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四十不讓惑惑了

    七世紀初,松贊干布統一了雪域各部落,建立了強大的吐蕃王朝。但當時沒有統一的文字,不利於治理王朝、頒佈法令、向周邊民族學習先進的文化。因此,松贊干布特派大臣屯米·桑布扎等16人赴天竺(印度)求學拜師,精研梵文和佛學。返藏後,屯米·桑布紮結合藏語音韻規律,吸取古藏文精華,經過整理和再創造,形成了30個子音字母、4個母音符號的藏文文字體系。到了公元九世紀,藏王熱巴布登位後,對藏文拼音進行簡化,豐富詞彙,改進文法。

  • 2 # 使用者6354303758606

    藏族是中華民族的重要一員,分佈於遼闊的青藏高原。主要聚居在西藏自治區,以及青海省的海北、黃南、海南、果洛、玉樹等藏族自治州和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甘肅省的甘南藏族自治州和天祝藏族自治縣,四川省的阿壩、甘孜兩個藏族自治州和木裡藏族自治縣,雲南省的迪慶藏族自治州。根據2000年第五次全華人口普查統計,藏族人口數為5416021。藏族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藏語,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藏語支,分為衛藏方言、康方言、安多方言3種主要方言。藏文系參照梵文某些字型於公元7世紀前期創制,經過三次修訂發展而來,為自左向右橫寫的拼音文字,通用至今。 藏族為漢語稱謂,藏族自稱“蕃”。藏語對居住不同地區的人有不同的稱謂:西藏阿里地區的人自稱“兌巴”,後藏地區的人自稱“藏巴”,前藏地區的人自稱“衛巴”,居住在西藏東部和四川西部的藏族自稱“康巴”,居住在西藏北部及川西北、甘南、青海的藏族自稱“安多娃”。統稱為“蕃巴”。“巴”、“娃”藏語意為“人”。藏族發源於西藏境內的雅魯藏布江流域中部地區。據考古發現,早在4000多年前,藏族的祖先就在雅魯藏布江流域生息繁衍了。據漢文史籍記載,藏族屬於兩漢時西羌人的一支。當時甘青一帶西羌諸部已與漢朝發生密切的政治經濟聯絡,而西藏有“發羌”(發,古音讀bod)、“唐犛”等部,與甘青諸部已有往來。據藏文史籍記載,吐蕃王室的始祖崛起於西藏山南地區的雅隆河谷,為“六犛牛”部的首領,在松贊干布以前已傳20餘世。當“六犛牛”部初興時,已進入父系氏族社會,但從最初幾代首領的母子連名中,還可以看到曾經歷母系氏族階段的痕跡。大約進入6世紀時,號稱“悉補野”部的首領與鄰部結成聯盟並尊為盟主。當時,西藏境內另外還有“羊同”、“澎波”、“蘇毗”、“工布”等10餘族部,均已進入奴隸制社會。隋末唐初,“悉補野’’部的松贊干布兼併諸族部,統一了西藏地區,定都邏娑(今拉薩),臣民共進贊普(王)尊號,始制藏文、藏曆,創訂法律、度量衡,分設文武各級官職。劃分全境為四大軍政區域,在西藏建成自稱為“蕃”,漢籍稱作“吐蕃”的奴隸王朝。松贊干布在發展政治、經濟、文化建設的同時,與唐朝及天竺(今印度)、泥婆羅(今尼泊爾)廣泛交往,引進唐朝、印地先進的封建文化,佛教也於此時正式傳入吐蕃

    松贊干布統一後的吐蕃日益強大。公元7世紀,中原唐王朝興盛,松贊干布遣使唐朝求婚,發展與唐朝的關係。唐太宗以宗室女文成公主嫁松贊干布。唐高宗李治即位以後,冊封松贊幹部為“駙馬都尉”、“西海郡王”、“賓王”,松贊干布則稱唐高宗為“天子”,確立了唐蕃之間的舅甥親誼關係。公元710年、唐蕃再次聯姻,金城公主嫁給贊普赤德祖贊。公元822年,唐蕃在拉薩會盟,立碑於拉薩大昭寺前。唐蕃的友好關係為西藏成為中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藏族成為中國多民族中的一員奠定了基礎

    13世紀蒙古族崛起,建立元朝。元世祖忽必烈定都大都(今北京),於中央設定宣政院(初名總制院),掌管全國佛教事務及吐蕃地區軍政,以薩迦教派領袖八思巴(1235~1280)為帝師(初名國師),兼領宣政院事。元朝中央在吐蕃地區建制駐軍,分封文武官吏,充分行使主權,從而使西藏地區正式納入中國版圖。

    明朝、清朝和民國政府繼續對藏族地區行使主權,行政管理也日臻完善,藏族和內地各族人民之間的友誼也日益加深。從藏族人民英勇抗英鬥爭就可證明這一點。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省考賦分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