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一封信,大陳島墾荒歲月的記憶被重新喚起;因為一個信念,60載的大陳島墾荒精神始終代代相傳……”昨天上午,首場“大陳島墾荒故事會——走進企業”來到了星星集團,5位老一輩大陳島墾荒隊員及兩位墾荒隊員後代走進星星集團文化家園,以訪談的形式與星星的員工們分享當年的故事,訴說墾荒歲月裡的苦與樂、喜與悲,並將墾荒精神的種子播撒在每個人的心田。 墾荒故事會開始前,來自區實驗二小四(2)班的小小宣講員陳遠眺小朋友以《做新時代的“墾荒者”》為題,表演了一段聲情並茂的朗誦,並結合自己的學習生活,抒發了對墾荒精神的感悟、敬仰與嚮往。 隨後,老墾荒隊員及墾荒二代、墾荒三代們以訪談的形式,輪流講述了自己對大陳島墾荒的回憶。 老一輩墾荒隊員的回憶浸透了時間的力量,他們並沒有刻意選中那段歲月裡驚心動魄的瞬間,而是雲淡風輕地講述了他們登上荒無人煙的大陳島後,如何一點一滴,腳踏實地,將一無所有的荒島建設成現在的“東海明珠”。李京州老人、張菊蓮老人、戴婕嬃和張其元夫婦都不約而同地談到了他們在大陳島養海帶的事,“大陳島適合養殖這些東西,但是我們那時候物質條件比較落後,養海帶要出海啊,我們坐的船都是向漁民們借的,比現在最破的漁船還要差,如果遇上風浪,那就真的是大自然對我們的考驗了。”憶往昔崢嶸歲月稠,談起養海帶過程中遭受過的風浪與坎坷,他們都把這些當成是考驗,“克服考驗,才能看見勝利的曙光。” 老墾荒隊員金可人只在島上呆了5年,但他發揮了自己的音樂特長,將所有感悟寫成了一首首優美的歌曲,“像矯健的海燕飛翔在萬里雲天,我們墾荒隊員和大陳島血肉相連, (上接A版)每時每刻心中燃燒理想的火焰……”,已70多歲的老爺子在現場高歌一曲,即使沒有話筒,他的歌聲依舊嘹亮,充滿了感情,唱出了墾荒隊員們的不屈意志,昂揚鬥志,也唱出了他們與大陳島難以割捨的情感紐帶。 李旭多是墾二代,她的父親李盛益曾經也是一名大陳島墾荒隊員,她的童年就在大陳島上度過。“那時候我只有五六歲,跟著父母一起在島上住,關於他們出去養海帶、種莊稼的記憶沒有那麼深刻了,但是對島上的居住條件還是記憶猶新。”雖然已到中年,李旭多還是描繪出了一個小女孩對蟲子和老鼠的恐懼,她說,“在島上時,我父母總是忙碌的,有時候晚上我一個人待在屋子裡,擔心床上隨時會出現什麼可怕的東西,窗外海浪拍打著礁石,發出陣陣怪聲。”現在的她說到這些時,不再是一臉畏懼,“他們犧牲了小我,成就了大我。”她為父母的無私奉獻感到自豪,也為大陳如今的發展感到驕傲。 墾三代王靚是個八零後,他的外公是大陳島墾荒隊第一任隊長盧育生。“墾荒精神對我的影響是潛移默化,潤物細無聲的。”在他的印象裡,外公是一個精神矍鑠的老人,80多歲時還自己騎著腳踏車四處走走看看,“他一直保持著自己種莊稼的習慣,有時候出去轉轉,看到別人家有塊空地都會手癢,甚至還會上去問土地的主人,如果地荒著沒人種,能不能讓他‘開荒’,在地裡種點什麼。”王靚說,外公的這些小細節一直影響著他,鼓勵著他去做一個“把沒有變成有”的人,一個奮發圖強、開拓創新的人。 訪談過後,墾荒隊員們還向星星的員工們展示了當年的老照片和獎章,透過這些物質資料再次傳達“艱苦創業、奮發圖強、無私奉獻、開拓創新”的墾荒精神,希望每一位在座的人都能有所感悟,並從中得到鼓勵,繼續砥礪前行,做一個新時代的“墾荒人”。
