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巴中彬子
-
2 # 淘寶店鋪伊木子YIMUZI
外婆的母親:婆帝太(見過,壽命95歲)
外婆的父親:不知道,沒見過
外婆:婆帝,外公:公帝(都健在)
舅舅:舅父,舅母:舅母
媽媽的姐姐:姨母
媽媽的妹妹:姨娘
奶奶的母親:阿太(見過,壽命99歲)
奶奶的父親:太公(沒見過)
爺爺的父親:太公(沒見過)
爺爺的母親:阿太(見過,壽命109歲)
爺爺的父親:太公(沒見過)
奶奶:嫲,爺爺:阿公(都健在)
爺爺的兄弟:*公(二公如今95健在)
叔叔:叔,伯父:父
爸爸的姐姐:姑母
爸爸的妹妹:姑姐
外公外婆如今快90了,祝他們福如東海!
爺爺奶奶如今快90了,祝他們壽比南山!
我已經35了接受不了,在老一輩面前有時還撒一下嬌,感覺心態還停留在了20來歲,覺得還很年輕,可現實卻要奔四了,即將步入中年
如今女兒5歲,兒子3歲,幾位老人家對他們喜歡得不得了
-
3 # 字說字話
武漢地區稱呼外婆為:家家(音jiā jiā)。武漢周邊讀音略有變化,比如附近的黃陂稱(gāgā)。
1、“家家”的稱呼有何來歷?源起何時?沒有確切的說法。
A、有學者稱,“家家”可能來源於“家婆”。楚劇傳統劇目《蕎麥饃趕壽》中有窮秀才兒子想隨母親去給外婆拜壽的場景,兒子不停吵鬧,想見“家婆”,這個“家婆”就是指外婆。至今湖北、湖南部分地區還有這麼稱呼外婆的習慣。“家家”亦有可能由此演變而來。
B、古時,對嫡母的稱呼為“家家” 。《北齊書·南陽王綽傳》載:“ 綽兄弟皆呼父為兄兄,嫡母為家家,乳母為姨姨。” 《資治通鑑.卷一百七十.(陳)臨海王太建三年》也記載:“帝泣啟太后曰:‘有緣,復見家家;無緣,永別!’”,皇帝哭著對太后,也就是自己的母親說,有緣再見,無緣永別。“家家”是對母親的稱呼,可能經過世代演變,在方言裡成為母親的母親也就是外婆的指代。
C、在武漢方言裡有一種特殊的尊稱“你家”“您家”,最初是專用於對長輩的敬稱。比如:“爹爹,您家莫生他滴氣,兒子伢還冒開竅”。意思是,爹爹,您別生氣,男孩子不懂事還沒有開竅。
“你家”“您家”(音niga,又nia)後來延伸為對所有年長的人的第二人稱尊稱,再後來又發展為“他你家”(音taga,又tania),第三人稱的尊稱。比如:老李是個蠻不錯的人,他你家說話搭白算數。意思是,老李這個人很不錯,講信用,說到做到。
由此,推測“家家”最初可能是對自家長輩尊稱,比如自家屋裡(自ga屋裡),聯絡到老湖北方言中“家家”又讀(gaga),不排除“家家”成為外婆的稱呼是這樣演化而來。
2、“家家”在武漢方言中的特殊性
中國親屬稱謂詞“內外有別”在每個地區都有體現,這是過去“男尊女卑”思想“殘留的痕跡。比如父系親屬稱謂前加“堂”、“侄”,母系親屬稱謂前加“外”、“表”,從字面意義看,親疏遠親一目瞭然。但是,家家”這個稱呼不僅聽起來比較親切,而且兩個“家”連在一起,顯得有分量,也沒有“見外”的感覺。
在武漢方言中其他母系稱謂詞幾乎很少用到,比如阿姨、娘等,親屬間的稱呼全部被父系稱謂所取代,比如用“伯伯”統稱比自己父母大的男女性長輩。家家的稱呼就越發顯得溫暖,聽到這個稱呼,就好像聞到了沙吊子裡嫋嫋升起的藕湯香
-
4 # 坊音
街坊鄰里的聲音奧~
說到外婆~我馬上就想到了之前上映的動畫電影《尋夢環遊記》,雖然裡面的老人是太奶奶,但是非常非常超級超級慈祥!
