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賽麥大弘
-
2 # 泡麵的一百種吃法
隋文帝可是聖人可汗。人人都知道天可汗,卻很少有人知道聖人可汗。隋煬帝做的事,哪一種不是罪在當代功在千秋???
-
3 # 詳侃歷史
我談談自己的看法。
一、糧食是不可能儲存50年的
關於糧食的儲存時間,唐朝是有專門的規定的,據《新唐書》食貨志記載:
其後洛、相、幽、徐、齊、並、秦、蒲州又置常平倉,粟藏九年,米藏五年,下溼之地,粟藏五年,米藏三年,皆著於令。
可見,在比較潮溼的地方,糧食最多隻能儲存5年,即便在乾燥的地方,糧食最多也只能儲存9年。
目前網上廣為流傳的隋朝給唐朝留下了50年的糧食,是從哪裡來的呢?
上謂黃門侍郎王珪曰:"開皇十四年大旱,隋文帝不許賑給,而令百姓就食山東,比至末年,天下儲積可供五十年。煬帝恃其富饒,侈心無厭,卒亡天下。但使倉廩之積足以備凶年,其餘何用哉!"
《貞觀政要》辨興亡篇記載略同。
細讀這條史料可知:糧食可供50年,發生在隋文帝末年,而不是隋煬帝末年,這50年,是包括隋煬帝的大業那十三年的。
而隋煬帝即位以後,建東都,修大運河,征討吐谷渾,開通西域,三徵高句麗,這些所謂的“大手筆”都是需要大量的錢糧支撐的,在此期間,糧食必然大量消耗。
此外,隋末大起義的時候,各路起義軍,攻下地方後,最喜歡乾的一件事,就是開倉放糧。這件事兒,李密做的比較突出:
密開洛口倉散米,無防守典當者,又無文券,取之者隨意多少;或離倉之後,力不能致,委棄衢路,自倉城至郭門,米厚數寸,為車馬所轥踐;群盜來就食者並家屬近百萬口,無甕盎,織荊筐淘米,洛水兩岸十里之間,望之皆如白沙。
上百萬人,連吃帶拿,外加大量浪費,什麼樣的糧倉經的起這麼折騰?
李淵得到永豐倉之後,雖然做的比如李密這麼過火,但也是開倉放糧,收買人心,招募軍隊。
就連薛舉、劉武周這樣的割據勢力,起兵以後,也都是開倉放糧。
經過隋末這麼一通折騰,糧食更是已經所剩無幾了。等到唐朝建立的時候,還剩下多少糧食呢?
《全唐文》有一篇“定戶口令”,是李淵進入長安後不久釋出的,說到當時的情況是:
比年寇盜,郡縣饑荒,百姓流亡,十不存一。貿易妻子,奔波道路,雖加周給,無救倒懸。京師倉廩,軍國資用,罄以恤民,便闕支擬。
也就是說,當時倉庫的糧食已經不多了,要集中力量辦大事,不足以救濟百姓了。因此,李淵提出讓關中的百姓到劍南就食:
外內戶口見在京者,宜依本土置齡以下。下官部領,就食劍南諸郡。
綜合以上分析,到唐朝建立的時候,隋朝的糧食早已幾乎消耗一空了。唐朝是在一窮二白的基礎上重新開始建設和發展的。
回覆列表
首先要肯定隋朝給唐朝留有遺產,這些遺產不僅僅表現在是政治上。就像唐朝皇宮就是利用隋朝的,隋煬帝修建的隋大運河,唐朝也在使用。政治的遺產就更多了,像科舉考試,唐朝雖有完善,但起點在隋朝。還有唐朝還應用了隋朝的中央政府設定形式。其次,說到隋朝給唐朝留下了能吃五十年的糧食,我認為是無稽之談,要知道隋末為什麼爆發大規模的起義,而且是多地爆發 ,這是一場自下而上的革命,就是底層人民餓肚子,沒有糧食吃,隋朝有那麼多的糧食除非隋煬帝和隋朝的官員們神經不正常,否則,不把糧食分給饑民吃而平復叛亂,眼睜睜看著政權被推翻 ,史書記載,隋煬帝在揚州被宇文化及所殺時,表現的正常,也沒有發現高階官員失常的記載,只有一個解釋,他們已經無能為力,任由國家沉浮。到了唐太宗時期,勵精圖治,才開創了貞觀之治,不要再誇大隋朝的業績,那麼好還會亡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