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新年倒計時、過年的裝飾流程等等,這些儀式感的存在對我們的生活帶來怎樣的影響?會讓我們的生活變得更加有意義嗎?

109
回覆列表
  • 1 # 趙胖說職場

    與其強調我們為什麼需要儀式感?倒不如說儀式感能為我們帶來什麼?《小王子》裡說:儀式感就是使某一天與其他日子不同,使某一個時刻與其他時刻不同。

    其實人類自古注重儀式感,從祭祀、葬禮、婚禮到慶祝節日、生辰……通過繁雜精細的形式,來體現對事物的重視感,比如祭天,群體約定俗成一種儀式,通過磕頭、上禮、上香等莊重的形式來滿足內心的期待。儀式感賦予平凡以意義,是構建類精神家園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儀式重複某些特定行為或者過程得以實現

    村上春樹每天早上起來寫4000字不再多寫,然後慢跑10公里,也是風雨無阻。

    叔本華每天遛狗路過拐角處的一家商店時,正好時間是4點鐘,風雨無阻,這是屬於他的儀式感。

    你在早上起來吃一個三明治平平無奇,但是你每天都會7點鐘起床,並且在7點30分這個固定時間吃固定品牌的三明治就顯得格外具有儀式感。

    年輕人帶著MacBook去星巴克點杯咖啡一座就是一天,不帶MacBook或者不是在星巴克就感覺缺點啥,這也是某種意義上的儀式感。

    儀式感就是花心思將平淡日常變得莊重有趣的過程。儀式感滿足的是我們的精神需要,給疲憊生活帶來了一絲愜意,它的魅力不在於物質層面做加法,在於重複和堅持,讓生活因為儀式變得莊重。

    儀式感可以滲入生活的點滴

    享受生活應該是從找尋儀式感開始的,當你要是一個機車愛好者時,準備一個好的頭盔、手套、護具、甚至自己親自動手洗車等……這個過程你就能享受到儀式感帶來的滿足。

    當你想要學習,將書桌整理乾淨,泡上一杯咖啡,放一點輕音樂,削好一盤果盤放在桌子上,在空調的微風下,在舒適的椅子後背包裹你的背頸部時,你的學習也會變得高效。

    當你要出門約會,將一堆護膚品均勻地塗抹在臉上,化上精美的淡妝,換上一身得體的衣服,噴上你最近喜歡的香水,一番精緻的背後換來了自信Sunny的內心和一場絕佳的約會體驗。

    儀式感是一種生活態度,讓我們無趣的生活變得不再枯燥。

    生活需要儀式感,快節奏的生活讓人內心更加空虛,消費主義試圖用買買買填滿空洞的生活,可物質滿足不了精神的缺失,而真正想讓生活變得充實少不了儀式感,就如王小波所說:“一個人只用於此生此世是不夠的,他還應該擁有詩意的世界。”花一些時間,實現一項浪漫的夢想,做出一些大膽的決定,每一天都要用心好好去生活,用儀式感拯救生活中的無趣和空虛。

  • 2 # 莫莫的Vlog

    首先非常感謝在這裡能為你解答這個問題,讓我帶領你們一起走進這個問題,現在讓我們一起探討一下。

    生活需要很多高低起伏。令人悲傷、難過、失望等等的不良情緒很多,這是避免不了的。每次的難過都會讓人印象深刻難以忘懷...

    而反觀開心的事情、幸福的事情呢?好多人說平平淡淡才是真,我不完全同意。越是幸福時刻,才應該想辦法去創造,越應該被記住,讓它超過難過的重要性!

    所以我認為,儀式感是給人的感情濃度、我們之間的感情基礎去增值的。每當想起一個人,想到的永遠都是最令人印象深刻的那個瞬間。而這個瞬間是好是壞?是難過是幸福?都是取決於有沒有這個所謂的儀式感去給我們的幸福時刻增光添彩了。

    沒有那麼多自然而然,什麼都不做他就發生的儀式感。感情也是要付出努力去經營的。

    和男朋友在一起兩年半,每當我想和他鬥爭、吵架的時候,總會想到我們之間那些幸福浪漫的時刻:過生日買了我心儀好久的那件禮物;把我最愛的歌唱給我聽;頭痛的時候幫我按摩;風大的時候把我擋在身後......愛永遠會戰勝憤怒、悲傷。正是因為這些小小的儀式感,讓我總能很容易的想到愛。