北方一般管外婆叫姥姥。小編是大連人,表示從小“外婆”這個詞只有在書本上和飯店能看到好吧!
四川各個地方的口音不同,但是很多地方都是以“外婆”為基礎的音調不同。
山西比較雜,“布布”、“伴兒”、“貝貝”、“外外、“婆婆”、“簡婆、“闆闆”、“姥娘”發音各地不同。
上海話的“外婆”叫“嘎婆”。
廣東的“外婆”叫“阿婆”、“婆婆”或“外婆”。
江西就不同了,小編的一個朋友就是江西人。他們的外婆竟然叫“媽媽”。
???
媽媽叫奶奶。
????
總而言之,不管各個地方發什麼音。有一點是不變的,外婆總是我們身邊最溫暖的港灣。
小時候外婆總是無微不至的照顧和教育。
長大之後才發現,原來我們童年的所有快樂和回憶都源自與外婆。
小時候小編犯了錯,爸媽關門就是一頓教育,外婆第一時間把門撞開把小編抱了出來。
說了一句終生難忘的話:
這孩子只能我打,你們不行!
而那家鄉的味道……
其實就是外婆做的飯。
希望時光不會遠去。
希望外婆不會變老。
街坊鄰里的聲音。
-
5 # 若愚趣談
好像是在去年,上海教育部門把小學課文《外婆的打碗碗花》中的外婆一詞改成的姥姥,修改的理由是:“姥姥”才是正宗的普通話,因為普通話來自北方,北方人把外婆叫姥姥。
其實,上海教育部門的修改理由看似有一定道理,卻是對普通話定義的斷章取義。普通話只是以北方方言為基礎,以北京語音為標準發音的現代漢語。可是,北方方言卻不僅僅是北方人居住地的北方話,還包括了西南官話和江淮官話等南方官話。而所說的以北京話為標準音,說的是以北京話讀漢字的發音為標準,並非照搬北京民間語言,如果照搬北京民間語言,那就不是普通話,而是北京方言了。
我的老家在雲南,我們方言稱外婆為婆婆或婆,這樣的稱呼在西南官話和江淮官話地區都很普遍,在兩廣和江南也能聽到。當然,湖北有把外婆稱為家家或嘎嘎的,實際上嘎嘎是家家的古漢語發音,華南一帶有將外婆和奶奶都稱呼為阿婆的,但是,無論是江南人、華南人,還是西南人,用於書面語言時,卻都會不約而同地寫成了外婆,原因是南方人普遍認同外婆就是普通話。
那麼,外婆和姥姥哪個才是真正的普通話呢?從運用上來看,外婆多用於書面語言,而姥姥則多為北方人的口語。無論是南方還是北方,說外婆,誰都知道是媽媽的母親,但說姥姥,很多南方人則不知所云,因此,外婆一詞更有普遍性。外婆才是真正的普通話,姥姥則是北方方言。
-
6 # 歷來現實
南方地區,四川,湖北這一帶叫法很相似,也很多元化,有的叫“嘎嘎”,“家家”,還有的叫“婆婆”,要強調的是這裡此“婆婆”可是非彼“婆婆”。
湖南一片,外婆被叫做“毑母”,奶奶被叫做“娭毑”,這個名詞也是對老年婦女的一種尊稱,這個種解釋來源於湘方言。在<<漢語方言大詞典>>中解釋:“‘娭毑’,湘語,對老年年婦女的尊稱,西南官話。
客家人用“姐”,指奶奶,也指外婆,也尊稱老年婦女等”。
還有閩南語中將外婆稱呼為啊嬤,雲南一代稱呼為阿婆。
現如今,父母越來越重視孩子的教育,有很多小孩子從小就是用普通話交流,所以都是直接稱呼為外婆,但也會有部分家長認為外婆叫起來有一個外字似乎顯得沒那麼親切,所以從小教孩子用方言來稱呼老人家。
年輕夫妻普遍都面臨著很大的困擾,說著一口方言的老人來到子女生活的城市幫忙帶孩子,這件事在很多家庭中不能避免的,但這樣又是方言又是普通話,正在學說話的寶寶會不會因此而跟別的小朋友不一樣呢?
