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y墨香y

    歷史告訴我們,在政治鬥爭中,實力只是一部分,別忘了,戰爭只是政治的延續而不是全部。領袖要具有一定的政治智慧和人格魅力,特別是當政治對手和你在伯仲間,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才能最終獲勝!

  • 2 # 人民正能量

    人這一生不容易,有太多的無奈。同樣豪格就是這樣,作為皇太極的長子,也是這樣,因為他也是普普通通的人。

    在1644年這個關鍵性的時刻,皇太極暴斃,這樣就面臨一個權力真空的問題,這時候必須要有人填補上這個真空,此時由兩個人最有希望,一個是豪格,另一個就是多爾袞。兩個都是相當有實力,有能力,而且戰績突出,可謂是不分伯仲。但是相對來說,豪格的在支援勢力方面還是強一些,但是還是沒有奪得地位,這正是因為他遇到了一個強勁的對手多爾袞。

    多爾袞在戰績方面是要強於豪格的,這是不可否認的。同時也是一個很有謀慮的人,這從後期就可以看出來,特別是順治皇帝即位後,多爾袞成為攝政王,而沒有豪格的份,況且最後豪格也是在後期死於和多爾袞的政治鬥爭。

    我想這個優勢在當時還不是太明顯,也顯現不出來。最主要的原因還是當時的天下大勢,當時社會正處於一個微妙的時刻,在對明朝戰爭中,清軍節節勝利。況且關外還有李自成領導的農民軍,這三股勢力交織在一起,是十分危險和微妙的。結果是必有一方勝,另兩方必死。所以為了大局考慮。福臨勝出,豪格和多爾袞都做了妥協。

  • 3 # 暖風不及你情深i

    鐵帽子王,清朝世襲罔替的王爵,它比一般親王享有更優厚的待遇和特權。清朝共有12位鐵帽子王,其中八位在開國之初冊封,分別是:禮親王代善、睿親王多爾袞、豫郡王多鐸、肅親王豪格、承澤親王碩塞、鄭親王濟爾哈朗、克勤郡王嶽託、順承郡王勒克德渾。

    八位鐵帽子王是皇太極得以統治大清的基礎,他們個個位高權重。皇太極在世時,八位鐵帽子王還能團結一致,這種局面在皇太極猝死時出現了根本性改變。

    1643年9月21日,皇太極猝死,終年52歲。皇太極死得很突然,“儲嗣未定”是一個棘手問題。理論上來說八位鐵帽子王都有資格即位皇位,最終主角集中在皇太極弟弟睿親王多爾袞和皇太極長子肅親王豪格兩人身上。

    古代皇位繼承原則,“父死子繼有嫡立嫡,無嫡立長帝無子嗣,兄終弟及。”按照這樣的規定,豪格即位皇位合情合理。但是,剛剛崛起的清朝沒有“父死子繼,立嫡立長”的傳統。

    豪格本人也英勇非凡,戰功赫赫。皇太極死後,原先由皇太極直接統領的兩黃旗擁立豪格。支援的大臣有圖爾格、索尼、圖賴、錫翰、鞏阿岱、鰲拜等;鄭親王濟爾哈朗掌控的鑲藍旗,也傾向擁立豪格。

    這樣一看,支援豪格的有正黃、鑲黃、鑲藍和一幫重臣,以及豪格自己率領的親兵。當時最有威望的親王是禮親王代善,他也認為長子繼承實屬名歸。最終結果大家都知道,6歲福臨成為最大的贏家,多爾袞成為了攝政王。

    擁有絕對實力的豪格,怎麼就失敗了呢?豪格最強勁的對手是多爾袞,他比豪格小三歲,16歲就跟隨皇太極南征北戰,幾乎參加了決定滿清國運的重大戰役,軍功顯赫輝煌,乾隆盛讚:“成一統之大業,厥功最著。”

    多爾袞一方有兩白旗的支援,他們堅決反對豪格繼承。皇位爭奪的大戲從1643年9月21日開始,直到10月8日才最終決定讓福臨登基。關於在這17個日日夜夜的爾虞我詐、劍拔弩張的局面,史書中的記載寥寥無幾,但可以想象一定是生死一瞬間。

    表面上來看,多爾袞再一次與皇位擦肩而過,可他是攝政王掌握實權,算時勝利者一方。反觀勝算最大的豪格,一敗塗地。仔細分析豪格在奪位期間的一舉一動,優柔寡斷害苦了豪格,或者說當接近皇位那一刻時,他根本沒有做好君臨天下的準備。

    機會總在一瞬之間,豪格未能抓住,多爾袞也未能抓住。多年之後,“開國諸王戰功之最”的豫親王多鐸為豪格大感惋惜,“初議立爾為君,因王性柔,力不勝眾,議遂寢。”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何才能快速從學生轉變成職場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