    在這個人人都充滿著壓力、忙碌的時代,很多時候細心的創造一些儀式感被慢慢忽略。負面情緒佔據主導,愛被壓在最深處。而如何能讓這個局面改善?我相信永遠都是發自內心的愛,配合每個人的努力,更多的創造出讓我們可以記住的時刻。

    帶父母看一場電影,做一桌飯菜;為另一半精心準備一份禮物,製造個小驚喜......讓感情升溫,愛永遠成為我們之間的代名詞。

    儀式感,一定是必不可少的。

    在以上的分享關於這個問題的解答都是個人的意見與建議,我希望我分享的這個問題的解答能夠幫助到大家。

  • 3 # 原子不加蛋

    法國童話《小王子》裡說,儀式感就是使某一天與其他日子不同,使某一時刻與其他時刻不同。中中國人向來是注重"儀式感"的。我們說的儀式感就是讓看似無聊單調的事情變得跟以前不一樣。那為什麼我們的生活需要儀式感呢?

    一、人生不只眼前的苟且,還有詩和遠方

    有些人對於吃飯很隨意,忙的時候點個外賣隨便應付就過去了。但有些人會很買上自己喜歡的盤子與配套的餐具,桌上在放上自己喜歡的鮮花,在這樣的氛圍裡面用餐,這就是一種儀式感,是自己對於生活的美好品質的追求。

    有人覺得這種方式不是妥妥的裝逼嗎?吃飯還搞得那麼花裡胡哨,但人生有時是需要這樣的精緻的體驗的,這並不是裝逼行為,而是取悅自己的同時通過這種方式來豐富自己的生活,也就是我們嚮往的詩和遠方。

    我們熟知的有儀式感的東西,如結婚、過年、生日等,這些形式增添了我們人生美好回憶,同時讓我們能夠享受生活除了打拼,還應該有這些儀式感而帶給我的快樂,讓我感受或者說享受這份應有的幸福時刻。

    生活中的儀式感還會成為你進入某個狀態的觸發按鈕。如上班穿上工作服、戴上工作牌這個動作,大腦就會自動感知到你將進入工作狀態。比如下午兩點你會習慣去喝杯咖啡,讓大腦知道你現在要用一杯咖啡的時間休息一會兒,切斷工作的狀態進入休息的狀態。此外,還有很多儀式感的東西,但每個人的儀式感開發不同,你需要認真去發現。同時這種儀式感據說是延緩拖延症的好方法之一,因為只要建立屬於自己的儀式感按鈕,你會潛意識的扮演那個角色或者進入某種狀態,也就讓你不再拖延,提高工作效率。

    總結來說,儀式感的加成是然我們相信生活還要詩和遠方,普通的時刻也能成為自己難以忘記的美好記憶,同時儀式感讓我們更加有效率的進入某種狀態,提高人生品質,增加人生厚度。

    生活需要儀式感,每天一回答,我們明天見~筆芯~

  • 4 # 於壹蔚藍

    生活需要很多高低起伏。令人悲傷、難過、失望等等的不良情緒很多,這是避免不了的。每次的難過都會讓人印象深刻難以忘懷...

    而反觀開心的事情、幸福的事情呢?好多人說平平淡淡才是真,我不完全同意。越是幸福時刻,才應該想辦法去創造,越應該被記住,讓它超過難過的重要性!

    所以我認為,儀式感是給人的感情濃度、我們之間的感情基礎去增值的。每當想起一個人,想到的永遠都是最令人印象深刻的那個瞬間。而這個瞬間是好是壞?是難過是幸福?都是取決於有沒有這個所謂的儀式感去給我們的幸福時刻增光添彩了。

    沒有那麼多自然而然,什麼都不做他就發生的儀式感。感情也是要付出努力去經營的。

    和男朋友在一起兩年半,每當我想和他鬥爭、吵架的時候,總會想到我們之間那些幸福浪漫的時刻:過生日買了我心儀好久的那件禮物;把我最愛的歌唱給我聽;頭痛的時候幫我按摩;風大的時候把我擋在身後......愛永遠會戰勝憤怒、悲傷。正是因為這些小小的儀式感,讓我總能很容易的想到愛。

    在這個人人都充滿著壓力、忙碌的時代,很多時候細心的創造一些儀式感被慢慢忽略。負面情緒佔據主導,愛被壓在最深處。而如何能讓這個局面改善?我相信永遠都是發自內心的愛,配合每個人的努力,更多的創造出讓我們可以記住的時刻。

    帶父母看一場電影,做一桌飯菜;為另一半精心準備一份禮物,製造個小驚喜......讓感情升溫,愛永遠成為我們之間的代名詞。

    儀式感,一定是必不可少的。

  • 5 # 南園海棠

    通過儀式感讓我們活得更有意義!

