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獸傳奇:此海馬非彼海馬,說的都是神話
古人認為,海馬是一種生活在海里的馬,和陸地上的馬大致相同,所不同者,海馬能在海面上奔跑,如履平地,在海馬的肩膀上,還有火焰閃爍, 這有別於今天生物學上所說的海馬。
《山海經·海外北經》:“北海內有獸,其狀如馬,名曰騊駼”,疑即海馬傳說的早期雛形。
海馬的來歷,與產自西域的一種寶馬有關。漢武帝為了得汗血寶馬,派兵出征大宛國。汗血馬又稱天馬,耐力持久,奔跑時兩肩流汗皆呈血色,或認為是寄生蟲所致,也有觀點認為,棗紅色或栗色的馬流汗之後,毛皮浸溼,則更顯鮮豔,恍若流血。
汗血馬的神話,似乎只留在史書當中。承其餘絮,隋代有吐谷渾人在青海湖培育出良種馬,據《隋書·西域傳》記載:“青海週迴千餘里,中有小山,其俗至冬輒放牝馬於其上,言得龍種。吐谷渾嘗得波斯草馬,放入海,用生驄駒,能日行千里,故時稱青海驄焉。”
當時青海湖中有小山,冬季湖水結冰後,吐谷渾人將波斯的牝馬放到山上,與當地Mustang雜交,認為這是得自海中的龍種,又稱龍駒,古人稱塞北的大澤為北海,海馬的神異傳說由此而起。
宋代司馬光有一首《天馬歌》:“大宛汗血古共知,青海龍種骨更奇。綱絲舊畫昔嘗見,不意人間今見之。”從大宛的汗血寶馬到青海湖的龍駒,傳說中的寶馬愈變愈奇,終於變成一種奇幻生物。在此以後,海馬多作為一種吉祥紋樣出現,出土於甘肅武威的東漢青銅器馬踏飛燕,即是當時尚馬習俗的再現,可以一窺名馬的風采。
唐代銅鏡中,有海馬葡萄紋,在元明清三代的瓷器中,海馬紋是常見的吉祥紋樣,飛奔的海馬騰躍於驚濤駭浪之中,揚蹄奮鬣,神采非常,其雙肩之上還有兩道紅色的火焰,或是與汗血寶馬的血遙相呼應。
明清兩代的官服中有海馬補服,在古建築的脊獸當中,也有海馬的身影,按《大清會典》所記載,脊獸的排列順序為:龍、鳳、獅子、天馬、海馬、狻猊、押魚、獬豸、鬥牛、行什。將這些神話中的動物放在屋脊之上,旨在溝通天地,天馬和海馬緊挨著,也可看出二者之間的承接關係。
海馬原產於所謂的“北海”,也可理解為“來自海外的馬”,後來海馬的產地有了大挪移,在北宋宣和年間刊刻的《九域守令圖》中,廣東南部的海面上出現了一匹海馬。
地圖中出現的動物,原本是以裝飾作用為主,而南宋洪邁的《夷堅志》中有一則《海馬》,說的也是南海海域出現的海馬,廣州的海邊有個地名叫做“上弓彎”,有一天夜裡,忽然有一頭海獸,形狀像馬,馬鬃和四蹄都是紅色的。這匹海馬跑到了海邊的村民家中,村民聚在一起,將海馬殺死,快到天亮時,空中似乎有千軍萬馬的聲音,氣勢洶湧,有聲音說要來找馬。有人認為這是異象,趕緊搬走了,結果,第二天海水暴漲,“環村百餘家盡溺死。”這是一個罕見的海馬故事,原本是一種瑞獸,在這裡卻有一些妖怪的色彩。
在京劇《紅鬃烈馬》中,也出現了海馬,但這回是在西海,不知所指何處。這齣戲說的是薛平貴和王寶釧的故事,相府小姐王寶釧看上了叫花子薛平貴,非要以身相許,王家不允,後來寶釧與薛平貴住在寒窯,艱難度日。再後來,薛平貴投軍,有了戰功,乃至做了西涼國國王,十八年後,夫妻二人破鏡重圓。薛平貴屢立戰功,據說與他的坐騎紅鬃烈馬有很大關係。紅鬃烈馬也是一匹海馬,曾經在海邊吃人,後來被薛平貴降服。馬連良先生的唱詞中有“西海岸,妖魔現,紅鬃烈馬把人餐”,可見,《紅鬃烈馬》中的海馬是吃人的妖魔。古人認為海馬是龍種,因此神勇異常,照此看來,《西遊記》裡唐僧騎的白龍馬,也屬此類。
海馬原是中亞地區的良種馬,後來變成了海怪,乃至吉祥紋樣,早已與其原型相去甚遠了。來自殊方異域的動物,因漫長的空間阻隔,而多有神異屬性附會其身,最終被神化,海馬即是一例。
