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月亮妃

    葉門,面積 52.8萬平方公里,位於阿拉伯半島西南端。葉門只有兩個陸地鄰國,沙特和阿曼。葉門與沙特之間並無沙漠阻隔,佔據大半個阿拉伯半島的沙特,歷史上為何沒有兼併葉門?

    阿拉伯半島海拔最高的地方是西南部的希賈茲山脈,這座山脈北低南高,沙特佔據北段,葉門佔據南段。希賈茲山脈最高點哈杜爾舒艾卜峰海拔有3760米,是阿拉伯半島最高峰,位於葉門境內。哈杜爾舒艾卜峰附近有多座3000米以上的山峰,地形呈鋸齒狀,海拔急速攀升,山中土壤肥沃,雨量相對充沛。

    葉門南部是葉門高原,海拔約為2000-3000米,是連綿起伏的丘陵,降雨不如希賈茲山脈南段,但地勢也是阿拉伯半島較高的。

    總體來看,葉門地勢起伏,海拔相對高,比沙特一整片大沙漠的地形好得多。

    葉門歷史上臣服於波斯帝國、阿拉伯帝國、奧斯曼帝國、大英帝國等,但他們利用家鄉的高海拔,幾千年來一直保持相對孤立的狀態,有獨特的文化。

    一戰結束前,葉門是奧斯曼帝國的附屬國,英國不斷蠶食葉門,到一戰結束,英國已經佔據葉門南部以亞丁為中心,30多個酋長的地盤。

    1918年一戰結束,奧斯曼帝國崩潰,葉門失去靠山。這時候北邊是穆塔瓦基利亞王國,稱為北葉門,首都薩那,南邊是英國佔據的地盤,稱為南葉門,首府亞丁。

    北葉門首都薩那位於哈杜爾舒艾卜峰以東,阿邦山和納卡穆山之間的薩那盆地中,平均海拔約2250米。薩那氣候溫和,夏季氣溫最高30℃,冬季氣溫最低0℃,是阿拉伯半島最涼快的首都。

    公元前1000年時期,大概是周武王滅商前後,葉門人建立麥因王朝,定都噶爾諾,位於今薩那東北部。在中國西漢時期,衛青霍去病正北伐匈奴,葉門人建立薩巴王國,定都薩那,修築了氣勢磅礴的薩那城堡。

    1932年,沙特經過多年征戰,統一大半個阿拉伯半島,宣佈建立沙烏地阿拉伯王國。北葉門夾在沙特與英國之間,隨時有傾國的危險。

    沙特與葉門同在希賈茲山脈,沙特佔據海拔較低的北段,如果兼併北葉門,這裡也將成為沙特地勢最好,最宜居的地方。

    此時沙特還不是產油大國,沙特首都利雅得只是個幾萬人的小城鎮,沙特的人口集中在紅海沿岸的麥加和麥地那,沙特與葉門之間並沒有沙漠或者天險阻隔,沙特軍隊可以走海陸兩路入侵葉門。

    沙特對希賈茲山脈南段垂涎三尺,很快就入侵葉門。地圖上葉門西北方向凹進來一塊,那是沙特的吉贊區,這是當年沙特佔領的葉門領土。戰爭要是這麼打下去,北葉門肯定會被沙特兼併,這是英國不願看到的。

    1934年,英國誘使北葉門簽訂條約,北葉門承認英國對南葉門的佔領,作為回報英國干涉調停,阻止沙特繼續侵犯北葉門。從此葉門一分為三:北葉門、南葉門、沙特侵佔的葉門地區。

    從此之後,沙特基本上失去兼併葉門的機會。沙特在阿拉伯半島上是巨無霸,但放在世界上來說,沙特的軍事實力很一般。就算放在中東地區,沙特軍事實力也遠不如伊朗、土耳其、以色列等國。

    南葉門重要城市亞丁,得益於兩一座海邊火山,形成一個半島,隔絕出兩一個橢圓形的海灣。任他亞丁灣風高浪急,這裡的海水風平浪靜,造就亞丁天然良港。

    亞丁歷史上就是阿拉伯世界重要的港口,明朝鄭和下西洋,大明海軍曾在這裡停靠,帶回獅子、金錢豹、駝雞等珍品。英國從奧斯曼帝國接手亞丁後,將這裡打造成一座國際大港。二戰後亞丁港的貨物吞吐量,僅次於新加坡,一度是世界第二大港。在貿易方面,英國將亞丁設為免稅的自由港,亞丁號稱阿拉伯的香港。