    一個觀察

    最近參加了一個同事的婚禮,在結婚儀式上當證婚人宣讀結婚結婚證,宣佈二人為合法夫妻的時候,我的同事,就是那個小夥子哭的和一個孩子式的。這是我參加婚禮第二次看見男方在哭。

    這時我邊上的一個人用很奇怪的語氣說“怎麼哭的這麼厲害!”

    我想說的是,在這個婚禮現場,我們和新婚夫婦處在不同的處境。我們作為朋友、同事來參加他們的婚禮,盡我們的能力來捧個人場,對我們來說這是一種“形式”。

    而對於二位新人,今天是他們的結婚慶典,是他們向朋友宣佈結婚喜訊,讓大家共同見證幸福的時刻。我覺得對雙方來說責任是今天的主題,今天過後,作為丈夫、作為妻子要在生活中盡到自己的職責,共同維繫和打造幸福的家。對他們來說這是一種“儀式”。

    這“形式”和“儀式”裡面的區別我覺得就是“意義”

    一個觀念

    有意義的形式對我們就是一種“儀式”。

    我們通過儀式來改變我們的認知,進而折射到外界形成某種獎勵,鼓勵我們繼續通過“儀式”改變認知,使認知升級迭代。

    我相信大家應該都看過這段話:

    今後我們的隊伍裡,不管死了誰,不管是炊事員,是戰士,只要他是做過一些有益的工作的,我們都要給他送葬,開追悼會。這要成為一個制度。這個方法也要介紹到老百姓那裡去。村上的人死了,開個追悼會。用這樣的方法,寄託我們的哀思,使整個人民團結起來。

    這是毛主席非常有名的《為人民服務》文章裡的一段,他要求今後要把開追悼會這種“儀式”,固定下來。注意這不是形式。首先,大家要一起參加,其次要在追悼會上宣讀他的事蹟。

    毛主席最後說:“用這樣的方法,寄託我們的哀思,使整個人民團結起來。”

    這就是意義,這就是有意義的形式,這就是儀式感。

    一個方法

    對於我們自身來說,我們如何通過儀式感來快速提升我們的認知,改變自己?

    在這個高速發展的年代,我們不能說用單靠每年的重大的一個節日等儀式,來提升自己,時間間隔太長,效果不明顯,沒法達到快速提升的目的。

    《習慣說》 劉蓉(清) 有一句話:一室之不治,何以天下家國為

    讓我們先從我們的辦公室開始“治”。

    首先,每天我們要打掃衛生,你會說這不是廢話嗎,不是,我原先就不經常打掃,桌子上堆滿了檔案,茶几上一層細土。那段時間我經常性的發現有些工作接了之後,放到檔案堆裡,我忘了。整天的渾渾噩噩,精神狀態也不好。從我開始有規律的打掃開始,每天完事,進入工作的狀態更快了,更輕鬆了。這樣通過這個細小的儀式,我改變了我的環境,進入狀態快就是這種小儀式對我的獎勵,激勵我繼續堅持。堅持一段時間後,我的工作更有條例了,有更多的時間反思了。

    其次,每天結束做好當天的工作記錄。不光要求是簡單的流水賬,而是要求對今天重要的事情進行反思和總結:結果怎麼樣,前期的假設合理嗎,有什麼遺漏的地方,下一步的思路和方法是什麼。我現在工作有了很大的提高,收到了大家的好評,與“反思和總結”儀式離不開。

    “清掃整理”儀式對我的意義是讓我正式的進入工作狀態。

    “反思和總結”儀式對我的意義是讓我做個全身CT堅持,保持健康。

    儀式——改變認知——投射外界——形成獎勵——改變重複——認知升級迭代

    通過儀式感讓我們活得更有意義!

