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春山居圖是元朝的書畫,畫家黃公望為鄭樗(別號:無用師)所繪,以浙江富春江為背景,全圖用墨淡雅,山和水的佈置疏密得當,墨色濃淡乾溼並用,極富於變化,是黃公望的代表作,被稱為“中國十大傳世名畫”之一。明朝末年傳到收藏家吳洪裕手中,吳洪裕極為喜愛此畫,甚至在臨死前下令將此畫焚燒殉葬,被吳洪裕的侄子從火中搶救出,但此時畫已被燒成一大一小兩段。較長的後段稱《無用師卷》,現藏臺北故宮博物院;前段稱《剩山圖》,現收藏於浙江省博物館。在中國國務院前總理溫家寶先生的決定下,《富春山居圖》2011年6月在臺灣臺北故宮博物院展出。
《富春山居圖》是黃公望82歲時為無用師所繪,用三、四年時間才畫成,畫面表現出秀潤淡雅的風貌,氣度不凡,以浙江富春江為背景,是黃公望的代表作。
1.吳大愷六尺橫幅山水畫作品《江山多秀色》
《富春山居圖》的老家在富陽。元代畫家黃公望79歲時,開始創作《富春山居圖》,終日奔波於富春江兩岸,身帶紙筆,遇到好景,隨時寫生。82歲時,畫作問世。
1650年,《富春山居圖》到了江蘇宜興人吳洪裕手中,視畫如命的他臨終前決定,讓畫陪伴自己而去。侄兒吳靜庵將畫作從大火中救了出來:開頭的一部分被燒燬,剩下部分成了兩段。兩年後,兩部分被分別裝裱,從此骨肉分離358年。
2.張天成一丈二山水畫作品《千峰競秀》
《富春山居圖》始畫於至正七年(1347),於至正十年完成。是元代著名書畫家黃公望的一幅名作,世傳乃黃公望畫作之冠。為紙本水墨畫,寬33釐米,長636.9釐米,是黃公望晚年的力作。黃公望,字子久,號一峰,工書法、通音律、善詩詞,少有大志,青年有為,中年受人牽連入獄,飽嘗磨難,年過五旬隱居富春江畔,師法董源、巨然,潛心學習山水畫,出名時,已經是年過八旬的老翁了。黃公望把“畢生的積蓄”都融入到繪畫創作中,嘔心瀝血,歷時數載,終於在年過八旬時,完成了這幅堪稱山水畫最高境界的長卷——《富春山居圖》。它以長卷的形式,描繪了富春江兩岸初秋的秀麗景色,峰巒疊翠,松石挺秀,雲山煙樹,沙汀村舍,佈局疏密有致,變幻無窮,以清潤的筆墨、簡遠的意境,把浩渺連綿的江南山水錶現得淋漓盡致,達到了“山川渾厚,草木華滋”的境界。
山之氣韻,水之靈秀,富有詩意的小茅屋,一切在靜謐的山林之中經歷著歲月的洗禮,峰巒疊嶂間,蒼松立根於岩石之中,張開粗壯的枝幹彷彿在歡迎各方人士的到來,大氣、生機、生命的張力油然而生。從吳大愷的作品中,可以看出他較高的文化修養和藝術水準,行筆於秀潤縝密之中,透出瀟灑清逸和渾厚華茲的韻度,作品幽遠深邃、妙道自然,意境、詩境的含蓄之美不盡言表。
吳大愷——《蒼松古寨晚秋風》
吳大愷歷拜多為名家大家為師,近年來,潛心研究唐宋元明清各時期的繪畫筆墨,傾心研讀,力於實踐,使他形成了自己點畫嚴謹、結構明確、工整勁利、飄逸雋爽等筆墨特點,吳大愷他筆下的青綠山水、金碧山水等作品,體現出傳統文化在現代審美過程中所產生的當代特質。
吳大愷的作品在整體格局中,極重造勢與造境,山體以幾何形狀為主,用筆流暢並起伏跌宕,並在勾勒中與皴擦結合,形成質感與力度。而且,幾何形狀的山體迭加中呈現為層層遞進的特點,造成蒼茫渾然的效果。另外一點是,吳大愷在創作中緊緊把握形、神兼備的原則,在強調意想的生活依據與自然氣息的同時,又不拘泥於生活的真實,在遠離真山真水中發揮想象的豐富性和自由性,使筆下的山水意想成為主觀精神與理想境界的折射,所以致使吳大愷作品價格成為市場焦點。