    南葉門與非洲吉布地之間,隔著一個曼德海峽,蘇伊士運河開通後,曼德海峽處於歐洲與亞洲必經航道上。曼德海峽中有個屬於葉門的小島名為丕林島,站在島上可以望見對岸的吉布地。當時英國控制南葉門,法國控制吉布地,英法兩國雙鬼拍門,扼守住紅海與亞丁灣的通道曼德海峽。

  • 2 # 偉大哥6y8i

    葉門,面積 52.8萬平方公里,位於阿拉伯半島西南端。葉門只有兩個陸地鄰國,沙特和阿曼。葉門與沙特之間並無沙漠阻隔,佔據大半個阿拉伯半島的沙特,歷史上為何沒有兼併葉門?

    阿拉伯半島海拔最高的地方是西南部的希賈茲山脈,這座山脈北低南高,沙特佔據北段,葉門佔據南段。希賈茲山脈最高點哈杜爾舒艾卜峰海拔有3760米,是阿拉伯半島最高峰,位於葉門境內。哈杜爾舒艾卜峰附近有多座3000米以上的山峰,地形呈鋸齒狀,海拔急速攀升,山中土壤肥沃,雨量相對充沛。

    葉門南部是葉門高原,海拔約為2000-3000米,是連綿起伏的丘陵,降雨不如希賈茲山脈南段,但地勢也是阿拉伯半島較高的。

    總體來看,葉門地勢起伏,海拔相對高,比沙特一整片大沙漠的地形好得多。

    葉門歷史上臣服於波斯帝國、阿拉伯帝國、奧斯曼帝國、大英帝國等,但他們利用家鄉的高海拔,幾千年來一直保持相對孤立的狀態,有獨特的文化。

    一戰結束前,葉門是奧斯曼帝國的附屬國,英國不斷蠶食葉門,到一戰結束,英國已經佔據葉門南部以亞丁為中心,30多個酋長的地盤。

    1918年一戰結束,奧斯曼帝國崩潰,葉門失去靠山。這時候北邊是穆塔瓦基利亞王國,稱為北葉門,首都薩那,南邊是英國佔據的地盤,稱為南葉門,首府亞丁。

    北葉門首都薩那位於哈杜爾舒艾卜峰以東,阿邦山和納卡穆山之間的薩那盆地中,平均海拔約2250米。薩那氣候溫和,夏季氣溫最高30℃,冬季氣溫最低0℃,是阿拉伯半島最涼快的首都。

    公元前1000年時期,大概是周武王滅商前後,葉門人建立麥因王朝,定都噶爾諾,位於今薩那東北部。在中國西漢時期,衛青霍去病正北伐匈奴,葉門人建立薩巴王國,定都薩那,修築了氣勢磅礴的薩那城堡。

    1932年,沙特經過多年征戰,統一大半個阿拉伯半島,宣佈建立沙烏地阿拉伯王國。北葉門夾在沙特與英國之間,隨時有傾國的危險。

    沙特與葉門同在希賈茲山脈,沙特佔據海拔較低的北段,如果兼併北葉門,這裡也將成為沙特地勢最好,最宜居的地方。

    此時沙特還不是產油大國,沙特首都利雅得只是個幾萬人的小城鎮,沙特的人口集中在紅海沿岸的麥加和麥地那,沙特與葉門之間並沒有沙漠或者天險阻隔,沙特軍隊可以走海陸兩路入侵葉門。

    沙特對希賈茲山脈南段垂涎三尺,很快就入侵葉門。地圖上葉門西北方向凹進來一塊,那是沙特的吉贊區,這是當年沙特佔領的葉門領土。戰爭要是這麼打下去,北葉門肯定會被沙特兼併,這是英國不願看到的。

    1934年,英國誘使北葉門簽訂條約,北葉門承認英國對南葉門的佔領,作為回報英國干涉調停,阻止沙特繼續侵犯北葉門。從此葉門一分為三:北葉門、南葉門、沙特侵佔的葉門地區。

    從此之後,沙特基本上失去兼併葉門的機會。沙特在阿拉伯半島上是巨無霸,但放在世界上來說,沙特的軍事實力很一般。就算放在中東地區,沙特軍事實力也遠不如伊朗、土耳其、以色列等國。

