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弩馬揚鞭
-
2 # 惠子愛奇石
在農村,常聽老人們說的這句俗語:夏不坐木,冬不坐石。其實這句俗話還是很有文化積澱的,這也是多少人歷代積累下來的一個經驗之談。
-
3 # 一夏ss
樹木,有溼,夏季本來就是溼熱的氣候,樹木裡的溼被熱蒸騰進入身體,會加重身體排溼熱的負擔;同理,坐冬天裡的石頭,寒涼入體,會加重邪對身體的傷害。
中醫的養生,除了食飲有節,起居有常和七情調和等,也講究“虛邪賊風,避之有時”。所以,在長期的生活經驗裡,總會有這樣的俗語,教我們注重生活的細節,規避不必要的傷害。這可都是古老智慧最樸實的關懷啊!
-
4 # 陳道農
“夏不坐木,冬不坐石”是養生保健的一句老話。夏日多雨,木材吸收雨水而潮溼,坐木會溼氣入體,寒冬天冷,石頭跟著冰冷刺骨,坐上去會寒氣入體。風、寒、暑、溼、燥、熱在中醫都是邪氣,邪氣入體導致生病。固然中醫強調升陽扶正邪不可乾等主動強健自身,但也講究辟邪驅瘟等積極防禦。夏不坐木,冬不坐石就是其中積極預防的辦法,所謂君子不立危牆,道理是相通的。
-
5 # 上弦月A
夏不坐木,冬不坐石。涉及養生思想的老話。鄉下和城裡,社群和街道,都常見供人們小歇的各種石凳、木凳。
坐木或坐石,現在告訴你。
夏天溫度高,只要不下雨,路邊木登木椅都乾燥清爽。但是坐久了,會發現褲子潮潮的。木頭表面看起來是乾的,其實裡面有潮氣。
夏季多雨水,尤其南方三天五天來點小雨,大量水份被木頭吸附。木纖維具有很強吸附性,太陽一出,表面乾的快,裡面卻留存了很多水份。人坐上去,溫度變化,潮氣上升。
夏不坐木,是講溼氣會進入身體,引發風溼和溼疹等面板問題,還有痔瘡喲。比如坐久了潮潮的,臀部癢。另外,潮木也容易生蟲。
冬不坐石丨
這個好理解,石頭涼性,即便十月小陽春,石頭表面摸起來溫溫的,但坐上去是冷的。容易導致寒氣侵襲身,引起身體不適。
寒屬陰邪,易傷及腎臟,尤其老人當注意。
建議常溜達的老人隨身帶個防護坐墊。醫學和健康學上也不提倡久坐,戶外更應注意。
祝福大家身體健康。
-
6 # 李洞玄
這句話其實屬於中醫的範疇
夏不坐木 是因為夏季樹木被雨淋過水後 即便經過太陽照射 內裡還是潮溼的
如果久坐木頭上 就容易溼氣入體
冬不坐石是因為冬天寒氣重
久坐石頭就容易寒邪入體 容易引起感冒 風寒
-
7 # 手機使用者張建漢
“夏不坐木,冬不坐石"這句話的意思就是,夏天不要坐在室外的木頭上,冬天也不要坐在室外的石頭上。為什麼呢?道理很簡單,夏天天氣熱,室外的木頭看似乾燥,實則木頭內是溼的,人坐上去,木頭內的水份就容易侵蝕在人體內,身體差的,上了年紀的就容易生病和出現其他症狀,比如溼疹,溼氣等等病症,同理,冬天坐在室外的石頭上,本來冬天就冷,室外的石頭更冷,人一旦坐上去,寒氣容易上身,體質差的,很容易生病,造成不必要的事情來。
總之一句話,身體是自己的,保重身體最重要!
-
8 # 黑虎97
夏不坐木,冬不坐石。
這是古代養身的經驗之談。
木頭易吸水,夏天坐在木頭做的凳子上會沾溼氣,容易得風溼病,也容易感冒;冬不坐石,石頭性涼,坐久了涼氣入肺入腎入人的內臟,極易得病。如果是老弱病殘,無論炎熱的夏天還是白雪飄飄的零下氣溫,都不建議坐那大庭廣眾之下用木製的凳子或石頭做的凳子(家裡的除外)。除了容易作涼加重病情,還有一個重要原因:是傳染病和面板病感染的重要場所,應該少坐或不坐,不可不慎!
當然,世上沒有絕對的事,古代與現代不同;南方與北方氣候千差萬別。我們雲南四季鮮花開不敗,十里不同天,既有白雪皚皚的太子雪山等寒冷之地,古代常年火坑裡不息火,用野獸皮做墊子或用山草稻草做成墩子,冬暖夏涼,防病效果很好。也有熱帶如西雙版納等常年不下雪,不結冰,石凳木凳隨便坐不會有什麼不適。
當今公園或小區停靠站之類的凳子大都是混泥土澆成的,有些椅子則是用不鏽鋼和塑料打造而成,保健防病效果自然說不上,今後會加以改進也末可知。
敬畏自然,利用好自然,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古人的養生理念是值得現代人好好學學的。
回覆列表
夏不坐木,冬不坐石,是文化也是常識。對成年人講有養生的道理,比如溼氣,中中國人特別怕溼氣,因為浸入身體會得風溼病,坐骨神經,而且溼氣會浸入身體每一部分,年輕時不注意,老了就會這裡痛那裡痛,這是老人諄諄教誨的道理。
春夏之際雨水頻多,旡論幹木溼木,內部都汲收了大量水分,切切不可久坐。石頭是涼的,這又是人們尤其上了年紀的最怕,他們深受涼害,你看三伏炎天都苦口婆心叫不能吃涼的。
從養生角度講,溼能致病,涼亦有加。大熱天醫學論不能亂吃生冷,人的胃尤其怕涼,腳板也怕涼,後生家哪顧得許多,禁忌許多,冰水凍啤咕嚕咕嚕一瓶下去,何等過癮何等涼快清爽?這恰恰養生大忌,醫學大忌。
我們這裡老人口頭憚:年青時人找病,老了時病找人!這都是經驗之談,苦痛教訓!夏不坐木,冬不坐石亦是刻骨銘心的教訓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