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稻田面積。至少要1-5畝,最好是50畝以上連片養殖。
2.土壤條件。稻田土壤以中性或微鹼性的壤土或粘土為好,要求保水力和保肥力較強。
3.水源條件。養魚的稻田,要求水源充足,排灌方便,不受旱、澇影響。田間水位能保持較長時間不降低,特別是魚溝、魚坑裡的水能經常穩定在所需的水層。水質要求無汙染,水的酸鹼度為中性或偏鹼性。
4.加高加固田埂。田埂高度要達到0.5m左右,保證堅固牢實。
5.開挖魚溝魚窩。魚溝和魚窩應在插秧前預先挖好,魚溝要在環田距田埂80~100釐米的地方開挖,面積較小的稻田挖成“十”字形,大而長的稻田挖成“田”字形、“井”字形或“目”字形,溝深30釐米、寬40釐米。魚坑宜設在靠近進水口的田邊或田角,也可以設在田中心,畝設一個深100~120釐米,面積5平方米以上(可根據養殖者對魚產量的要求而定)。魚溝要和魚窩相連。
6.在稻田相對兩角的田埂上開好注、排水口,並安裝攔魚設施。
稻田養魚的日常管理
1.加強巡田,檢查田埂是否滲漏、塌陷、攔魚設施是否完好,及時清除。
2.適時調節水深,及時清整魚溝和魚窩。一般每10天左右清理一次魚溝和魚窩,使魚溝的水保持通暢,使魚窩能保持應有的蓄水高度,保證禾花魚正常的生長環境。
3.投餌與施肥。根據天氣、水體的肥度、魚類大小及活動情況投餵精飼料,做到定質、定時投餵,日投食量為魚體重的2%~5%。同時,要根據水稻生長和水質肥瘦,適時、適量追施有機肥或無機肥。
養殖模式及主要技術指標
1.推廣“稻—魚—菜”深溝養魚模式:田埂高0.5m,魚溝面積佔稻田面積10%~15%,四周深溝寬1~1.2m、溝深1m,田間溝寬0.5m、深0.3~0.4m。
2.壟稻溝魚模式:田埂高0.5m,魚溝面積佔稻田面積10%,環田溝寬0.5m、深0.4~0.5m,田間溝寬0.3~0.4m、深0.3~0.4m。
3.“稻—魚—菜”深溝養魚立體種養模式:田中種稻、溝中養魚、田埂種菜。
選用提純復壯禾花魚苗種,投放大規格魚種,加大放養密度,實行三級放養、輪捕技術
1.推廣經提純復壯的禾花魚魚種,投放大規格魚種,加大放養密度。
2.三級放養、輪捕。具體做法為:在每年2~3月,利用深溝蓄水放養越冬魚種或在春插秧苗回青後投放越冬魚種,每667m2投放500尾;4~5月夏花魚種育成後,投放8~9朝夏花魚種700~800尾/667m2;8~9月,投放5~6朝秋花魚種1000尾/667m2,為次年培育大規格魚種。水稻夏收前後,進行輪捕,把達到規格的捕撈上市。分別在夏收和秋收前,把不達規格的魚轉移集中到魚溝中,以免影響水稻的收割。整個過程簡稱“三放輪捕兩轉移”,既穩定了水稻生產,又為養魚的增產增收創造條件。
正確處理稻作與養魚的關係
養魚與曬田、夏收夏種,歷來是稻田養魚最突出的矛盾。稻田養魚實施過程中,除加高田埂加深魚溝外,還應該採如下措施:一是巧曬田,只在水稻分櫱期淺水曬田7~10d,其他時間保持稻田水深在30cm以上;二是早稻成熟時採取保水收割,避免在高溫季節放水後稻田水體縮小導致魚類產生應激,影響正常生長。
加強消毒防病、防逃
1.稻田在放養魚苗前半個月,每立方米水用200~250克生石灰進行清田消毒和殺滅敵害。待5~6天生石灰鹼性消失後,灌水30釐米左右,以後再逐漸注入新水。疾病流行季節對養魚水體進行定期消毒,每天密切注意觀察魚類攝食、活動情況,做好防病工作。
2.檢查進排水口的攔魚設施,發現損壞及時維修,做好防逃工作。