  • 6 # 心夥伴

    儀式感廣泛存在於生活當中,每一個國家都存在它,在中國過春節、中秋的時候,也存在一定的儀式感,儀式感代表著這一日將會與其他的日子不同,又或者說,儀式感代表著某一個時刻與其他時刻不同。

    每一個國家都存在著大量的節日,而這些節日都伴隨著儀式感,之所以需要儀式感,是因為我們的祖先發現,自己不能將每一天都過得千篇一律,如果每一天都是一樣的,那麼一年就沒有了什麼盼頭,生命的意義會失去很多,如果每一天都在期盼著某個時候的到來,那麼這一年在期盼太久的過程當中,自然又被你賦予了更深的意義。

    如今的社會越來越不存在儀式感,儀式感的缺失,也使得越來越多的人也對生活失去了希望,對普通人來說,一生中大部分的日子都是在遺憾中度過的,而且原因是人的慾望是永無止境的,他們永遠想得到更多,所以才會擁有太多的遺憾,如果沒有一個富含儀式感的日子來支撐的話,人們在無聊的時候,他們就會胡思亂想,從而感受到更多的遺憾,不過當你一直在期盼著某一天到來的話,那麼你就會認為,所有的不快樂都會在那一天過去的。

    在歐洲的話,每逢節日,他們都會選擇用交際舞來慶祝,在翩翩起舞中,彷彿能把一切的煩心事都拋諸腦後,然後專心享受眼前的節日,而這項歐洲的傳統,在中國如今也有普及。

  • 7 # 全球知名鞋販子

    儀式感是什麼?儀式感是經常被遺忘的事情,是人們表達內心情感最直接的方式 ,儀式感不是什麼虎頭巴腦,而是在忙碌的日子裡,也可以在特別的一天對特別的人,用心表達感情,讓對方感受到愛與溫暖,在平凡的生活中找到一種久違的歸屬感。

    儀式,我想已經是很多人摒棄的事情,很多人覺得生活已經很累了,幹嘛還要費盡心思去搞一些虎頭巴腦的“儀式感”,大費周章的一點意義都沒有,還不如把錢花在一些務實的地方!但是,你是否想過人類是一個情感動物,在這個人心浮躁的社會中,你會常常因為賴床,早餐不吃或隨便買個小麵包應付一下;你會下班回家後,與伴侶相對無言,各自拿著手機點開遊戲,他可能在不亦樂乎地吃雞,而你卻在為白起小哥哥點贊;你會週末在家睡一天,開啟美團點一份外賣,或者用一包泡麵草草解決。時常感嘆時間過得飛快而你卻又覺得什麼都沒做,有時候,不是我們過得太粗糙了而是沒有想辦法讓生活變得精緻。

    而有一部分人是相當重視儀式感,都喜歡各種熱鬧的節日。剛剛過去不久的五月二十號也就是520(我愛你),這本應就是一個普通的週日,正是因為儀式感這樣的存在而存在了。我想你們跟我一樣當天凌晨開始朋友圈一直在接收紅色炸彈,晒著520、1314、5200元的轉賬記錄、晒各種甜言蜜語。甚至還看到沒有伴侶的朋友自己小號給自己大號轉賬慶祝這個520節日。這樣的節日,它的深層次意義並不在於為了晒禮物和紅包而炫耀,而是在於提醒大家不要忘記愛與被愛。在我看來生活要有儀式感,才會有幸福感。這種幸福感一般都存在我們的生活當中,我們遇見喜歡的人要告白確定關係,見面前都要精心準備一番,要告訴朋友圈自己戀愛了,戴眼鏡的人接吻前會把眼睛摘下來收好。不管生活平時有多平淡,在一起時的週年、七夕、領證、懷孕這些只屬於兩個人的特殊日子要有所不同。分手也需要儀式感,不要拖拉,也不要冷暴力。沒有一段愛情最終不趨於平淡,當對方向你抱怨你不浪漫時,其實就是你執行儀式感的時候了。

    儀式感並不是要花多少錢,玩多大的花樣,它體現的是我們對生活的尊重和熱愛。換個角度看生活,其實生活都是儀式感。儀式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卻也可以生活中那些並不會注意到的小事,小小的儀式,可以是往冰箱上貼照片,可以使約定每天早上不管多忙都要一起吃早餐,又或者是睡前雷打不動的晚安吻......

