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燥制度的合理與否,直接關係到乾燥週期的長短及坯體乾燥後的質量。坯體中間出現的裂紋,若出現在乾燥段,那麼產生的原因有:乾燥時坯體水分排出,使坯體收縮,而乾燥過程中煙氣流速快,溫度低,煙氣溼度低,四邊乾燥比中間乾燥快,這樣四邊收縮大於中心收縮,由於收縮不均勻產生應力破壞,就會形成中間裂。 乾燥工序出現中心裂的解決方法如下: (1) 適當減少抽溼風機的總抽溼量,或適當把前段的抽溼支閘開度減少,使乾燥入口處於微正壓狀態,增加升速階段的煙氣溫度與溼度。 (2) 開大窯爐排煙風管上的冷風口,以增加送到乾燥段的煙氣溼度。 (3) 適當降低乾燥等速階段的溫度,並保持升速階段的溫度不變,在等速階段使坯體緩慢乾燥收縮。 (4) 開大窯爐第一排的排煙支閘,並相應關小緊靠燒成段最後一、二排的支閘,增加送到乾燥段的煙氣溼度且總量保持不變。 (5) 降低窯頭最前段1、2區噴槍的油壓或關槍,從而降低送到乾燥段的煙氣溫度,增加其溼度。 (6) 從入口2~20m左右的區域,適當提高幹燥器前段的溫度。在一般情況下,溫度控制在140~150℃左右,但在某些特殊的情況下,該區域的溫度有時要高達200℃左右。隨後平穩升溫,各點溫度相差不要過大。在這一區域正壓稍大,溫差較高,溼度亦較高。這樣坯體容易均勻受熱且升溫較快,但排溼乾燥並不急促,坯體強度增加較快,這樣中心裂問題就容易解決。 (7) 清除殘留在乾燥窯內的所有爛磚坯、粉塵、碎石棉等雜物,保證窯內氣流通暢,防止區域性儲熱太多或溫度低,特別是乾燥供熱支閘被雜物擋住入風口後更易形成中間裂紋。 (8) 為避免磚坯行走時區域性受力不均而出現中間裂紋,須將乾燥前段的鐵輥棒逐一拉出窯外,全部沖水清洗、打磨、校直。確保鐵輥棒上無焊渣、硬膠、粉塵等雜物及無變形彎棒現象,因為乾燥窯的鐵輥棒變形在運動中會產生顫動,易產生坯體中心裂紋。 (9) 乾燥中心裂一般出現在乾燥窯前段,即從入口開始計算20m左右。多數情況下,由於溫度低,排溼太快所致,但也有坯料效能特殊的時候。如前段溫度越高、溼度越大,反而中間裂紋現象更加嚴重。正因為這樣,我們可採取相反的方法解決,如加大前段的排溼量,降低升速階段的溫度,溫度控制在100℃左右為宜,之後平緩升溫,中後部的溫度要較高些,180℃左右或更高。 1.5 燒成的控制 為判斷是乾燥窯內中間裂,還是窯頭二次乾燥中心裂,可在乾燥窯乾燥時,把磚底朝上,入窯時則反過來,使磚面朝上,若出窯時磚底中心裂,則為乾燥窯內中間裂;若出窯時磚面中心裂,則為窯頭二次乾燥中間裂。 在燒成過程中產生中心裂,主要是乾燥後坯體水分偏高,坯體入窯時水分大,而窯頭溫度過高、升溫速度過快會引起磚坯四邊形成硬骨架,產生熱應力收縮從而造成拉裂。 解決方法:控制乾燥後的坯體水分在0.4~0.8%的範圍內,窯頭溫度適當降低,升溫應平緩,縮小窯內的左右、上下溫差,減少前後溫度梯度。保證磚坯同步乾燥,使得各件磚坯溫度均勻。 1.6 輸送線的控制 輸送線的輥棒彎曲,升降位存在水平差、皮帶接駁位不平、皮帶輪有異物而出現跳動情況,或釉線皮帶輪交接位存在水平差、託槽鐵耳過高而磨擦磚坯等機械性破壞都會導致中心裂。 解決方法:勤巡查機械裝置,發現機械裝置問題及時彙報處理。 2.中心裂與面裂的主要區別: 我們通常所說的中心裂包括底部中心的裂紋和麵部中心的裂紋,因此中心裂的涵蓋範圍較面裂寬廣,但實際生產控制中,生產人員為了以最快的速度找出裂紋產生的原因,一般情況下將底裂統一以中心裂的方式彙報工作,而無論任何形式的面部裂紋均稱面裂。