神獸傳奇:此海馬非彼海馬,說的都是神話
古人認為,海馬是一種生活在海里的馬,和陸地上的馬大致相同,所不同者,海馬能在海面上奔跑,如履平地,在海馬的肩膀上,還有火焰閃爍, 這有別於今天生物學上所說的海馬。
《山海經·海外北經》:“北海內有獸,其狀如馬,名曰騊駼”,疑即海馬傳說的早期雛形。
海馬的來歷,與產自西域的一種寶馬有關。漢武帝為了得汗血寶馬,派兵出征大宛國。汗血馬又稱天馬,耐力持久,奔跑時兩肩流汗皆呈血色,或認為是寄生蟲所致,也有觀點認為,棗紅色或栗色的馬流汗之後,毛皮浸溼,則更顯鮮豔,恍若流血。
汗血馬的神話,似乎只留在史書當中。承其餘絮,隋代有吐谷渾人在青海湖培育出良種馬,據《隋書·西域傳》記載:“青海週迴千餘里,中有小山,其俗至冬輒放牝馬於其上,言得龍種。吐谷渾嘗得波斯草馬,放入海,用生驄駒,能日行千里,故時稱青海驄焉。”
當時青海湖中有小山,冬季湖水結冰後,吐谷渾人將波斯的牝馬放到山上,與當地Mustang雜交,認為這是得自海中的龍種,又稱龍駒,古人稱塞北的大澤為北海,海馬的神異傳說由此而起。
宋代司馬光有一首《天馬歌》:“大宛汗血古共知,青海龍種骨更奇。綱絲舊畫昔嘗見,不意人間今見之。”從大宛的汗血寶馬到青海湖的龍駒,傳說中的寶馬愈變愈奇,終於變成一種奇幻生物。在此以後,海馬多作為一種吉祥紋樣出現,出土於甘肅武威的東漢青銅器馬踏飛燕,即是當時尚馬習俗的再現,可以一窺名馬的風采。
唐代銅鏡中,有海馬葡萄紋,在元明清三代的瓷器中,海馬紋是常見的吉祥紋樣,飛奔的海馬騰躍於驚濤駭浪之中,揚蹄奮鬣,神采非常,其雙肩之上還有兩道紅色的火焰,或是與汗血寶馬的血遙相呼應。
明清兩代的官服中有海馬補服,在古建築的脊獸當中,也有海馬的身影,按《大清會典》所記載,脊獸的排列順序為:龍、鳳、獅子、天馬、海馬、狻猊、押魚、獬豸、鬥牛、行什。將這些神話中的動物放在屋脊之上,旨在溝通天地,天馬和海馬緊挨著,也可看出二者之間的承接關係。
海馬原產於所謂的“北海”,也可理解為“來自海外的馬”,後來海馬的產地有了大挪移,在北宋宣和年間刊刻的《九域守令圖》中,廣東南部的海面上出現了一匹海馬。
地圖中出現的動物,原本是以裝飾作用為主,而南宋洪邁的《夷堅志》中有一則《海馬》,說的也是南海海域出現的海馬,廣州的海邊有個地名叫做“上弓彎”,有一天夜裡,忽然有一頭海獸,形狀像馬,馬鬃和四蹄都是紅色的。這匹海馬跑到了海邊的村民家中,村民聚在一起,將海馬殺死,快到天亮時,空中似乎有千軍萬馬的聲音,氣勢洶湧,有聲音說要來找馬。有人認為這是異象,趕緊搬走了,結果,第二天海水暴漲,“環村百餘家盡溺死。”這是一個罕見的海馬故事,原本是一種瑞獸,在這裡卻有一些妖怪的色彩。
在京劇《紅鬃烈馬》中,也出現了海馬,但這回是在西海,不知所指何處。這齣戲說的是薛平貴和王寶釧的故事,相府小姐王寶釧看上了叫花子薛平貴,非要以身相許,王家不允,後來寶釧與薛平貴住在寒窯,艱難度日。再後來,薛平貴投軍,有了戰功,乃至做了西涼國國王,十八年後,夫妻二人破鏡重圓。薛平貴屢立戰功,據說與他的坐騎紅鬃烈馬有很大關係。紅鬃烈馬也是一匹海馬,曾經在海邊吃人,後來被薛平貴降服。馬連良先生的唱詞中有“西海岸,妖魔現,紅鬃烈馬把人餐”,可見,《紅鬃烈馬》中的海馬是吃人的妖魔。古人認為海馬是龍種,因此神勇異常,照此看來,《西遊記》裡唐僧騎的白龍馬,也屬此類。
海馬原是中亞地區的良種馬,後來變成了海怪,乃至吉祥紋樣,早已與其原型相去甚遠了。來自殊方異域的動物,因漫長的空間阻隔,而多有神異屬性附會其身,最終被神化,海馬即是一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