“因為一封信,大陳島墾荒歲月的記憶被重新喚起;因為一個信念,60載的大陳島墾荒精神始終代代相傳……”昨天上午,首場“大陳島墾荒故事會——走進企業”來到了星星集團,5位老一輩大陳島墾荒隊員及兩位墾荒隊員後代走進星星集團文化家園,以訪談的形式與星星的員工們分享當年的故事,訴說墾荒歲月裡的苦與樂、喜與悲,並將墾荒精神的種子播撒在每個人的心田。 墾荒故事會開始前,來自區實驗二小四(2)班的小小宣講員陳遠眺小朋友以《做新時代的“墾荒者”》為題,表演了一段聲情並茂的朗誦,並結合自己的學習生活,抒發了對墾荒精神的感悟、敬仰與嚮往。 隨後,老墾荒隊員及墾荒二代、墾荒三代們以訪談的形式,輪流講述了自己對大陳島墾荒的回憶。 老一輩墾荒隊員的回憶浸透了時間的力量,他們並沒有刻意選中那段歲月裡驚心動魄的瞬間,而是雲淡風輕地講述了他們登上荒無人煙的大陳島後,如何一點一滴,腳踏實地,將一無所有的荒島建設成現在的“東海明珠”。李京州老人、張菊蓮老人、戴婕嬃和張其元夫婦都不約而同地談到了他們在大陳島養海帶的事,“大陳島適合養殖這些東西,但是我們那時候物質條件比較落後,養海帶要出海啊,我們坐的船都是向漁民們借的,比現在最破的漁船還要差,如果遇上風浪,那就真的是大自然對我們的考驗了。”憶往昔崢嶸歲月稠,談起養海帶過程中遭受過的風浪與坎坷,他們都把這些當成是考驗,“克服考驗,才能看見勝利的曙光。” 老墾荒隊員金可人只在島上呆了5年,但他發揮了自己的音樂特長,將所有感悟寫成了一首首優美的歌曲,“像矯健的海燕飛翔在萬里雲天,我們墾荒隊員和大陳島血肉相連, (上接A版)每時每刻心中燃燒理想的火焰……”,已70多歲的老爺子在現場高歌一曲,即使沒有話筒,他的歌聲依舊嘹亮,充滿了感情,唱出了墾荒隊員們的不屈意志,昂揚鬥志,也唱出了他們與大陳島難以割捨的情感紐帶。 李旭多是墾二代,她的父親李盛益曾經也是一名大陳島墾荒隊員,她的童年就在大陳島上度過。“那時候我只有五六歲,跟著父母一起在島上住,關於他們出去養海帶、種莊稼的記憶沒有那麼深刻了,但是對島上的居住條件還是記憶猶新。”雖然已到中年,李旭多還是描繪出了一個小女孩對蟲子和老鼠的恐懼,她說,“在島上時,我父母總是忙碌的,有時候晚上我一個人待在屋子裡,擔心床上隨時會出現什麼可怕的東西,窗外海浪拍打著礁石,發出陣陣怪聲。”現在的她說到這些時,不再是一臉畏懼,“他們犧牲了小我,成就了大我。”她為父母的無私奉獻感到自豪,也為大陳如今的發展感到驕傲。 墾三代王靚是個八零後,他的外公是大陳島墾荒隊第一任隊長盧育生。“墾荒精神對我的影響是潛移默化,潤物細無聲的。”在他的印象裡,外公是一個精神矍鑠的老人,80多歲時還自己騎著腳踏車四處走走看看,“他一直保持著自己種莊稼的習慣,有時候出去轉轉,看到別人家有塊空地都會手癢,甚至還會上去問土地的主人,如果地荒著沒人種,能不能讓他‘開荒’,在地裡種點什麼。”王靚說,外公的這些小細節一直影響著他,鼓勵著他去做一個“把沒有變成有”的人,一個奮發圖強、開拓創新的人。 訪談過後,墾荒隊員們還向星星的員工們展示了當年的老照片和獎章,透過這些物質資料再次傳達“艱苦創業、奮發圖強、無私奉獻、開拓創新”的墾荒精神,希望每一位在座的人都能有所感悟,並從中得到鼓勵,繼續砥礪前行,做一個新時代的“墾荒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