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們湊在一起,十有八九會說現在的孩子難教,你讓他東,他偏往西;你希望他這樣做,他偏有自己的一套;你苦口婆心,他置若罔聞;你跟他急,他不跟你急。那麼有什麼法子可以讓家庭教育“順順當當”呢?最近一位資深老師及一位家長獻了一條“寶計”,以她們的自身實踐來說還是非常有效的,不信家長們可以試一試。
開會,營造民主氛圍
個案一:錢小華老師是南海區桂江一中的校長,從事教育工作多年。在談到家庭教育難的問題時,她開了一條“方子”,每週或隔週定期開家庭會議,所有家庭主要成員均參加,主要針對孩子成長的方方面面,大家坐下來暢所欲言,孩子也儘可能發表自己的看法。在你一言我一言當中,統一思想,解決問題。 錢老師說,她在女兒讀一年級開始,家裡就養成這種習慣,不僅她夫婦兩人,同住的外婆、小姨也一起參加,當然開會前大人事先會交流一下看法。小學時期主要針對孩子一些良好習慣的培養進行“開會討論”,中學後則多數是一些青春期困惑、學習壓力等。如今她女兒已經上高中住校,“開會”的習慣仍在延續,只是間隔長了一些。記得讀小學時,有一次因大人工作變動女兒需要轉學,女兒開始一段時間很不開心,開會時她談到她的對陌生環境不適應的感受,錢老師等家長則從心理分析方面給她開啟心結,鼓勵她克服陌生感。 家長評議:錢老師說,她這樣做的目的是想創造一個家庭民主的氛圍,培養小孩從小講道理,明白事理。由於長期堅持這種溝通方式,她女兒沒有一些孩子那種“有話藏在心裡生悶氣”、“跟大人較勁”的毛病。
開會,改變溝通難
個案二:伍女士夫婦雙方工作都很忙,而且作息時間不定時,甚至家中三人一起相聚的時候都很少,各人忙各人的事。她的兒子上中學了,生活和學習都很自立,本來她感到很欣慰。但是漸漸地她發現跟孩子的溝通有困難了,作家長的有時提醒他一些事,他卻總是愛理不理的。著急之下,伍女士求助於老師,後來也用了“開家庭會議”這一招,她說還挺靈的。 現在,伍女士夫婦無論再怎麼忙,也會定期抽出時間三個人坐下來,各自談一談最近的狀況以及有什麼想法。大人會很坦誠地介紹一下最近工作大概都忙些什麼,如果忽略了對孩子的關心,則請他原諒;大人對小孩最近的表現進行評點;小孩則談談最近學校發生了些什麼事情,自己對大人有些什麼意見,有些什麼問題需要大人幫助等等。 家長評議:伍女士說,透過這種“會議”,她與孩子的溝通好多了,比如知道他哪一科目學習吃力,則一起商討如何解決這個問題,總比事後知道他考試成績不好而乾生氣好;比如孩子提出週末需要父母在家陪一陪,那麼大人再忙也儘量抽出時間滿足他的願望。孩子不理睬家長,其實就是覺得家長不關心他,沒有共同語言。
開會,不能變成“批鬥會”
錢老師和伍女士均表示,這種家庭會議萬萬不能變成對孩子的批鬥會,應該是在很民主的氣氛中各抒己見,就像大人開會議事一樣,雖然家長是有目的地進行引導。開會的議題不僅是糾錯,也可以就孩子感興趣的話題展開討論。而且家庭主要成員一定要到場,以示會議的重要性,不能變成單個家長對孩子的說教。 錢老師說,不少大人都認為現在的孩子難教,其實是教育觀念以及教學方法的問題。現在的孩子自我意識、民主意識都比大人小時候要強得多,他們是不盲從的一代,如果按過去的觀念去教孩子,孩子當然不聽你的。 家住禪城的陳女士聽了錢老師和伍女士的議論也很受啟發。因為她的孩子讀五年級了,也開始不愛聽她的管教,甚至嘲笑“老媽嘮嘮叨叨”。她說,現在決定平時沒什麼大原則問題就不說他,等“開會”時再集中講重點,免得孩子反感。