    文藝暖男高瑞灃作品《儀式感》中提到把將就的日子過成講究的日子。將就的是日子,講究的才是生活!生命很好,不要得過且過,不要讓生活僅僅只是生存。生活需要儀式感來提醒我們,除了眼前的苟且還有詩和遠方,而我們都需要儀式感,來喚醒我們內心有趣的靈魂和熱忱。

    用認真有趣的態度去對待生活,去善待生活中的每一件小事,那生活也會回報你,因此儀式感也將會是你生活中最好的興奮劑和調和劑。

  • 8 # 未央宮主

    女兒打來電話,說昨天照了畢業照片。大學四年,臨近畢業,大家聚在一起合影留念也是人之常情。“可是媽媽,只是照了個畢業照而已,怎麼會讓我如此傷感?”女兒的話語裡滿滿的溼潤,心緒低落。她說,以前從來沒有注意到,儀式感會產生這麼大的作用,讓平時寡淡的同學關係變得溫情脈脈,讓本來平靜如水的心境變得澎湃起伏,讓早就在意料之中的分別變得情意綿長。

    我們的生活中存在著很多儀式,比如各種的節日,愛人之間,親人之間互贈禮物,不過就是想告訴對方,你在我心中的位置不同於其他人;

    比如我們小時候加入的少先隊需要舉行入隊儀式,高唱少先隊隊歌,佩戴紅領巾,那種莊嚴的感覺立馬就出來了;

    還有我們結婚都要舉行盛大的結婚儀式,新人們當中說出愛的誓言,當眾感謝雙方父母的養育之恩,這種儀式經常讓人莫名的淚流滿面;

    還有我們中中國人最講究的春節,不管你是貧窮也好,富貴也罷,不管你是功成名就還是頹廢潦倒,大年三十都要趕回家陪著父母,一家人圍坐在一起,共吃年夜飯,這是一種古老的傳統儀式,更是一種親人間感情的真摯表達。

    儀式感能夠提醒我們,生活中除了苟且,還有愛。

    我們現在的生活中,人們往往更追求簡單快捷,什麼都能速成,入學的儀式沒有了,我們已經拿到了某某學校的畢業證書,剛認識沒幾天已經領取了結婚證,閃戀閃婚幾乎閃瞎了我們一輩人的眼,大腦完全跟不上了潮流。很多的工作可以不用去辦公室,宅在家裡就可以完成,這是科技的進步也是人情的缺失。

    形式有時候確實比較繁瑣,沒有什麼意義,可是有些過場是一定要走的,你能確定不走婚姻儀式的愛情會讓你心安理得嗎?從來沒有禮物的情人節你真的不會有那麼一點點遺憾和失落嗎?如果沒有那些大小尊卑的繁文縟節,你真的能保證所有社會家庭秩序的良好執行嗎?

    村上春樹說過:“人生如果沒有一些小確幸,就會如同乾巴巴的沙漠。” 而儀式感,就會給我們一些這樣的小確幸。

  • 9 # 沈弢505

    論宗教式的儀式感帶來的心理慰藉

    人活著,總是需要精神支柱的,而精神支柱,必須強烈的儀式感來包裝才能起到有效的暗示作用。

    為什麼教堂的設計,總不外乎於高大的穹頂,五彩的玻璃,典雅的油畫,精緻的花飾妝點,大量宗教符號的重複使用,甚至今天已然引入聲音迴響的原理,來處理牧師或者合唱班的音效,這一切的目的,都是為了突出儀式感而產生的宗教的神祕感,提升虔誠度,達到淨化心靈,精神皈依的效果(我沒有絲毫詆譭、蔑視宗教的意思和企圖,僅僅是通過設計、裝飾和氛圍來闡述儀式感對人的心理暗示作用)。

    目前很多大型專案開工,總少不了供一隻乳豬,殺一隻公雞,放幾掛鞭炮,諸多領導拿著鐵鍬鏟幾下沙土,完成開工大典,也是通過儀式感來增加專案的信心,祝願專案開工大吉,順利啟動。

    我小時候在學校調皮犯錯,被老師告狀到了家裡,每次老爸平靜而嚴肅地對我說,來來來,坐下…他習慣地點支菸,默默地看我幾秒鐘,我的頭皮能從天元穴一直麻到湧泉穴。強烈的暗示作用,我知道,家庭教育開始了,後面的套路太熟悉了,連串的質問,逐步提高的音量,拍桌子的幅度距離巴掌打到臉上的時間節奏我都能預判出來,整個過程我聽不到他在怒吼些什麼,我只是數著數字,一般沒數到一百,巴掌基本就下來了。