    南葉門重要城市亞丁,得益於兩一座海邊火山,形成一個半島,隔絕出兩一個橢圓形的海灣。任他亞丁灣風高浪急,這裡的海水風平浪靜,造就亞丁天然良港。

    亞丁歷史上就是阿拉伯世界重要的港口,明朝鄭和下西洋,大明海軍曾在這裡停靠,帶回獅子、金錢豹、駝雞等珍品。英國從奧斯曼帝國接手亞丁後,將這裡打造成一座國際大港。二戰後亞丁港的貨物吞吐量,僅次於新加坡,一度是世界第二大港。在貿易方面,英國將亞丁設為免稅的自由港,亞丁號稱阿拉伯的香港。

    南葉門與非洲吉布地之間,隔著一個曼德海峽,蘇伊士運河開通後,曼德海峽處於歐洲與亞洲必經航道上。曼德海峽中有個屬於葉門的小島名為丕林島,站在島上可以望見對岸的吉布地。當時英國控制南葉門,法國控制吉布地,英法兩國雙鬼拍門,扼守住紅海與亞丁灣的通道曼德海峽。

  • 3 # 鄰居王二哥

    波斯灣地區,散部著一群阿拉伯君主制小國——科威特、巴林、卡達、阿聯酋、阿曼,這五個國家,與沙特一起,構成了著名的海灣王權國集團。

    在這個君主制聯盟中,沙特憑其巨大的體量,佔據了無可爭議的主導地位。六國組成的海灣阿拉伯國家合作委員會,其總部也位於沙特首都利雅得。

    不過,沙特雖然成為這個聯盟的首領,但這種格局,卻並不是沙特最想要的。在上一節《地緣政治75:沙特君主專制的必要性》一文中,雲石君曾經說過,沙特本身地緣實力有限,全靠石油一夜爆發,如果不趁著這個歷史機遇期,將勢力擴張到中東核心區,那麼將來一旦石油耗盡,其國家將無以為繼。所以,對外擴張,是沙特的基本國策。

    既然是對外擴張,那按道理說,這些海灣小國應該是沙特的首選

    首先,這些國家體量小,且與沙特地緣關係緊密,又都是君主制政體和遜尼派阿拉伯族系,無論是強行吞併還是之後的消化吸收,都不存在太大難度。

    而收益卻十分之大:一方面,這些國家皆是石油生產大國,一個個富得流油——雖說沙特本身也是石油大國——但這好玩意兒誰也不會嫌多,如果能把它們的石油也納入自家控制,沙特的國力將比現在更加強大。

    而另一方面,這五個小國小國佔據了阿拉伯半島,尤其是波斯灣海岸線的大部分,在海洋時代,這種格局對沙特構成嚴重限制;再加上沙特的國土,大部分是阿拉伯高原的戈壁荒漠,而這些沿海低地,是半島上為數不多的淡水資源相對聚集的部分,所以於情於理,沙特都不應該將其放過。

    當然,這些小國都奉沙特為尊,幾乎類似於沙特的外藩。但外藩與自家直轄終究是不同的。不管他們如何鐵心追隨,對沙特來說,直接整合到一起,才能將效能發揮到最大——既然沙特有一統中東的勃勃野心,那麼完全有理由先把這些附屬國家徹底消化吸收,以減少內耗,最大限度的激發自身潛能。

    但沙特並沒有這麼做,而只是將它們拉成國家聯盟形式便就滿足。為什麼沙特會選擇這種看上去並非最佳的方式?在雲石君看來,沙特之所以如此,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原因:

    首先是波斯灣地區的地緣格局。

    波斯灣地處阿拉伯高原、伊朗高原、兩河流域這中東三大地緣板塊的核心,而依託於這三大地緣板塊的沙特、伊拉克、伊朗,皆是具備爭霸中東潛力的伊斯蘭大國。這種三國鼎立的格局,意味著波斯灣這片海域本身,就已具備了一定的地緣中樞價值。誰家掌控波斯灣,都會由此確立對另兩方的戰略優勢。

    在這種情況下,三家都會對波斯灣垂涎三尺,但問題是,三家的實力大致相當,誰都沒有壓倒其他兩方的絕對優勢,這種情況下,三方勢力就必然在經過長時間較量後,在某一區域達成一種平衡。而波斯灣這片天然海域,就是最合適的三方地緣分隔線。換句話說,波斯灣具有作為伊拉克、伊朗、沙特三國緩衝區的地緣功能。而這種緩衝區的形成,也就使小勢力獲得了獨立建國的戰略空間。

