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阿哥胤祥,身為康熙器重的兒子之一,卻與諸兄弟不同,他格外淡薄隱忍,甘心為四哥胤禛(雍正)出謀劃策,而不計較個人的得失。雍正得繼大位後,一頂“和碩怡親王”的至貴鐵帽子,令胤祥拖著病體夙夜思報,終在四處奔忙中疲費身心,於雍正八年五月悵然病卒。《清史稿》記載,胤祥一生中先後有過9個兒子,但其中的6個(二子、三子弘暾、五子弘眖、六子弘昑、八子綬恩、九子阿穆瑚琅)皆早年夭折,死在了他的前面,故而十三阿哥胤祥死後,只留下了3個兒子,分別是長子弘昌、第四子弘晈、第七子弘曉。
胤祥病卒時,弘昌24歲,弘晈17歲,弘曉才只有8歲。然而弘曉雖然年幼,卻極受父親胤祥的篤愛,即便死前,也留遺言將怡親王鐵帽子王爵傳於弘曉,而長子弘昌被封貝勒,弘晈為寧郡王。倘若按照雍正對十三弟的用心,必定保全這三個侄兒的一生榮華,事實上雍正也確實是這樣做的,還特意下旨“凡朕加於吾弟之恩典,後世不得稍減,務令吾弟子孫世世弗替”,足見一片愛護之心。奈何天不假年,雍正病逝後,乾隆對待十三叔的兒子們,卻有不同的看法,弘昌、弘晈、弘曉這三人的命運,也隨著乾隆繼大位而發生徹底轉變。
乾隆四年,乾隆收到宗人府密奏,說廢太子胤礽的嫡長子弘晳心懷奸詐,暗中想借其父從前的勢力東山再起,而且處處以康熙嫡長孫自居,不少臣公及親貴都附庸其麾下,假以時日,當為大禍。乾隆聞聽頓時大怒,立即著人將堂兄弘晳捉拿圈禁,並由內務府親自辦理,由此牽連甚眾,才得平息。至於弘晳是否真的心懷奸詐,其中內情究竟如何,數百年來無有定論,箇中緣由更是難以說清。但令人意外的是,弘晳一事中,十三爺胤祥的兒子們竟然也被牽連其中,被內務府指與弘晳來往頻繁,故而都成了乾隆眼中的“悖逆”,彼時年紀最小的弘曉不過十來歲,故而當時並未牽涉其中,但來日方長沒有例外。弘昌當時就被乾隆重責,革除了貝勒的爵位。
除爵的弘昌被圈禁府邸中長達32年,弘昌原本頑皮好動,但受此波折後,日日如驚弓之鳥般枯坐寡言,一直到乾隆三十六年病故,他都沒能在踏出園子半步,亦沒有恢復爵位。而弘晈原本還較為傾慕堂兄乾隆,但突然之間遭逢此禍,他也當頭一盆冷水,澆了個透心涼,念及弘晈無知,乾隆格外開恩保留了他的郡王,但仍舊責令其止步府中反省。自此開始的25年間,弘晈才意識到自己的旦夕禍福不過就在乾隆的一念之間,故而小心翼翼不與人來往,身居府中養菊花為樂,大好時光就這樣白白熬過,於乾隆二十九年病故,唯留滿院的秋菊。
兩位兄長的境遇,深深刺痛了弘曉,為了保全自身躲避禍事,弘曉雖為鐵帽子王,卻緊閉府門,一心熬讀古之書籍,以至府中的藏書樓藏書近萬卷,浸染了文墨氣息的弘曉賦詩題文得心應手,漸漸的他也與一些文人墨客有來往,其中就包括曹雪芹一家,兩人時常詩文唱和,弘曉還拿出銀子接濟曹雪芹。乾隆聽聞此事後心有不悅,於是不願弘曉在閒居府中,將他遣派到乾清門當差,於是乎弘曉堂堂一個鐵帽子王,竟然成了看宮門的侍衛,這在有清一代也實屬罕見。後來乾隆又多次調遣弘曉,最終於乾隆八年免去弘曉一切差遣,將其重新置於王府。
回想起昔日父親胤祥與伯父雍正的相處,再看自己和諸位兄長,竟恍如隔世,弘曉不覺感慨萬千,只得再度埋頭書卷中。晚年的弘曉編錄過《八旗藝文》等書,其所題寫的詩文雖然很多,但為了不讓乾隆起疑,多半都即吟即焚,故而未得到儲存。乾隆四十三年,弘曉帶著無盡的遺憾病故,他的兒子永琅繼續承襲了怡親王的爵位。
十三阿哥胤祥生前就處處迴避辭讓雍正給予的豐厚賞賜,他的用意很明確,保自身保子孫,但他的三個兒子卻未能施展抱負,延續父輩的輝煌,而是急速沒落,皆未能躲過乾隆的敲打。胤祥幾個兒子的命運,也令清史學家倍感意外,正所謂雷霆雨露皆是君恩,這在古代並不是什麼稀罕事兒。
