麥克唐納症狀三要素,就是我們常說的可樂漢堡加薯條,虐殺動物、縱火、尿床,更準確的說不合年齡的尿床。這種說法主要來自於1963年精神病學家J.M. Macdonald,他在“The Threat to Kill”的論文中統計了100名有暴力行為病人的行為,幾乎大部分的在押的連環殺人犯和連環縱火犯在童年期都至少有這三個因素當中的兩項,所以這三個早期的經驗與後來的暴力犯罪行為存在相關。但後來的研究駁斥了這一說法,認為麥克唐納的研究設計不夠合理,且樣本太少,上述童年表現不足以預示長大後會有暴力行為。雖然童年期的虐待會產生殺人傾向,但是不是每個人都會使這個傾向表現出來。說的更準確些,,麥當勞三要素也許可以解釋部分連環殺手人格形成的原因,但是它既不是產生連環殺手的充分條件,也不是必要條件。同洛卡德交換原理一樣,只是編劇掉書袋而已。認真你就輸了。真想看看類似的影片,可以參考一下《沉默的羔羊》和《犯罪心理》第七季第22集。
1. 洛卡德交換原理
國內又稱之為物質交換原理,這一理論最早是20世紀初由法國著名偵查學家埃德蒙·洛卡德在其編著的六卷本鉅著《犯罪偵查學教程》提出來的,從刑事偵查的角度看,犯罪嫌疑人在實施犯罪過程中不可避免地要將自身存在或攜帶的某些物質遺留在犯罪現場,同時又會從犯罪現場帶走某些物質而形成一定的表現形態,這實際上是犯罪人的行為導致的一種物質交換結果。因此,在犯罪案件中物質交換是廣泛存在的,是伴隨著犯罪行為發生而發生的,這種客觀存在的規律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這段話我是從知網的論文上摘抄的,大家簡單看看就好)。
從廣義上說,該理論涉及的物質交換可分為兩種型別:第一種是痕跡性物質交換,即人體與物體接觸後發生的表面形態的交換。舉例來說比如犯罪現場留下的嫌疑人的指紋,就屬於痕跡性物質交換。第二種是實物性物質交換,具體地說是宏觀實物之間的相互轉換。在《唐人街探案2》中,紐約市警察局從三起案件中都提取出的糖分,最終鎖定了糖廠,就屬於實物性物質交換。雖然深究下去,邏輯上仍有漏洞,但是基本實現了編劇掉書袋的目的。大家平日看刑偵劇裡從指紋腳印到現場的菸頭線頭都可以用洛卡德交換原理來歸納,雖然首次聽到會覺得很新奇,但對於真正的刑偵人員來說,洛卡德交換原理屬於刑偵理論基礎中的基礎。
2. 麥當勞三要素
麥克唐納症狀三要素,就是我們常說的可樂漢堡加薯條,虐殺動物、縱火、尿床,更準確的說不合年齡的尿床。這種說法主要來自於1963年精神病學家J.M. Macdonald,他在“The Threat to Kill”的論文中統計了100名有暴力行為病人的行為,幾乎大部分的在押的連環殺人犯和連環縱火犯在童年期都至少有這三個因素當中的兩項,所以這三個早期的經驗與後來的暴力犯罪行為存在相關。但後來的研究駁斥了這一說法,認為麥克唐納的研究設計不夠合理,且樣本太少,上述童年表現不足以預示長大後會有暴力行為。雖然童年期的虐待會產生殺人傾向,但是不是每個人都會使這個傾向表現出來。說的更準確些,,麥當勞三要素也許可以解釋部分連環殺手人格形成的原因,但是它既不是產生連環殺手的充分條件,也不是必要條件。同洛卡德交換原理一樣,只是編劇掉書袋而已。認真你就輸了。真想看看類似的影片,可以參考一下《沉默的羔羊》和《犯罪心理》第七季第22集。
3. 曼哈頓計量法
曼哈頓距離,或者說出租車距離。曼哈頓距離的命名原因是以曼哈頓為例,規劃為方型建築區塊的城市最短的行車距離。曼哈頓距離和直線距離(或者說歐式幾何距離)的區別,可以簡單理解為,直線距離就是開發商解釋自家樓盤到地鐵的距離,兩點之間直線最短,而曼哈頓距離指的是開出租車從樓盤到地鐵的距離,只能沿著街道行駛,所以大多數時候曼哈頓距離要大於直線距離。說白了在電影中就是秦風認定案發地點和兇手的生活起居地點相差不遠,以案發地點為圓心,以曼哈頓距離為半徑,框定兇手的生活和工作地點。雖然秦風已經人腦賽電腦,電影特效極度誇張化了秦風的心算能力,可說到底還是唐仁一語中的,推動了情節發展。這也是第二部最讓人不爽的地方,秦風太神了,思考方法太超前,反而讓觀眾沒有帶入感,最後只能回到看臉識兇手的老路上,真的是非常可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