    而波斯灣石油的重要意義,也為這些獨立小國的存在提供了有利保護。如果波斯灣僅僅是一個大國地緣緩衝區,那麼還未必能夠確保小國長期生存。畢竟大國們的勢力是此消彼長的,任何失衡,都會引發地緣政治衝突。而一旦衝突產生,所謂的緩衝區,立刻就會變為逐鹿場。

    在這種局面下,身處夾縫的波斯灣小國首先就得遭殃,而且在經過一番博弈之後,勢力範圍必然要重新劃分,在此過程中,統治基礎已被摧毀的小國勢力,多半會被獲勝方摟草打兔子順道端了。

    但波斯灣石油的存在,使這種風險大大降低,波斯灣地區是全世界最重要的石油產區,該地區的動盪和平,不僅牽動著世界經濟的脈搏,對海灣三雄的國運也有極大的影響。

    首先說國際方面。如果海灣爆發大規模衝突,鑑於三雄實力大致相當,那可以確定的是,這場衝突絕非短期可以平息,戰火連綿之下,世界經濟都會因此慘遭重創。所以,維護波斯灣局勢的穩定,符合國際社會的共同利益——這就給海灣小國們的生存提供了外部保障。

    而海灣三雄本身也不願意在此大動干戈。海灣三雄都是石油大國,石油的開採和銷售,對其國家執行有著極為重要的意義。而三國的油田分佈中,波斯灣海域及周邊地區,都佔據著極高的比例。如果在這裡大打出手,那甭管最後誰勝誰負,在這個過程中,三國的經濟首先就將受到毀滅性打擊。

    說到底,爭霸是為了給自家謀好處,但利益能否到手尚未可知的情況下,自家內部就註定會陷入困境,這種自殘式打法,無論是沙特、伊朗還是伊拉克,都不會輕易去做。這也就是說,除非有絕對的把握,三國都會盡量避免在波斯灣點燃戰火。(薩達姆倒是發了次飆,挑起了場海灣戰爭,但結果大家都已經看到了)

    既然穩定而且互相制衡的地緣政治格局,符合國際社會和海灣三雄的共同利益,那麼波斯灣小國就有了存在的價值和安全的外部環境。

    不過話又說回來,雖然海灣地區有緩衝小國的生存空間,但從這些小國的地理分佈看,沙特無疑是最吃虧的一方。

    波斯灣本身呈西北——東南走向,海灣東北側的海岸線皆為伊朗國土,而五小國皆分佈在波斯灣西南側方向,這也就是說,這種地緣平衡線的建立,對伊朗是有利無弊的——它的地緣影響力範圍,全部被其直接控制。

    而伊拉克和沙特就比較倒黴,兩河流域的波斯灣出海口,被科威特佔據大半,僅僅留給了它幾十公里的海岸線(所以薩達姆才那麼想拿下科威特,不光是因為石油,還有突破地緣空間限制的因素)。

    至於沙特方面,科威特、巴林、卡達、阿曼、阿聯酋五國由北至南,將阿拉伯半島東側海岸線奪了大半,如果再加上扼守亞丁灣的葉門,留給沙特的海岸線,僅僅只剩下紅海與波斯灣這兩個狹長內海內側的一部分——範圍狹小不說,由於全位於內海,亞丁灣和霍爾木茲海峽這兩個咽喉要地也都不掌控,沙特海岸線的地緣價值也大幅降低。

    這當然極大限制了沙特的發展空間。且不說波斯灣的石油,就是地緣上來講,佔據阿拉伯半島主體部分的沙特,其影響力天然囊括半島中南部的所有海岸線邊緣地帶——換句話說,這些小國除科威特外,其他在地緣上本來就應該是沙特的國土。

    可現在這種格局,三面臨海的阿拉伯半島,沙特作為其中的主體國家,卻被生生憋成了個半內陸國,這完全不符合地緣政治規律。

    但如果把視野放大的國際層面,就不會有這樣的困惑了。

    沙特於1932年建國,當時的中東還是英國的天下。作為當時的世界霸主,英國對中東以及印度洋板塊的影響力,主要是透過海上輸送。在這種情況下,對海岸線,尤其是高價值的咽喉要地,英國當然要將它牢牢掌控在手中。而波斯灣當時還沒發現石油,沙特也只是一個窮的叮噹響的遊牧經濟國家,沒有跟英國叫板的能力。

    二戰結束後,海灣地區的地緣政治環境發生變化,首先,殖民帝國體系在全世界範圍內走向崩潰,民族國家成為主流;另外,英國元氣大傷,逐漸從蘇伊士以東退出,美國則後來居上,開始接手英國在中東的殖民遺產。

