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源源的書

    最早宮廷宴--周代八珍, 即“周八珍”

    周八珍裡有大雁、鳩、鴿、雉等,沒有鴛鴦;

    淳熬:肉醬油燒稻米飯;淳母:肉醬油燒黃米飯;炮豚:煨烤炸燉乳豬;炮 :煨烤炸燉母羔;搗珍:燒牛、羊、鹿裡脊;漬:酒糟牛羊肉;熬:類似五香牛肉乾;肝網油:網油包烤豬肝。

    《楚辭.招魂》中有一品可代表當時的名菜,郭沫若曾將其譯成現代文:

    家族相追隨,飲食真講究。

    大米、小米、新麥、黃粱般般有。

    酸、甜、苦、辣,樣樣都可口。

    肥牛筋的清燉噴噴香是吳國的司廚做的酸辣湯。

    紅燒甲魚,叉燒羊羔拌甜醬。

    煮逃陟,燴水鴨,加點酸漿。

    滷雞、燜龜,味大可清爽。

    油炙的麵餅、米餅漬蜂糖。

    冰凍甜酒,滿杯進口真清涼。

    為了解酒還有酸梅湯。

    漢魏六朝筵席燕飲又有了較大發展,帝王將相競比奢華。《史記》記有鴻門宴,漢書中詳述《遊獵宴》。魏晉文人雅士更花前月下,雅席長設,而豪族則競相誇豪,爭闊鬥富。甚者每餐必以數萬錢為限,其華貴之處可想而知。西周時出現的“周八珍”,即各種不同的烹調方法或菜餚,最初是以食饌祭祀先祖。“八珍”一詞出現在周代《周禮·天官》:“珍用八物”“八珍之齊”。其具體內容,據註文是指《禮記》所列:淳熬(肉醬油澆飯)、淳母(肉醬油澆黃米飯)、炮豚(煨烤炸燉乳豬)、炮牂(煨烤炸燉羔羊)、搗珍(燒牛、羊、鹿裡脊)、漬珍(酒糖牛羊肉)、熬珍(類似五香牛肉乾)和肝膋(網油烤狗肝)八種食品(或者認為是八種烹調方法)。另說“珍用八物”是指牛、羊、麋、鹿、馬、豕(豬)、狗、狼。

    東漢鄭玄註釋:這八物分別為淳熬、淳母、炮豚、炮牂、搗珍、漬、熬和肝膋,但未註明用料和製法。而《禮記內則》卻對這八種食品的原料、調料、烹製工藝乃至炊具及注意事項都有具體的記載,從而為我們儲存了兩千多年前這一名食的珍貴資料。

    例如炮豚。炮豚的製作工藝十分複雜:將一頭小豬殺死後,掏去內臟,以棗填滿其腹腔,用蘆葦把小豬纏裹起來,再塗一層帶草的泥,放在猛火中燒,這種方法古時候稱作“炮”。炮畢,剝去泥巴,將手洗淨,揉搓掉燒製時豬體表面形成的皺皮,然後用稻米粉調製成糊狀,塗遍小豬的全身(類似於今天的掛糊),再投入盛有動物油的小鼎(動物油必須埋沒豬身),將小鼎放入盛水的大鍋中,大鍋的水面不能高出小鼎的邊沿,以免水溢入鼎中。用火燒熬三天三夜後,將小豬取出,用肉醬、醋等調和而食。這種烹飪技藝,到中古時期就演化成大家熟知的“烤乳豬”了,一直流傳至今。

    “周八珍”的形成,是有其物質基礎和政治因素的。在周朝已經形成用料廣泛,選料嚴格,講究刀功,注重火功,使用油、鹽、醬、醋、梅、姜、桂、蔥、芥、蓼、蜜、茱萸、飴糖等多種調料,烤、煎、炸、燉、煮、釀、醃、漬、臘等多種技法,形成了鮮、香、酸、辛、鹹、甜多種味型俱全的風味特色。烹飪機構的嚴密組織和科學分工、食品衛生的監控、食醫同源、以樂侑食的理念、筵席定式、食禮的制定等,都對後世產生了廣泛而深遠的影響。

    所以說,“周八珍”是實實在在的陝菜,是陝菜的源頭,同樣是中國飲食技藝的源頭,是不爭的事實。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暮江鳴詩中寫了四種景物是哪幾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