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十方龍王

    春秋戰國出大師,民國戰亂出大師,易經乾卦說群龍無首吉,民諺又說一將功成萬骨枯,和平年代,要那麼多國學大師做什麼?國學,哲學,宗教,都是受到限制發展的。目前黨的理論成熟,經濟,政治,文化,法律制度完善,不需要國學大師。需要的是社會主義建設者,好好搬磚吧。

  • 2 # 東方國學

    感覺這個問題就像華山論劍爭武功天下第一。要說當代大師,我覺得當代並沒有大師。

    這並非本人狂妄,而是劃分標準問題。而是從史學界劃分而言,1949年新中國成立以後才算得上當代,49年以前被稱為現代,而非當代。

    題主講的季老,自然是德高望重,學養深厚,可稱得上是大師級別的人物。不過季老生於1911年,按年代劃分,當屬現代人。至於眾所周知的王國維、錢鍾書、錢穆、陳寅恪、馮友蘭等人,共和國在其面前亦是孫輩。這些人的德行、學養及著作都源自民國,其實與新中國關係並不大。

    在新中國成長起來的人,即便是共和國同齡人,迄今為止也只有68歲,可能他們中已經有人已經夠資格被稱作大師,但大師之名,實為後人評說,與大師同時代的人,很少有能意識到他們思想偉大的。所以我講當代沒有大師,不是說沒有人有那個實力,而是即使有,也不太可能為我等大眾所知。這也是嚴格意義上的當代大師不為人所知的重要原因。

    而在廣義範圍內的國學大師,像上文所舉王國維等人,讓人覺得不那麼廣泛為人所知的原因,就在於當今大多數人日常關注點,並不在學術文藝之上,而在於明星八卦,金融房產,成功學雞湯這些與生活息息相關的話題上。尼爾波茲曼所著《娛樂至死》一書中所預言的“一切話題皆以娛樂的話語形式出現”正在逐漸成為現實。八零後九零後愛好詩詞散文,經典鉅著的人,與六零後七零後人相比,要少的太多太多。

    關注文史哲方面的人少了,和當下流行的綜藝咖,小鮮肉們相比,長於人文歷史、哲學思辯的人,就會顯得默默無聞。加之近十年網際網路+生活方式幾乎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深刻地改變了我們的生活方式,就連許多曾經的八零後都深感措手不及,遑論那些活了六七十歲的老學者們了。

    年輕人關注的,不是學者們擅長的,而學者們擅長的,想要傳播出去又受到渠道、資金甚至技術上的限制,效果大打折扣。當今大多數人對我文中所舉的幾個大師級人物的瞭解比豹之一斑尚且不及,更不用說了解其思想神髓,進而傳播其思想了。

  • 3 # 人生觸底反彈

    我認為當代沒有傳統意義上的國學大師,因為沒有滋養國學大師的土壤和環境。國學大師除了要有紮實的國學知識,還要有觸類旁通的過人天賦;既要有根植於國學基礎上的獨立思考,又要有時代催生的哲學體系。當代的現實土壤顯然不具備滿足上述條件的環境。不能否認,有紮實國學知識的大有人在,也不乏有獨立思考者。但卻沒有或不敢有跳出固有思維方式的思想環境,更別論形成體系了!這也是當代沒有國學大師的根本原因。

  • 4 # 仗劍書生

    還名至實歸。。。尊季羨林為國學大師,根本就是張冠李戴,類似於稱某著名數學家為物理學家,搞錯了方向。季羨林以研究印度學、梵文、吐火羅文等為主,不在國學範圍內,連他自己都親自否認國學大師的帽子。

  • 5 # 一世冷眼

    其實季先生主要還是在東方語言學及佛教歷史方面。國學的話要嚴格來講,專家很多。有歷史的,有古漢語的,有古典文學的,有哲學的。但民國那樣的有深厚傳統治學根基的,甚至又有西學學養的大師很少。而尚在世的我所知的也是最崇敬的是香港的饒宗頤先生。季羨林先生在的時候學界便有南饒北季之說。而饒先生非但國學傳統學術方面是真正的通才,在國學藝術,也就是所謂的琴棋書畫,詩詞歌賦方面也是面面精通。這就算放在任何一個時代,都是相當難能可貴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狼王夢中好詞好句摘記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