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紅林主人

    紅林悟道《韓非子-八經之因情》 第八章 盡道

    紅林悟道《韓非子-八經之因情》上一章韓非子告訴君主“賞罰”要有度,對於“賞”要厚賞與美譽俱至,對於“罰”要重誅與惡毀同行。這是韓非子基於人性的設計,是物質與精神相結合的賞罰之道,是最為實際最為世俗也是最有效的管理原則。

    君主是社會資源與國家財富的擁有者,有絕對的分配處理權,這是君主賞罰“權柄”的根基。而人想要生存於社會中,就必須要在一定的物資基礎,在生活物資相對有保證的基礎上對於精神有了追求,這其中個人名譽占主導地位。所以,韓非子才設計了賞罰的“身心同至”策略。這在舊社會中國農村地區極為普遍,《白鹿原》中族長對違反族規鄉約的村民不單身體上處罰,還要在名譽上進行惡毀,讓其身心俱傷,反之對於有功之人則讓其身心俱榮。其實,這一賞罰之道一直延用至今。

    聖賢的治國之策是絕對的人性化。人性化並不代表“為民好”,而是按人性來設計制度,利用人性的光明與陰暗兩面來設計賞罰的制度。這也是以人為本的思想體現,我們不能一提起“以人為本”或是“人性化”就認為是要滿足人的某的需求,這是錯誤的,依據人的本性,利用人性的優缺點來管理人,這才是實質目的。為什麼古代聖賢的思想與學說有如此強大的生命力,就是人性恆古不變。

    韓非子講完賞罰要身心同至後,也就是依法治國的精神原則確定下來的後,再講如何執法?韓非子認為“然後一行其法,禁誅於私家,不害功罪。”意思是:然後堅決把法制貫徹下去,禁止臣子私行誅罰,不讓他們破壞賞功罰罪的制度。韓非子還是第一時間想到了權臣對依法治國的人為干擾。結合當時的國家政治情況,韓非子很清楚如果實行依法治國,第一個不同意的就是當朝權臣,因為會破壞他們既有的權力與既得的利益,權臣必定會進行阻撓與干擾。所以韓非子第一要防的就是權臣,首先要做的就是“禁誅於私家”。

    如果權臣同意依法治國,韓非子認為那也是表面上同意,私底下會利用手中的權力進行私家賞罰,這是最為重要的惡行,君主必須嚴禁。賞罰是君主的權柄,是君權的體現,不可外借更不能讓人侵權。所以韓非子說“賞罰必知之,知之,道盡矣。”意思是:該賞該罰,君主一定要清楚;清楚的話,治國方略就完備了。賞罰之道在於身心同至,還在於這是為君之道的核心。君主清楚了賞罰之道,也就知道了治國之理,更是明白了天地之道。

    管理之道,在於管人。人是事物的主體,這是世俗世界的定律,一切事物脫離了人毫無意義,既沒有存在的價值也沒有存在的必要。而人是機體與意識的結合體,這兩者決定了人性,所以凡事要以人為本,包括制度的制定,以人為本的制度必是高效的制度。賞罰是管理的核心,洞悉了賞罰的意義,也就抓住的管理的真諦。所以管好了人,也就管好了事物。

    韓非子的“知之,道盡矣”說清了天下事物的本質。道,就是事物的本質,知道了事物的本質,也就盡道了。“知所先後,則盡道矣”,知道了事物按時間的發展程序,就無限接近了事物的發展規律。君主知道了賞罰的真諦,也就是明白了依法治國的規律。

    【然後一行其法,禁誅於私家,不害功罪。賞罰必知之,知之,道盡矣。】

    賞罰,最能考驗人。首先考驗執行賞罰權力的人,手握大權卻不能有絲毫的人為,必須依法而定。其次是考驗被賞罰的人,得賞者不能驕傲自滿,受罰者不能積怨在心。還是佛家的那句話,得者忘得,施者忘施,物我兩忘,這本是自然之事,何必人為而念。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失去生活自理能力時,你能依靠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