十三阿哥胤祥,身為康熙器重的兒子之一,卻與諸兄弟不同,他格外淡薄隱忍,甘心為四哥胤禛(雍正)出謀劃策,而不計較個人的得失。雍正得繼大位後,一頂“和碩怡親王”的至貴鐵帽子,令胤祥拖著病體夙夜思報,終在四處奔忙中疲費身心,於雍正八年五月悵然病卒。《清史稿》記載,胤祥一生中先後有過9個兒子,但其中的6個(二子、三子弘暾、五子弘眖、六子弘昑、八子綬恩、九子阿穆瑚琅)皆早年夭折,死在了他的前面,故而十三阿哥胤祥死後,只留下了3個兒子,分別是長子弘昌、第四子弘晈、第七子弘曉。
胤祥病卒時,弘昌24歲,弘晈17歲,弘曉才只有8歲。然而弘曉雖然年幼,卻極受父親胤祥的篤愛,即便死前,也留遺言將怡親王鐵帽子王爵傳於弘曉,而長子弘昌被封貝勒,弘晈為寧郡王。倘若按照雍正對十三弟的用心,必定保全這三個侄兒的一生榮華,事實上雍正也確實是這樣做的,還特意下旨“凡朕加於吾弟之恩典,後世不得稍減,務令吾弟子孫世世弗替”,足見一片愛護之心。奈何天不假年,雍正病逝後,乾隆對待十三叔的兒子們,卻有不同的看法,弘昌、弘晈、弘曉這三人的命運,也隨著乾隆繼大位而發生徹底轉變。
乾隆四年,乾隆收到宗人府密奏,說廢太子胤礽的嫡長子弘晳心懷奸詐,暗中想借其父從前的勢力東山再起,而且處處以康熙嫡長孫自居,不少臣公及親貴都附庸其麾下,假以時日,當為大禍。乾隆聞聽頓時大怒,立即著人將堂兄弘晳捉拿圈禁,並由內務府親自辦理,由此牽連甚眾,才得平息。至於弘晳是否真的心懷奸詐,其中內情究竟如何,數百年來無有定論,箇中緣由更是難以說清。但令人意外的是,弘晳一事中,十三爺胤祥的兒子們竟然也被牽連其中,被內務府指與弘晳來往頻繁,故而都成了乾隆眼中的“悖逆”,彼時年紀最小的弘曉不過十來歲,故而當時並未牽涉其中,但來日方長沒有例外。弘昌當時就被乾隆重責,革除了貝勒的爵位。
除爵的弘昌被圈禁府邸中長達32年,弘昌原本頑皮好動,但受此波折後,日日如驚弓之鳥般枯坐寡言,一直到乾隆三十六年病故,他都沒能在踏出園子半步,亦沒有恢復爵位。而弘晈原本還較為傾慕堂兄乾隆,但突然之間遭逢此禍,他也當頭一盆冷水,澆了個透心涼,念及弘晈無知,乾隆格外開恩保留了他的郡王,但仍舊責令其止步府中反省。自此開始的25年間,弘晈才意識到自己的旦夕禍福不過就在乾隆的一念之間,故而小心翼翼不與人來往,身居府中養菊花為樂,大好時光就這樣白白熬過,於乾隆二十九年病故,唯留滿院的秋菊。
兩位兄長的境遇,深深刺痛了弘曉,為了保全自身躲避禍事,弘曉雖為鐵帽子王,卻緊閉府門,一心熬讀古之書籍,以至府中的藏書樓藏書近萬卷,浸染了文墨氣息的弘曉賦詩題文得心應手,漸漸的他也與一些文人墨客有來往,其中就包括曹雪芹一家,兩人時常詩文唱和,弘曉還拿出銀子接濟曹雪芹。乾隆聽聞此事後心有不悅,於是不願弘曉在閒居府中,將他遣派到乾清門當差,於是乎弘曉堂堂一個鐵帽子王,竟然成了看宮門的侍衛,這在有清一代也實屬罕見。後來乾隆又多次調遣弘曉,最終於乾隆八年免去弘曉一切差遣,將其重新置於王府。
回想起昔日父親胤祥與伯父雍正的相處,再看自己和諸位兄長,竟恍如隔世,弘曉不覺感慨萬千,只得再度埋頭書卷中。晚年的弘曉編錄過《八旗藝文》等書,其所題寫的詩文雖然很多,但為了不讓乾隆起疑,多半都即吟即焚,故而未得到儲存。乾隆四十三年,弘曉帶著無盡的遺憾病故,他的兒子永琅繼續承襲了怡親王的爵位。
十三阿哥胤祥生前就處處迴避辭讓雍正給予的豐厚賞賜,他的用意很明確,保自身保子孫,但他的三個兒子卻未能施展抱負,延續父輩的輝煌,而是急速沒落,皆未能躲過乾隆的敲打。胤祥幾個兒子的命運,也令清史學家倍感意外,正所謂雷霆雨露皆是君恩,這在古代並不是什麼稀罕事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