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作為人的存在 存在的絕對性
無論是作為個體的人還是作為總體的人,存在具有絕對的價值,也是一切價值的基礎,存在先於生活,先於生活的意義.在這個意義上,任何人、任何理由都不能剝奪人存在的權利.正是由於這種存在的絕對性,所以每個人在正常的心態下,都有強烈地維護自己的存在或安全的動機或本能.這種自衛性的動機或本能也是人生最根本的動力之一.
存在的意向性
荀子云:“水火有氣而無生,草木有生而無知,禽獸有知而無義;人有氣、有生、有知亦且有義,故最為天下貴也.”意思是說,無機物(水火)是沒有生命的,發展到植物才有生命,但沒有心理;發展到動物才有心理,但沒有社會性的“義”;只有人具備氣、生、知、義,亦即形體、心理與社會性的統一.人作為人的存在,不同於植物、動物的存在.人的存在首先是作為一種“意向性的存在”,其存在的方式和意義是受意識指引的,而不是受感覺指引,人作為一種有意識的動物,使人的生命與動物的生命有了本質的區別.也正是由於人的意識,使他具有自由的潛能,於是人就改變了其他生物完全依賴於環境的狀況,不象其他生物那樣直接依賴環境、完全歸屬環境;人可以根據自己的要求改變環境,甚至用生命去支配環境.意向性的基礎是“意志自由”.只有意志自由的人才有真正的意向性,也才能成為一個真正意義上的人.
存在的文化性
古人曾慨然:“夫人爪牙之利,不及虎豹;臂力之強,不及黑熊;奔走之疾,不及麋鹿;飛揚之高,不及雁雀”可見動物體質的機能要比人類專門化或特定化的多,而人的器官並不指向某個特定的物件和活動,可以說是在生理上有些先天不足.但是這種先天不足構成了人富有強大生命力的發展前提,首先“沒有專長”迫使人類必須依靠群體的力量與其他種類鬥爭,正如荀子所言“力不若牛,走不若馬,而牛馬為用,何為,曰:人能群,彼不能群也.”在這一過程中,促使了語言的產生、工具的創造和文化的發展.如果不借助於文化的力量,作為一個自然物種,人類是不可能在自然競爭中生存下去的,也正是在這一意義上,格倫把人定義為文化動物,而卡西爾則稱人為能夠創造文化的“符號動物”.當人在作為純生物意義上的自然作品中加入了“文化”的“意義”和“符號”的“基因”之後,人就具有了一個真正的屬人世界.
存在的時間性
海德格爾將人稱為“此在”,也即具體地存在於世界之中.此在最重要的特徵是其存在的時間性.海德格爾受柏格森觀念的影響,認為原始的真正的時間是有限的,認為時間是無限的是科學給人的誤解或只是普通人心中的時間.時間性包括將在、曾在、現在,與柏格森、狄爾泰不同的是,他強調將在在三者中起著最重要的作用,人可以先行到將在.將在的盡頭是生命的終結,“按照海德格爾的說法,只有認識到自己的死,真正的存在才成為可能.”柏格森強調生命是一條奔流不息的意識之流,維持生命本質是一種綿延,其實就是時間“生命與其說是一種空間的存在,不如說是一種時間的存在,它不是位置,而是變化,它不是數量,而是質量.”
存在的語言性
現代語言大師薩丕爾認為,語言不只是思維的工具和外殼,語言就是思維模式,它強烈的決定著人們對周圍事物的認識.人對“真實世界”的認識是建立在人的語言習慣上的,不同的語言反映了人們不同的世界圖景.例如生活在海邊的民族的語言中“魚”的詞彙非常豐富,而生活在寒帶的人的語彙中則多的是對“雪”的描繪.人要認識世界、發展自身必須藉助於語言.卡西爾認為人的世界就是符號的世界、文化的世界.
人作為人的存在 存在的絕對性
無論是作為個體的人還是作為總體的人,存在具有絕對的價值,也是一切價值的基礎,存在先於生活,先於生活的意義.在這個意義上,任何人、任何理由都不能剝奪人存在的權利.正是由於這種存在的絕對性,所以每個人在正常的心態下,都有強烈地維護自己的存在或安全的動機或本能.這種自衛性的動機或本能也是人生最根本的動力之一.
存在的意向性
荀子云:“水火有氣而無生,草木有生而無知,禽獸有知而無義;人有氣、有生、有知亦且有義,故最為天下貴也.”意思是說,無機物(水火)是沒有生命的,發展到植物才有生命,但沒有心理;發展到動物才有心理,但沒有社會性的“義”;只有人具備氣、生、知、義,亦即形體、心理與社會性的統一.人作為人的存在,不同於植物、動物的存在.人的存在首先是作為一種“意向性的存在”,其存在的方式和意義是受意識指引的,而不是受感覺指引,人作為一種有意識的動物,使人的生命與動物的生命有了本質的區別.也正是由於人的意識,使他具有自由的潛能,於是人就改變了其他生物完全依賴於環境的狀況,不象其他生物那樣直接依賴環境、完全歸屬環境;人可以根據自己的要求改變環境,甚至用生命去支配環境.意向性的基礎是“意志自由”.只有意志自由的人才有真正的意向性,也才能成為一個真正意義上的人.
存在的文化性
古人曾慨然:“夫人爪牙之利,不及虎豹;臂力之強,不及黑熊;奔走之疾,不及麋鹿;飛揚之高,不及雁雀”可見動物體質的機能要比人類專門化或特定化的多,而人的器官並不指向某個特定的物件和活動,可以說是在生理上有些先天不足.但是這種先天不足構成了人富有強大生命力的發展前提,首先“沒有專長”迫使人類必須依靠群體的力量與其他種類鬥爭,正如荀子所言“力不若牛,走不若馬,而牛馬為用,何為,曰:人能群,彼不能群也.”在這一過程中,促使了語言的產生、工具的創造和文化的發展.如果不借助於文化的力量,作為一個自然物種,人類是不可能在自然競爭中生存下去的,也正是在這一意義上,格倫把人定義為文化動物,而卡西爾則稱人為能夠創造文化的“符號動物”.當人在作為純生物意義上的自然作品中加入了“文化”的“意義”和“符號”的“基因”之後,人就具有了一個真正的屬人世界.
存在的時間性
海德格爾將人稱為“此在”,也即具體地存在於世界之中.此在最重要的特徵是其存在的時間性.海德格爾受柏格森觀念的影響,認為原始的真正的時間是有限的,認為時間是無限的是科學給人的誤解或只是普通人心中的時間.時間性包括將在、曾在、現在,與柏格森、狄爾泰不同的是,他強調將在在三者中起著最重要的作用,人可以先行到將在.將在的盡頭是生命的終結,“按照海德格爾的說法,只有認識到自己的死,真正的存在才成為可能.”柏格森強調生命是一條奔流不息的意識之流,維持生命本質是一種綿延,其實就是時間“生命與其說是一種空間的存在,不如說是一種時間的存在,它不是位置,而是變化,它不是數量,而是質量.”
存在的語言性
現代語言大師薩丕爾認為,語言不只是思維的工具和外殼,語言就是思維模式,它強烈的決定著人們對周圍事物的認識.人對“真實世界”的認識是建立在人的語言習慣上的,不同的語言反映了人們不同的世界圖景.例如生活在海邊的民族的語言中“魚”的詞彙非常豐富,而生活在寒帶的人的語彙中則多的是對“雪”的描繪.人要認識世界、發展自身必須藉助於語言.卡西爾認為人的世界就是符號的世界、文化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