富春山居圖是元朝的書畫,畫家黃公望為鄭樗(別號:無用師)所繪,以浙江富春江為背景,全圖用墨淡雅,山和水的佈置疏密得當,墨色濃淡乾溼並用,極富於變化,是黃公望的代表作,被稱為“中國十大傳世名畫”之一。明朝末年傳到收藏家吳洪裕手中,吳洪裕極為喜愛此畫,甚至在臨死前下令將此畫焚燒殉葬,被吳洪裕的侄子從火中搶救出,但此時畫已被燒成一大一小兩段。較長的後段稱《無用師卷》,現藏臺北故宮博物院;前段稱《剩山圖》,現收藏於浙江省博物館。在中國國務院前總理溫家寶先生的決定下,《富春山居圖》2011年6月在臺灣臺北故宮博物院展出。
《富春山居圖》是黃公望82歲時為無用師所繪,用三、四年時間才畫成,畫面表現出秀潤淡雅的風貌,氣度不凡,以浙江富春江為背景,是黃公望的代表作。
1.吳大愷六尺橫幅山水畫作品《江山多秀色》
《富春山居圖》的老家在富陽。元代畫家黃公望79歲時,開始創作《富春山居圖》,終日奔波於富春江兩岸,身帶紙筆,遇到好景,隨時寫生。82歲時,畫作問世。
1650年,《富春山居圖》到了江蘇宜興人吳洪裕手中,視畫如命的他臨終前決定,讓畫陪伴自己而去。侄兒吳靜庵將畫作從大火中救了出來:開頭的一部分被燒燬,剩下部分成了兩段。兩年後,兩部分被分別裝裱,從此骨肉分離358年。
2.張天成一丈二山水畫作品《千峰競秀》
《富春山居圖》始畫於至正七年(1347),於至正十年完成。是元代著名書畫家黃公望的一幅名作,世傳乃黃公望畫作之冠。為紙本水墨畫,寬33釐米,長636.9釐米,是黃公望晚年的力作。黃公望,字子久,號一峰,工書法、通音律、善詩詞,少有大志,青年有為,中年受人牽連入獄,飽嘗磨難,年過五旬隱居富春江畔,師法董源、巨然,潛心學習山水畫,出名時,已經是年過八旬的老翁了。黃公望把“畢生的積蓄”都融入到繪畫創作中,嘔心瀝血,歷時數載,終於在年過八旬時,完成了這幅堪稱山水畫最高境界的長卷——《富春山居圖》。它以長卷的形式,描繪了富春江兩岸初秋的秀麗景色,峰巒疊翠,松石挺秀,雲山煙樹,沙汀村舍,佈局疏密有致,變幻無窮,以清潤的筆墨、簡遠的意境,把浩渺連綿的江南山水錶現得淋漓盡致,達到了“山川渾厚,草木華滋”的境界。
山之氣韻,水之靈秀,富有詩意的小茅屋,一切在靜謐的山林之中經歷著歲月的洗禮,峰巒疊嶂間,蒼松立根於岩石之中,張開粗壯的枝幹彷彿在歡迎各方人士的到來,大氣、生機、生命的張力油然而生。從吳大愷的作品中,可以看出他較高的文化修養和藝術水準,行筆於秀潤縝密之中,透出瀟灑清逸和渾厚華茲的韻度,作品幽遠深邃、妙道自然,意境、詩境的含蓄之美不盡言表。
吳大愷——《蒼松古寨晚秋風》
吳大愷歷拜多為名家大家為師,近年來,潛心研究唐宋元明清各時期的繪畫筆墨,傾心研讀,力於實踐,使他形成了自己點畫嚴謹、結構明確、工整勁利、飄逸雋爽等筆墨特點,吳大愷他筆下的青綠山水、金碧山水等作品,體現出傳統文化在現代審美過程中所產生的當代特質。
吳大愷的作品在整體格局中,極重造勢與造境,山體以幾何形狀為主,用筆流暢並起伏跌宕,並在勾勒中與皴擦結合,形成質感與力度。而且,幾何形狀的山體迭加中呈現為層層遞進的特點,造成蒼茫渾然的效果。另外一點是,吳大愷在創作中緊緊把握形、神兼備的原則,在強調意想的生活依據與自然氣息的同時,又不拘泥於生活的真實,在遠離真山真水中發揮想象的豐富性和自由性,使筆下的山水意想成為主觀精神與理想境界的折射,所以致使吳大愷作品價格成為市場焦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