家長們湊在一起,十有八九會說現在的孩子難教,你讓他東,他偏往西;你希望他這樣做,他偏有自己的一套;你苦口婆心,他置若罔聞;你跟他急,他不跟你急。那麼有什麼法子可以讓家庭教育“順順當當”呢?最近一位資深老師及一位家長獻了一條“寶計”,以她們的自身實踐來說還是非常有效的,不信家長們可以試一試。
開會,營造民主氛圍
個案一:錢小華老師是南海區桂江一中的校長,從事教育工作多年。在談到家庭教育難的問題時,她開了一條“方子”,每週或隔週定期開家庭會議,所有家庭主要成員均參加,主要針對孩子成長的方方面面,大家坐下來暢所欲言,孩子也儘可能發表自己的看法。在你一言我一言當中,統一思想,解決問題。 錢老師說,她在女兒讀一年級開始,家裡就養成這種習慣,不僅她夫婦兩人,同住的外婆、小姨也一起參加,當然開會前大人事先會交流一下看法。小學時期主要針對孩子一些良好習慣的培養進行“開會討論”,中學後則多數是一些青春期困惑、學習壓力等。如今她女兒已經上高中住校,“開會”的習慣仍在延續,只是間隔長了一些。記得讀小學時,有一次因大人工作變動女兒需要轉學,女兒開始一段時間很不開心,開會時她談到她的對陌生環境不適應的感受,錢老師等家長則從心理分析方面給她開啟心結,鼓勵她克服陌生感。 家長評議:錢老師說,她這樣做的目的是想創造一個家庭民主的氛圍,培養小孩從小講道理,明白事理。由於長期堅持這種溝通方式,她女兒沒有一些孩子那種“有話藏在心裡生悶氣”、“跟大人較勁”的毛病。
開會,改變溝通難
個案二:伍女士夫婦雙方工作都很忙,而且作息時間不定時,甚至家中三人一起相聚的時候都很少,各人忙各人的事。她的兒子上中學了,生活和學習都很自立,本來她感到很欣慰。但是漸漸地她發現跟孩子的溝通有困難了,作家長的有時提醒他一些事,他卻總是愛理不理的。著急之下,伍女士求助於老師,後來也用了“開家庭會議”這一招,她說還挺靈的。 現在,伍女士夫婦無論再怎麼忙,也會定期抽出時間三個人坐下來,各自談一談最近的狀況以及有什麼想法。大人會很坦誠地介紹一下最近工作大概都忙些什麼,如果忽略了對孩子的關心,則請他原諒;大人對小孩最近的表現進行評點;小孩則談談最近學校發生了些什麼事情,自己對大人有些什麼意見,有些什麼問題需要大人幫助等等。 家長評議:伍女士說,透過這種“會議”,她與孩子的溝通好多了,比如知道他哪一科目學習吃力,則一起商討如何解決這個問題,總比事後知道他考試成績不好而乾生氣好;比如孩子提出週末需要父母在家陪一陪,那麼大人再忙也儘量抽出時間滿足他的願望。孩子不理睬家長,其實就是覺得家長不關心他,沒有共同語言。
開會,不能變成“批鬥會”
錢老師和伍女士均表示,這種家庭會議萬萬不能變成對孩子的批鬥會,應該是在很民主的氣氛中各抒己見,就像大人開會議事一樣,雖然家長是有目的地進行引導。開會的議題不僅是糾錯,也可以就孩子感興趣的話題展開討論。而且家庭主要成員一定要到場,以示會議的重要性,不能變成單個家長對孩子的說教。 錢老師說,不少大人都認為現在的孩子難教,其實是教育觀念以及教學方法的問題。現在的孩子自我意識、民主意識都比大人小時候要強得多,他們是不盲從的一代,如果按過去的觀念去教孩子,孩子當然不聽你的。 家住禪城的陳女士聽了錢老師和伍女士的議論也很受啟發。因為她的孩子讀五年級了,也開始不愛聽她的管教,甚至嘲笑“老媽嘮嘮叨叨”。她說,現在決定平時沒什麼大原則問題就不說他,等“開會”時再集中講重點,免得孩子反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