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燻

    1402年12月18日,明成祖朱棣下令遷都北京。北京由此成為中國政治、文化中心。而在元朝之前,北京一直是長城沿線、中原王朝的北界,更早以前,則是古燕國的都城,對中原諸國來說,是個荒僻而遙遠的所在。明朝定都於南京,物產豐富、建置完備。但朱棣上臺後,卻為何堅持要遷都寒冷貧瘠的北平呢?首先是篡位的負罪感。朱棣雖然是以“靖難”之名起兵,為自己的武力篡位找了個看似正義的理由,但畢竟改變不了建文帝才是朱元璋嫡長孫,明王朝合法繼承人的事實。民間的種種議論,朱棣有的是辦法讓他們閉嘴,史書可以改寫,輿論也可以控制,逼急了人也可以殺光,一堆公然跟朱棣對抗的大臣,都被朱棣虐殺滅族了。但惟獨鬼神的神秘力量,不是人間帝王可以掌控的。無論生前身後,朱棣總是要求個心安,那麼,他呆在南京是無論如何不會安心的。

    其次,朱棣在南京心理不安的同時,人身安全也很難有保障。南京是建文帝出生和執政的地方,從皇太孫到皇帝,建文帝都有絕對的號召力,即使在朱棣殺入南京城之後,想讓方孝孺動筆,寫個即位詔書也根本做不到,朱棣只能洩憤殺人。但殺戮只會導致更深的仇恨,朱棣是個聰明人,不會不明白這一點,殺戮解決不了根本問題,只會讓南京建文朝舊官員們更加憎恨他。相比之下,北平才是他的大本營。朱棣21歲封藩於此,奉命鎮守帝國北疆,對抗北元殘部。無數次大大小小的戰役,讓他在軍隊中樹立了極為的威望。藩王時代,朱棣沒有什麼架子,在軍營中時間很長,又體恤基層官兵,當地人跟他關係非常鐵。簡言之,北平是朱棣鐵打的基本盤。所以朱棣起兵造反時才能一呼百應。1399年的懷來之戰,朱棣遇到了宋忠部,兩邊軍隊剛一接仗,就發現全是親戚。這種盤根錯節的勢力,正是朱棣的底牌。朱棣雖然是藩王,但他的政治資本,還是軍功。他從小接受了系統的軍事教育,李文忠是他的兵法老師,徐達是他的老丈人,平生接觸的都是開國大將,受封燕王的目的也是為大明鎮守北疆。洪武二十三年(1390),元旦剛過,朱棣就接到父皇命令,讓他和晉王分別統率兵馬合擊蒙元平章乃兒不花。朱棣接令後很興奮,因為這是他第一次指揮大規模戰役。這一仗,朱棣先派出幾股哨兵四出偵查,明確了乃兒不花的確切位置。北方三月,還在下大雪,氣溫也隨之下降,更是嚴寒。所以有些人就請求朱棣停止行軍,暫避風雪。朱棣卻認為,這正是出奇制勝的大好時機。敵人一定會因為下大雪而放鬆警惕,所以更要在這個時候行動。於是,當朱棣大軍出現在面前時,乃兒不花非常驚訝,而且毫無準備。但是,朱棣沒有馬上發起進攻,而是派已降明的乃兒不花舊交觀童前去勸降。乃兒不花知道自己根本無法抵抗,只好前往朱棣軍中請降。朱棣在軍中擺酒設宴迎接,乃兒不花很是感動。此戰,朱棣兵不血刃大獲全勝。靖難之役後,初登基的朱棣,面臨政治合法性責難、政權根基不穩的現實,他決定還是要從“武功”入手來鞏固政權。此間,朱棣為他的遷都北京,給出了一個義正辭嚴的說法:“天子守國門”。1421年,明朝正式遷都北平。回頭看永樂遷都,好處是顯而易見的。

    自938年石敬瑭向契丹割讓燕雲十六州後,北京一帶已有約430年不在漢族政權的控制之下;而“靖康之變”後,整個華北地區也已經有近250年由異族統治。到1421年永樂遷都後,北京及其周邊,成了明朝的核心統治地域,由此,漢族政權對華北的控制達到前所未有的程度。另外,遷都北平,有利於控制全國的政局,也有利於抗擊北方蒙古人的南侵,以及經營東北地區。由於首都距離長城很近,中央政府可以有效地管理和調動軍隊抵禦侵略。朱棣就曾以北京為基地五次北伐北元力,最後病故於行軍返回路上。同時,天子戍邊的氣勢以及皇宮、先帝陵寢俱在前線的事實,使朝廷上下在面對危機時更有抵抗的決心,如土木堡之變明軍覆滅及皇帝被俘之後,明朝就在於謙的領導下,堅決地組織了北京保衛戰,而不是像西晉、北宋一樣放棄北方。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火力少年王反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