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讓孩子變得自律?
一、樹立自律的榜樣
從一個被教育者的角度來看,沒有任何“言教”能勝過“身教”。在自律這件事上,尤其是如此。
“父母是什麼樣的人”遠比“父母對孩子做什麼”更重要。
想想我們小的時候,一個從來不讀書、每天打麻將的大人,反覆對你說:“要多讀點書”,“你怎麼不讀書”,“你怎麼就知道玩”……你聽了,是不是很厭煩?TA說得越多,你就越會降低對TA的評價。因為你覺得TA言行不一。
可是,換一個人,一個手不釋卷、常常給你講點故事、分享點新觀點的人,對你輕描淡寫地說一句:“要多讀點書”。你聽了,是不是很服氣?是不是連連點頭?
將心比心,設身處地,我們作為被教育者的態度都是一樣的。
所以,教育者所能做的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自身的自律。無論到什麼年紀,不要放棄自己,要始終追求自律。
這並不是說,父母本人的自律必須達到“神”或“機器人”的程度。而是說,父母雖然是凡人,雖然也常常失控,但始終不放棄追求自律的努力。
而這種努力,本身就是給孩子樹立了自律的榜樣。
二、手把手教孩子自律
自律不是天然就會的。它是需要學習才能不斷增強的一種能力。
教育者自己開始追求自律,就會逐漸學會很多自律的方法和策略。
比如:如何把大目標分解成若干小目標;如何利用“GTD”(getting things done)、“番茄工作法”等方法,進行任務管理和時間管理;如何透過保持物理距離、分散注意力等策略,來抵禦外界誘惑;等等。
父母可以把自己學來的這些方法和策略,手把手地教給孩子;把自己追求自律過程中的成功與失敗,也坦率地和TA分享。
更細緻地,父母可以一步一步教孩子:如何定計劃;制定後,如何執行;執行時,如何自我覺察、自我跟蹤;對於執行情況,如何定期總結;什麼情況下需要調整計劃,如何調整……
當一個階段性的目標達成了,引導孩子去體味其中的快樂和滿足,用這個小小的成功去肯定自我、增強力量,而不是用“補償性”的放縱去慶祝和獎勵。
當孩子暫時屈服於誘惑、失控了,用同理心、同情心去安慰TA,引導TA學會自我原諒,擺脫羞恥感和罪惡感,儘快從這個小小的失敗中恢復過來,而不是從此“破罐子破摔”。
事實上,沒有為追求自律而切實努力過的父母,是不可能進行這樣的自律教育的。
因為他們不懂自律的不易,也就無法理解和包容孩子。所以,只會給顆糖作為獎勵,或者責罵一頓作為懲罰。
三、引導孩子去發現目標
通常,我們認為,一個人是先有了目標,然後透過自律去實現目標。
然而,這個邏輯恰恰反了。
假若一個人從未追求過自律,那麼TA的時間大多都荒廢了,TA不太有可能去自我認知,去發現自己的目標。
假若TA終生都過著不自律的生活,那麼TA大機率地,會產生很多“問題行為”,會渾渾噩噩耗盡一輩子。
因此,一個人的目標,通常是在TA過上自律的生活之後才產生的。
引導孩子去學習自律、追求自律,有兩大好處:
二是TA在自律的過程中,常常進行總結和回顧,就會加深對自我的認知,明白自己適合做什麼、擅長做什麼。
當孩子找到目標,即對自己“想要成為什麼樣的人”、“想要做些什麼事”有了大體的認識,這個長遠目標就會反過來幫助TA,增強自律的能力。
因為,這個目標就是第二塊棉花糖。它對孩子的吸引力越大,孩子就會越自律。TA會認為,為了這個極具吸引力的目標而延遲享受,是值得的。
怎樣讓孩子變得自律?
一、樹立自律的榜樣
從一個被教育者的角度來看,沒有任何“言教”能勝過“身教”。在自律這件事上,尤其是如此。
“父母是什麼樣的人”遠比“父母對孩子做什麼”更重要。
想想我們小的時候,一個從來不讀書、每天打麻將的大人,反覆對你說:“要多讀點書”,“你怎麼不讀書”,“你怎麼就知道玩”……你聽了,是不是很厭煩?TA說得越多,你就越會降低對TA的評價。因為你覺得TA言行不一。
可是,換一個人,一個手不釋卷、常常給你講點故事、分享點新觀點的人,對你輕描淡寫地說一句:“要多讀點書”。你聽了,是不是很服氣?是不是連連點頭?
將心比心,設身處地,我們作為被教育者的態度都是一樣的。
所以,教育者所能做的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自身的自律。無論到什麼年紀,不要放棄自己,要始終追求自律。
這並不是說,父母本人的自律必須達到“神”或“機器人”的程度。而是說,父母雖然是凡人,雖然也常常失控,但始終不放棄追求自律的努力。
而這種努力,本身就是給孩子樹立了自律的榜樣。
二、手把手教孩子自律
自律不是天然就會的。它是需要學習才能不斷增強的一種能力。
教育者自己開始追求自律,就會逐漸學會很多自律的方法和策略。
比如:如何把大目標分解成若干小目標;如何利用“GTD”(getting things done)、“番茄工作法”等方法,進行任務管理和時間管理;如何透過保持物理距離、分散注意力等策略,來抵禦外界誘惑;等等。
父母可以把自己學來的這些方法和策略,手把手地教給孩子;把自己追求自律過程中的成功與失敗,也坦率地和TA分享。
更細緻地,父母可以一步一步教孩子:如何定計劃;制定後,如何執行;執行時,如何自我覺察、自我跟蹤;對於執行情況,如何定期總結;什麼情況下需要調整計劃,如何調整……
當一個階段性的目標達成了,引導孩子去體味其中的快樂和滿足,用這個小小的成功去肯定自我、增強力量,而不是用“補償性”的放縱去慶祝和獎勵。
當孩子暫時屈服於誘惑、失控了,用同理心、同情心去安慰TA,引導TA學會自我原諒,擺脫羞恥感和罪惡感,儘快從這個小小的失敗中恢復過來,而不是從此“破罐子破摔”。
事實上,沒有為追求自律而切實努力過的父母,是不可能進行這樣的自律教育的。
因為他們不懂自律的不易,也就無法理解和包容孩子。所以,只會給顆糖作為獎勵,或者責罵一頓作為懲罰。
三、引導孩子去發現目標
通常,我們認為,一個人是先有了目標,然後透過自律去實現目標。
然而,這個邏輯恰恰反了。
假若一個人從未追求過自律,那麼TA的時間大多都荒廢了,TA不太有可能去自我認知,去發現自己的目標。
假若TA終生都過著不自律的生活,那麼TA大機率地,會產生很多“問題行為”,會渾渾噩噩耗盡一輩子。
因此,一個人的目標,通常是在TA過上自律的生活之後才產生的。
引導孩子去學習自律、追求自律,有兩大好處:
二是TA在自律的過程中,常常進行總結和回顧,就會加深對自我的認知,明白自己適合做什麼、擅長做什麼。
當孩子找到目標,即對自己“想要成為什麼樣的人”、“想要做些什麼事”有了大體的認識,這個長遠目標就會反過來幫助TA,增強自律的能力。
因為,這個目標就是第二塊棉花糖。它對孩子的吸引力越大,孩子就會越自律。TA會認為,為了這個極具吸引力的目標而延遲享受,是值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