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歷史堆中的胖子

    抗美援朝戰爭的轉折點應該是第五次戰役,因為正是透過這場戰役,中美兩國認識到要依靠現有的力量將對方趕出北韓半島是一件根本不可能的事情,也正是從第五次戰役開始,中美雙方開啟了停戰談判,抗美援朝戰爭進入了打打停停的階段。

    本來志願軍入朝的目的就是保家衛國,順便幫助北韓這個小兄弟把美國給趕出去,畢竟美械部隊又不是沒見過,打就是了。而美國這邊同樣對勝利充滿了把握,不就是中國軍隊嘛,見過,打就是了。

    於是雙方擺開架子連打四架,這也就是四大戰役,志願軍一路將美軍攆回了三八線,還順帶著去漢城逛了一圈。但是志願軍也體會到了美軍的厲害,往往一個師圍住了人家一個營,卻就是無法殲滅,沒辦法,美華人的火力太猛了。

    就在第四次戰役中,李奇微發現了志願軍攻擊的規律,他稱之為“禮拜攻勢”,也就是說志願軍隨身攜帶的物資只夠七天使用,七天時間一到,那就只能就地防禦或者是撤退。

    於是李奇微針對性的搞出了磁性戰術,說白了,就是每當志願軍進攻時,李奇微就讓美軍撤退,每次也不多退,就退三十里,保持接觸,但卻又不堅守,等到志願軍的物資消耗完後,李奇微再組織美軍進行反攻。

    李奇微的“磁性戰術”在第五次戰役大獲成功,給志願軍造成了相當大的損失,特別是180師幾乎全軍覆沒。如果不是63軍在鐵原以巨大的犧牲擋住了美軍的反攻,志願軍的損失將會更大,甚至整個戰局也會因此而改變。

    在第五次戰役之後,志願軍以及國內高層充分認識到了美軍的厲害,知道想要把美軍趕下海是不可能的了。而美軍這邊經過七個多月的作戰,也已經知道自己面對的中國軍隊是一支強大而不可戰勝的軍隊,並且美國內部也認為繼續進行戰爭並不符合美國的利益,因為美國的重心是在歐洲,而北韓戰爭牽制了美國太多的力量。

    於是中美雙方在第五次戰役後開啟了停戰談判,此後雙方雖然也多次進行大規模交戰,但作戰的目的已經不是要將對方徹底擊敗,而是為了在談判桌上取得優勢,說白了,就是以打促談。

    所以,抗美援朝戰爭的轉折點就是第五次戰役。

    對了,多說一句,中國軍隊也正是在五大戰役中得了“火力不足恐懼症”,一直到現在也沒有治好。

  • 2 # 高紅權先生

    第四次戰役應該是一個轉折點。

    整個第四次戰役時間跨度很長,從1951年的1月打到了4月。

    1月25日,李奇微指揮聯合國軍發起反攻。志願軍則在西線防禦,在東線的砥平裡、橫城等地發起反擊作戰。雖然在橫城消滅了大批南韓軍隊,但是在砥平裡遭受重大損失,反擊失利。此後,志願軍轉入全面防禦作戰,設定防線層層防禦。聯合國軍則依靠火力的優勢步步為營向前進攻。

    隨著聯合國軍的進攻,志願軍主動放棄了漢城,最後全軍退至三八線附近,回到了戰爭的起點之處。

    而至此,聯合國軍也停止了進攻的步伐。幾乎就在與此同時,杜魯門解除了麥克阿瑟的聯合國軍總司令的職務。這意味著美國放棄了佔領整個北韓半島的計劃,他們對於恢復到戰前的狀態已經感到滿意了,不想再打下去了。

    麥克阿瑟代表著將戰爭進行到底的那一派美華人的觀點,他被解職,表明美國鴿派佔據了上風,也表明美國的普通民眾對於在遙遠的亞洲為別的國家流血犧牲感到厭倦,大多數人都想要儘快結束這場戰爭了。

    此後,雖然戰爭又持續了兩年,但是結局卻早已確定了下來。中國方面在第五次戰役後也放棄瞭解放南北韓的想法,雙方此後在三八線的拉鋸戰很大程度上就是為了在談判桌上為自己爭取有利地位而進行的。

  • 3 # 歷史的重負

    戰略轉折點是“中國過三八線”,戰術轉折點是“坻平裡事件”,中國最精銳的軍團攻擊失敗後,形勢頓時“急轉直下”,一路敗退,直至“丟失漢城”……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絕地求生如果推出排位模式,會影響遊戲體驗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