1.稻田面積。至少要1-5畝,最好是50畝以上連片養殖。
2.土壤條件。稻田土壤以中性或微鹼性的壤土或粘土為好,要求保水力和保肥力較強。
3.水源條件。養魚的稻田,要求水源充足,排灌方便,不受旱、澇影響。田間水位能保持較長時間不降低,特別是魚溝、魚坑裡的水能經常穩定在所需的水層。水質要求無汙染,水的酸鹼度為中性或偏鹼性。
4.加高加固田埂。田埂高度要達到0.5m左右,保證堅固牢實。
5.開挖魚溝魚窩。魚溝和魚窩應在插秧前預先挖好,魚溝要在環田距田埂80~100釐米的地方開挖,面積較小的稻田挖成“十”字形,大而長的稻田挖成“田”字形、“井”字形或“目”字形,溝深30釐米、寬40釐米。魚坑宜設在靠近進水口的田邊或田角,也可以設在田中心,畝設一個深100~120釐米,面積5平方米以上(可根據養殖者對魚產量的要求而定)。魚溝要和魚窩相連。
6.在稻田相對兩角的田埂上開好注、排水口,並安裝攔魚設施。
稻田養魚的日常管理
1.加強巡田,檢查田埂是否滲漏、塌陷、攔魚設施是否完好,及時清除。
2.適時調節水深,及時清整魚溝和魚窩。一般每10天左右清理一次魚溝和魚窩,使魚溝的水保持通暢,使魚窩能保持應有的蓄水高度,保證禾花魚正常的生長環境。
3.投餌與施肥。根據天氣、水體的肥度、魚類大小及活動情況投餵精飼料,做到定質、定時投餵,日投食量為魚體重的2%~5%。同時,要根據水稻生長和水質肥瘦,適時、適量追施有機肥或無機肥。
養殖模式及主要技術指標
1.推廣“稻—魚—菜”深溝養魚模式:田埂高0.5m,魚溝面積佔稻田面積10%~15%,四周深溝寬1~1.2m、溝深1m,田間溝寬0.5m、深0.3~0.4m。
2.壟稻溝魚模式:田埂高0.5m,魚溝面積佔稻田面積10%,環田溝寬0.5m、深0.4~0.5m,田間溝寬0.3~0.4m、深0.3~0.4m。
3.“稻—魚—菜”深溝養魚立體種養模式:田中種稻、溝中養魚、田埂種菜。
選用提純復壯禾花魚苗種,投放大規格魚種,加大放養密度,實行三級放養、輪捕技術
1.推廣經提純復壯的禾花魚魚種,投放大規格魚種,加大放養密度。
2.三級放養、輪捕。具體做法為:在每年2~3月,利用深溝蓄水放養越冬魚種或在春插秧苗回青後投放越冬魚種,每667m2投放500尾;4~5月夏花魚種育成後,投放8~9朝夏花魚種700~800尾/667m2;8~9月,投放5~6朝秋花魚種1000尾/667m2,為次年培育大規格魚種。水稻夏收前後,進行輪捕,把達到規格的捕撈上市。分別在夏收和秋收前,把不達規格的魚轉移集中到魚溝中,以免影響水稻的收割。整個過程簡稱“三放輪捕兩轉移”,既穩定了水稻生產,又為養魚的增產增收創造條件。
正確處理稻作與養魚的關係
養魚與曬田、夏收夏種,歷來是稻田養魚最突出的矛盾。稻田養魚實施過程中,除加高田埂加深魚溝外,還應該採如下措施:一是巧曬田,只在水稻分櫱期淺水曬田7~10d,其他時間保持稻田水深在30cm以上;二是早稻成熟時採取保水收割,避免在高溫季節放水後稻田水體縮小導致魚類產生應激,影響正常生長。
加強消毒防病、防逃
1.稻田在放養魚苗前半個月,每立方米水用200~250克生石灰進行清田消毒和殺滅敵害。待5~6天生石灰鹼性消失後,灌水30釐米左右,以後再逐漸注入新水。疾病流行季節對養魚水體進行定期消毒,每天密切注意觀察魚類攝食、活動情況,做好防病工作。
2.檢查進排水口的攔魚設施,發現損壞及時維修,做好防逃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