乾燥制度的合理與否,直接關係到乾燥週期的長短及坯體乾燥後的質量。坯體中間出現的裂紋,若出現在乾燥段,那麼產生的原因有:乾燥時坯體水分排出,使坯體收縮,而乾燥過程中煙氣流速快,溫度低,煙氣溼度低,四邊乾燥比中間乾燥快,這樣四邊收縮大於中心收縮,由於收縮不均勻產生應力破壞,就會形成中間裂。 乾燥工序出現中心裂的解決方法如下: (1) 適當減少抽溼風機的總抽溼量,或適當把前段的抽溼支閘開度減少,使乾燥入口處於微正壓狀態,增加升速階段的煙氣溫度與溼度。 (2) 開大窯爐排煙風管上的冷風口,以增加送到乾燥段的煙氣溼度。 (3) 適當降低乾燥等速階段的溫度,並保持升速階段的溫度不變,在等速階段使坯體緩慢乾燥收縮。 (4) 開大窯爐第一排的排煙支閘,並相應關小緊靠燒成段最後一、二排的支閘,增加送到乾燥段的煙氣溼度且總量保持不變。 (5) 降低窯頭最前段1、2區噴槍的油壓或關槍,從而降低送到乾燥段的煙氣溫度,增加其溼度。 (6) 從入口2~20m左右的區域,適當提高幹燥器前段的溫度。在一般情況下,溫度控制在140~150℃左右,但在某些特殊的情況下,該區域的溫度有時要高達200℃左右。隨後平穩升溫,各點溫度相差不要過大。在這一區域正壓稍大,溫差較高,溼度亦較高。這樣坯體容易均勻受熱且升溫較快,但排溼乾燥並不急促,坯體強度增加較快,這樣中心裂問題就容易解決。 (7) 清除殘留在乾燥窯內的所有爛磚坯、粉塵、碎石棉等雜物,保證窯內氣流通暢,防止區域性儲熱太多或溫度低,特別是乾燥供熱支閘被雜物擋住入風口後更易形成中間裂紋。 (8) 為避免磚坯行走時區域性受力不均而出現中間裂紋,須將乾燥前段的鐵輥棒逐一拉出窯外,全部沖水清洗、打磨、校直。確保鐵輥棒上無焊渣、硬膠、粉塵等雜物及無變形彎棒現象,因為乾燥窯的鐵輥棒變形在運動中會產生顫動,易產生坯體中心裂紋。 (9) 乾燥中心裂一般出現在乾燥窯前段,即從入口開始計算20m左右。多數情況下,由於溫度低,排溼太快所致,但也有坯料效能特殊的時候。如前段溫度越高、溼度越大,反而中間裂紋現象更加嚴重。正因為這樣,我們可採取相反的方法解決,如加大前段的排溼量,降低升速階段的溫度,溫度控制在100℃左右為宜,之後平緩升溫,中後部的溫度要較高些,180℃左右或更高。 1.5 燒成的控制 為判斷是乾燥窯內中間裂,還是窯頭二次乾燥中心裂,可在乾燥窯乾燥時,把磚底朝上,入窯時則反過來,使磚面朝上,若出窯時磚底中心裂,則為乾燥窯內中間裂;若出窯時磚面中心裂,則為窯頭二次乾燥中間裂。 在燒成過程中產生中心裂,主要是乾燥後坯體水分偏高,坯體入窯時水分大,而窯頭溫度過高、升溫速度過快會引起磚坯四邊形成硬骨架,產生熱應力收縮從而造成拉裂。 解決方法:控制乾燥後的坯體水分在0.4~0.8%的範圍內,窯頭溫度適當降低,升溫應平緩,縮小窯內的左右、上下溫差,減少前後溫度梯度。保證磚坯同步乾燥,使得各件磚坯溫度均勻。 1.6 輸送線的控制 輸送線的輥棒彎曲,升降位存在水平差、皮帶接駁位不平、皮帶輪有異物而出現跳動情況,或釉線皮帶輪交接位存在水平差、託槽鐵耳過高而磨擦磚坯等機械性破壞都會導致中心裂。 解決方法:勤巡查機械裝置,發現機械裝置問題及時彙報處理。 2.中心裂與面裂的主要區別: 我們通常所說的中心裂包括底部中心的裂紋和麵部中心的裂紋,因此中心裂的涵蓋範圍較面裂寬廣,但實際生產控制中,生產人員為了以最快的速度找出裂紋產生的原因,一般情況下將底裂統一以中心裂的方式彙報工作,而無論任何形式的面部裂紋均稱面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