很多年輕父母會有疑慮,那學習方言會不會影響孩子以後學習普通話呢?這就有些多慮了,在現實生活中,我們更經常見到的一幕是:寶寶在幼兒園跟著老師學習用普通話交流,在家裡用本地方言和父母交流,還能用老家方言和外公外婆爺爺奶奶說話,不僅能在這幾種語言之間靈活自如地轉換,而且還經常學著說方言,當做一種好玩的遊戲。
像比利時那樣的國家都是雙母語,小朋友也都表示毫無壓力的說,會在多種語言之間自由切換的人,科學調查結果表明,老了以後得老年痴呆症的比例會非常小。
無論用什麼樣的語言,什麼樣的口音,什麼樣的叫法來稱呼我們的外婆,不論是覺得生疏也好,親暱也罷,這一種稱呼體現得都是我們把外婆當做長輩的一種尊敬,是血濃於水的親情,大可不必追究哪個才是正宗!
-
7 # 老梅尋夢
中中國人為什麼在母系親屬前加一個“外”字呢?如口語裡的“外公、外婆”即書面語裡的“外祖父、外祖母”
以我所在的安徽為例,皖南、皖北對“外婆”的稱呼就有所不同。
一、安徽南部即皖南地區,一般稱呼外公叫“嘎公”;稱呼“外婆”叫“嘎婆”;與之對應的稱呼“舅舅”為“母舅”如“大母舅、小母舅。”而喊媽媽的姊妹也是叫“姨”,但排位與北方略有不同。如自己的媽媽在“嘎婆”家是老大,那麼,稱呼媽媽的二妹妹則是“大姨”,而非“二姨”。
魯迅先生在孩提時代,每年都會隨著母親去外婆家,與母親一起坐烏篷船,搖到外婆家小住。為此,魯迅先生在《社戲》《祝福》《故鄉》等文章裡多次回憶過這段美好的時光。
另外,在一些諺語、童謠、名歌裡,只要提及到外婆的,都表達了對最親之人——外婆的美好感情。如:紹興諺語:“小時外婆家,大時丈母家,老時姐妹家。”
臺灣歌曲《外婆的澎湖灣》:“也是黃昏的沙灘上有著腳印兩對半,那是外婆拄著杖將我手輕輕挽,踩著薄暮走向餘暉暖暖的澎湖灣,一個腳印是笑語一串消磨許多時光””拄著柺杖的外婆,帶著外孫在海灘上散步,或看著外孫在沙灘上嬉戲,慈祥的外婆便鮮活地浮現在每一個人的腦海裡。
-
8 # 聞雞曉讀
我們這裡的家鄉話一般稱呼外婆為“外姥”或“外姥娘”,我這麼一說,估計皖北、豫東、魯南、蘇北這一帶的人都有同稱。
因為我們皖北一帶的人平常說話都喜歡帶個“俺”字,比如說“俺媽”、“俺爸”等,同樣叫外婆的時侯也經常叫“俺姥”或“俺姥娘”。
不知道還有誰裡和曉讀這裡是一樣的叫法?
-
9 # 嶽陽樓記
魯西南鄄城,西鄰黃河,北有孫臏旅遊城,東有水滸好漢城,南有曹州牡丹園,對外婆的稱呼是:姥娘。如:母親的母親為姥娘,母親的伯母為大姥娘,或大姥娘,二姥娘,三姥娘等。對母親的姑母為姑姥娘,母親的姨母為姨姥娘。稱呼月亮為月姥娘。
-
10 # 惰性元素2019
陝西關中東府,說外奶外爺,或者叫婆。不過為了不那麼見外,會轉音讀wei,以示尊重和區別。去媽媽孃家,會說去外(wei)家。
南方好像直接就叫外,所以很多人說了普通話,覺得外不好聽,就直接喊奶奶爺爺吧。
還有款待客人,說待客,轉音讀待(tai)客,也是為了顯得重視專門轉音。
就像普通話你和您的區別。
回覆列表
四川巴中稱呼 外爺——外爺 外婆——外婆 後者“外”讀(衛) 爺爺——爺爺 奶奶——婆婆 爸爸——老漢兒 媽媽——媽,娘 → 統稱媽老漢兒 大姑——大大 小姑——么么 小叔——滿滿(一聲),么爹 阿姨——大嬸子,姨姨 乾爹、乾孃——寶爹、寶娘 祖父——祖爺 祖母——祖婆 →統稱祖祖 非親兄弟年長的大哥——哥老倌,哥子 小孩子——滋滋娃兒,咩娃兒 老婆——婆娘 老公——主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