    美國與英國一樣,都是本土遠在萬里之外的海洋文明國家,其對中東的影響力,也都是由海上輸送。而殖民體系的崩潰,又決定了美國不可能像當年的英國那樣,對其他地緣板塊直接控制。在這種情況下,美國對中東的策略,是分而治之,透過將他們分裂為大大小小的政治勢力,彼此不相統屬,且還相互制衡,如此一來,美國作為一個外來勢力,就能夠凌駕於眾國之上,成為中東的最高仲裁者。

    美國對中東是如此,細化到對阿拉伯半島也不例外。阿拉伯半島中南部的內部地緣分隔並不明顯,如果任其自我演化,那麼隨著英國勢力的衰退,沙特很有可能將其整合為一個統一國家。

    而這並不符合美國利益。阿拉伯半島中南部體量巨大,又三面臨海,控制蘇伊士——紅海這條東西方貿易生命線,地緣區位相當重要,而隨著波斯灣石油的大規模開採,這塊區域的地緣實力和價值更是一夜暴增。這樣一塊寶地,如果被沙特整合到一起,那其積蓄的能量將是十分驚人的。

    美國本土遠在西半球,中東和北印度洋是其地緣關係最為疏離的板塊,所以美國在這一地區的戰略優勢是建立在相對基礎上的。只有中東各國四分五裂,美國才有凌駕於其上的可能。如果中東真出了個強勢的本土大國,那必然會對美國對中東的主導權構成威脅。

    所以,美國必須未雨綢繆,避免任何一個地區大國,強大到足以力壓群雄的地步。具體到海灣三雄,美國的手法也各不相同。對伊朗,美國是利用阿拉伯——遜尼與伊朗——什葉系的教派和地緣衝突,對其加以遏制。

    而具體到阿拉伯內部,對伊拉克和沙特這兩個有坐大潛力的國家,美國也各有佈局:對伊拉克,是延續英國套路,支援科威特獨立。科威特在地緣上屬於兩河流域的一部分,它的獨立,一方面使伊拉克喪失了大量石油資源,另一方面,其僅有的波斯灣出海口也被侵奪大半——這就在地緣上卡住了伊拉克的命門。

    至於沙特,則是在英國勢力退出後,讓其原本控制下的海岸領土直接獨立建國,把沙特這個主體大國繼續憋在半島中央,這種限制下,沙特雖然仍可以憑藉體量和石油收入躋身中東大國,但就無法獲得相對於伊拉克、伊朗的絕對優勢。

    當然,由於地緣和人文上的緊密關係,這些海灣君主制小國獲得獨立後,依然在政治上與沙特站在一起,但這種政治結盟,其效力比被沙特吞併不可同日而語。

    甚至這種同盟本身之所以能形成,也是因為美國的需要。

    美國需要利用沙特來制衡伊朗和伊拉克,更需要利用沙特和海灣小邦們的石油,來維繫自己的金融霸權。在這種情況下,讓他們和而不同,既可以維護自身的利益,但又不至於因沙特坐大不可複製,而使自己的中東利益受到威脅——壓制一個國家聯盟,永遠比壓制一個統一的中央集權大國要容易的多。

    對美國的這種做法,沙特自然是心知肚明。它當然更希望將這些海灣小國直接吞併,但無論是法理還是實力,沙特在這件事上都鬥不過美國(實力自不必說,法理上,這些小國也是從英國手中直接獨立的,以前並非沙特領土),所以權衡利弊,它還不如咬牙認下,這樣起碼能得到海灣小國和美國的支援,比跟它們翻臉要划算的多。

    只不過,雖然沙特只能承認現實,但畢竟這些海灣小國,無論從地緣還是人文關係上看,都應該是自己的一部分。所以沙特的心裡肯定是不爽的,對造成這種局面的英美(英國已成過去式,現在主要是美國),沙特肯定也是滿腹怨言。但即便如此,沙特依然和美國締結同盟,成為美國金融霸權的重要基石。

    沙特為什麼要這麼做?難道他不知道美國才是自己的攔路虎?難道他不知道,自己充當美元霸權的墊腳石,會大大增強美國實力,進而會反過來對自己的發展壯大構成更大阻礙?

    沙特當然清楚這些。但即便清楚,它依然選擇了跟美國站在一起?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我老公月入4萬,到家就躺沙發上,不帶孩子不幹家務,我該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