鬥智鬥勇,各方的用人原則和謀士的腦力風暴一次次撞擊左右了戰爭的結果。告訴我們一個樸素的道理:
善於用人是成就偉業的保證。
曹操三次頒佈求賢令以獲得良才為己所用,事實證明人才的招攬為其統一北方規劃了可行的藍圖。
曹操的謀士毛玠曾經向他提出了一個建議:“奉天子以令不臣,修耕植以畜軍資”,曹操採納了謀士毛玠的建議,並予以實施。也就是說,曹操的路線和策略是“奉天子以令不臣”。袁紹的謀士沮授也曾進言“挾天子而令諸侯,畜士馬以討不庭”,可是袁紹手下其他的謀士不贊成,袁紹一猶豫,曹操就搶先了一步,獲得民心。可見袁紹不善於用人,雖然空有雄兵猛將,卻不懂軍事不過是政治的工具,最後難免失敗。官渡之戰中又錯失許攸,因為不能聽進人言以超強實力完敗,也充分說明問題。可見知人善用威力無限。
“學成文武藝,貨與帝王家”東漢末年正值亂世,許多有識之士,治國良才,隱居山林期待救世伯樂以一展雄才大略。諸葛亮就是其中最讓讀者敬佩的一位。
劉備便親自前往拜訪,去了三次才見到諸葛亮。與亮相見後,諸葛亮遂向他陳說了三分天下之計,分析了曹操不可取,孫權可作援的形勢;又詳述了荊、益二州的州牧懦弱,有機可乘,而且只有擁有此二州才可爭勝天下;更向劉備講述了攻打中原的戰略。這篇論說後世稱之為《隆中對》。()《隆中對》是此後數十年劉備和蜀漢的基本國策。我們常常讚歎諸葛亮未出茅廬便知天下三分,實際上這天下三分其實是諸葛亮根據天下形勢以及自己的聰明才智策劃的。否則以劉備無立足之地的形式能和孫曹抗衡應該是難於上青天。一人之得,便得三分天下,善於用人真是成功的前提啊。
其實非是《三國演義》能看出用人之重要性,就是歷史中例子也比比皆是:秦始皇任用李斯、王翦 、蒙恬、尉繚,可謂英雄不問出身,只要你有才能我便用你。而且能夠平等對待臣下。最終這些人都為秦始皇成就偉業立下汗馬功勞。劉邦在總結楚漢之爭中自己獲勝時說說:“軍事謀劃,我不如張良;治理國家,我不如蕭何:統軍作戰,我不如韓信。這三人是當代豪傑,我能任用他們,這是我得勝的主要原因。項羽連一個多謀善斷的范增都不肯用,所以失敗了。”可謂一語道破天機。同樣的是漢武帝,啟用董仲舒、主父偃、衛青等人實現了大一統的鼎盛局面。唐太宗善於用人,成就貞觀之治。唐玄宗前期善於用人,出現開元盛世,後期任用奸臣出現天寶危機。
興亡誰人定,盛衰豈無憑。演繹也好,歷史也罷。人才決定興衰;無論當今,還是未來,知識經濟時代的競爭,說到底是人才的競爭。誰佔有人才,誰就會搶佔科技創新的制高點,誰就是贏家。
未來的競爭其實是人才的競爭,隨著全球化的不斷深入,人才交流不斷頻繁,經濟發展的第一要務還是教育的發展。讀罷《三國演義》深感作為教育工作者的責任重大。國家、民族的未來在我們手上,為了國家、民族的未來盡全力,去奉獻。
羅貫中在《三國演義》卷首語:“話說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精闢的總結了歷史的發展趨勢。讀罷《三國演義》掩卷沉思:這分分合合豈非人力所為?
《三國演義》是一部歷史演義的長篇小說,以描寫戰爭為主,分為黃巾之亂、董卓之亂、群雄逐鹿、三國鼎立、三國歸晉五大部分。在廣闊的背景上,上演了一幕幕波瀾起伏,氣勢磅礴的戰爭場面,成功刻畫了幾百個人物形象,其中文人某事的鬥智鬥勇,各方的用人原則和謀士的腦力風暴一次次撞擊左右了戰爭的結果。告訴我們一個樸素的道理:
善於用人是成就偉業的保證。
曹操三次頒佈求賢令以獲得良才為己所用,事實證明人才的招攬為其統一北方規劃了可行的藍圖。
曹操的謀士毛玠曾經向他提出了一個建議:“奉天子以令不臣,修耕植以畜軍資”,曹操採納了謀士毛玠的建議,並予以實施。也就是說,曹操的路線和策略是“奉天子以令不臣”。袁紹的謀士沮授也曾進言“挾天子而令諸侯,畜士馬以討不庭”,可是袁紹手下其他的謀士不贊成,袁紹一猶豫,曹操就搶先了一步,獲得民心。可見袁紹不善於用人,雖然空有雄兵猛將,卻不懂軍事不過是政治的工具,最後難免失敗。官渡之戰中又錯失許攸,因為不能聽進人言以超強實力完敗,也充分說明問題。可見知人善用威力無限。
“學成文武藝,貨與帝王家”東漢末年正值亂世,許多有識之士,治國良才,隱居山林期待救世伯樂以一展雄才大略。諸葛亮就是其中最讓讀者敬佩的一位。
劉備便親自前往拜訪,去了三次才見到諸葛亮。與亮相見後,諸葛亮遂向他陳說了三分天下之計,分析了曹操不可取,孫權可作援的形勢;又詳述了荊、益二州的州牧懦弱,有機可乘,而且只有擁有此二州才可爭勝天下;更向劉備講述了攻打中原的戰略。這篇論說後世稱之為《隆中對》。()《隆中對》是此後數十年劉備和蜀漢的基本國策。我們常常讚歎諸葛亮未出茅廬便知天下三分,實際上這天下三分其實是諸葛亮根據天下形勢以及自己的聰明才智策劃的。否則以劉備無立足之地的形式能和孫曹抗衡應該是難於上青天。一人之得,便得三分天下,善於用人真是成功的前提啊。
其實非是《三國演義》能看出用人之重要性,就是歷史中例子也比比皆是:秦始皇任用李斯、王翦 、蒙恬、尉繚,可謂英雄不問出身,只要你有才能我便用你。而且能夠平等對待臣下。最終這些人都為秦始皇成就偉業立下汗馬功勞。劉邦在總結楚漢之爭中自己獲勝時說說:“軍事謀劃,我不如張良;治理國家,我不如蕭何:統軍作戰,我不如韓信。這三人是當代豪傑,我能任用他們,這是我得勝的主要原因。項羽連一個多謀善斷的范增都不肯用,所以失敗了。”可謂一語道破天機。同樣的是漢武帝,啟用董仲舒、主父偃、衛青等人實現了大一統的鼎盛局面。唐太宗善於用人,成就貞觀之治。唐玄宗前期善於用人,出現開元盛世,後期任用奸臣出現天寶危機。
興亡誰人定,盛衰豈無憑。演繹也好,歷史也罷。人才決定興衰;無論當今,還是未來,知識經濟時代的競爭,說到底是人才的競爭。誰佔有人才,誰就會搶佔科技創新的制高點,誰就是贏家。
未來的競爭其實是人才的競爭,隨著全球化的不斷深入,人才交流不斷頻繁,經濟發展的第一要務還是教育的發展。讀罷《三國演義》深感作為教育工作者的責任重大。國家、民族的未來在我們手上,為了國家、民族的未來盡全力,去奉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