    有一個很要好的鄰居爺爺,身體不好,總是失眠氣喘,有人送來一種藏藥,說裡面含有藏紅花,羚羊角之類很稀奇神祕的藥物,昂貴而有效,我已經不記得藥的名字,只記得包裝上是深藍的底色,金黃的花邊,古樸而大氣,老爺爺每次吃藥,都虔誠地念幾句我聽不懂的話,據說叫密宗大法,然後和水吞下,吞下後決不和我說話,幾分鐘後,才開始滔滔不絕地和我開聊,並喝很濃的茶水,病是否治好我不清楚,但是他虔誠地對待藏藥的神情,我一直清晰地銘刻在我幼小的記憶裡。

    中醫看病,也是充滿了儀式感。一位德高望重的慈眉善目的老爺爺瞬間嚴肅端莊起來,不輕不重地三根手指搭在你的脈搏上,兩眼微閉,凝神靜氣,一瞬間空氣也凝固了,我只能特別虔誠地,彷彿把生命委託給他一般,心裡默默的想,這樣就能摸出我的問題和疾病,是不是我平時猥瑣的念頭都瞞不住這個神奇的老頭?

    我的心也逐漸平靜下來,我彷彿是一個透明的肉體,我已經全然把自己託付給了對面平和,權威,無所不知的神。

    只見他緩緩張開雙目,睿智而有穿透力的眼神打穿了我所有的防線,他自信而權威,說,張開嘴,啊,對舌頭平伸,嗯,啊,嗯,啊,好的…

    然後開始說很多我不懂又很玄幻的文字,什麼邪毒中盛,脾虛滯下等等,然後龍飛鳳舞鐵畫銀鉤般寫著方子,縱然練過好幾家書法門派的我,也難以辨別是什麼文字和內容,心中除了膜拜,全然不知所以。

    生活中太多的儀式,清明對祖先的祭拜,中秋回到父母身邊,過年的諸多講究。

    我是個傳統的中中國人,我認真對待著祖先留給我的文化和習俗,我儘量完整地完成各種節日的儀式感並在其中找到炎黃子孫的歸屬感,我也這樣認真地教導孩子,來,給爺爺點柱香,保佑我們快快長大,好好學習…

    當儀式感用來治病救人的時候;

    當儀式感堂而皇之理直氣壯地成為所有民眾救命的重要渠道和手段的時候;

    當儀式感成為主流媒體傳播,甚至百度一下各種植物,描述中很大比重都是清熱利溼,補血益氣的說法的時候;

    當儀式感佔據科學的殿堂堂而皇之與科學並駕齊驅的時候;

    當儀式感牽強地搭上科學成果的班車的時候; 當全民理所當然信奉儀式感可以治病,雖然永遠沒有大資料支撐但是永遠非常有療效的時候;

    我知道,我們應該站出來,說:不是科學的,應該回歸民間,不應以國家之器庇護之,然聽者寥寥嗤之以鼻者甚眾。

    我知道,矯枉需過正,亂世得重典,大病下猛藥,所以我說,廢醫廢藥,刻不容緩。

  • 10 # 胡桃夾子1993

    儀式感是用來,在回憶過去的日子裡可以清晰準確的,找到那個記憶的切入點,開閘洩洪。

    劉若英的處女座,後來的我們,情有獨鍾的沙發是小曉對這段精神盛開到花裡,物質貧瘠到塵埃裡的感情,內心所持的儀式感。花了兩頓的飯錢,奢侈的打的,是見清對這段感情付出的努力的儀式感。午夜飯永遠不缺席的粘豆包,依然是一位父親對生活的儀式感。

    拋開對電影的評價

    這些鏡頭足矣在回憶與未來的反覆穿插中戳中我的淚點。

    你可能忘記了前任的模樣

    但你始終記得第一次情人節他送的禮物

    生活本就是一直在水平的狀態平緩的前進

    為了銘記我們生命中那些美好時光

    儀式感便是承載這些的一把鑰匙

    有人說,儀式感都是別人帶給我的

    其實不然

    一個Sunny明媚的午後

    你選擇步行歸家

    路過花店

    為自己買上一捧藍色的滿天星

    你不需要別人承認

    在未來的日子裡

    這束花語,真的喜歡你

    是你對自己的承認

    這就是為什麼生活需要儀式感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生活中,我覺得忘恩負義的白眼狼多,大家有何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