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產力觀:實現中國社會生產力水平總體躍升
重要轉變:從“最大限度解放和激發科技作為第一生產力所蘊藏的巨大潛能”,到“實現中國社會生產力水平總體躍升”
“實現中國社會生產力水平總體躍升”,是習近平對新生產力觀的又一重要觀點。他提出,要從“進一步解放思想,進一步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進一步解放和增強社會活力”這“三個進一步解放”的總體關係上,更好地理解“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最根本最緊迫的任務還是進一步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
當代中國正在推進的全面深化改革,既是對社會生產力的解放,也是對社會活力的解放,是推動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強大動力,是“總體”意義上的社會生產力的躍升。因此,在開始提出中國經濟發展的新常態時,習近平強調就是為了“實現中國社會生產力水平總體躍升”。
經濟新常態
新判斷:經濟趨勢性變化階段性特徵
1、什麼是新常態?
“趨勢性變化說明,中國經濟正在向形態更高階、分工更復雜、結構更合理的階段演化,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正從高速增長轉向中高速增長,經濟發展方式正從規模速度型粗放增長轉向質量效率型集約增長,經濟結構正從增量擴能為主轉向調整存量、做優增量並存的深度調整,經濟發展動力正從傳統增長點轉向新的增長點。”
據此,習近平作出了認識新常態,適應新常態,引領新常態,是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中國“經濟發展的大邏輯”的判斷。
2、“新常態”經濟的新探索
在中國經濟的改革和發展中,既有過去“積存多年的頑瘴痼疾”,也有現在和未來面對的“硬骨頭”和“險灘”,需要一種既堅守已有成就和經驗的經濟發展的“常態”,又不斷開拓進取的“新”態勢。
中國經濟執行軌道,正進入增長速度換擋期、結構調整陣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疊加,各種矛盾和問題相互交織的關鍵時段。這就要求破除“唯GDP神話”、擺脫高速度增長的“糾結”,要保持合理的增長速度,讓經濟執行處於合理區間;要堅守轉方式、調結構的總體目標,以提高創新驅動發展能力、提高產業競爭力、提高經濟增長質量和效益為根本手段,縝密謀劃高效率、低成本、可持續經濟發展的新態勢。這些成為習近平謀劃經濟發展新常態基本事實和重要基礎。
“新常態將給中國帶來新的發展機遇”。習近平清醒地意識到:“新常態也伴隨著新矛盾新問題,一些潛在風險漸漸浮出水面。能不能適應新常態,關鍵在於全面深化改革的力度。”在2014年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習近平對經濟發展新常態進一步作出新的闡釋。他強調,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沒有改變中國發展仍處於可以大有作為的重要戰略機遇期的判斷,改變的是重要戰略機遇期的內涵和條件;沒有改變中國經濟發展總體向好的基本面,改變的是經濟發展方式和經濟結構。面對中國經濟發展新常態,要認識新常態,適應新常態,引領新常態。
以開放的最大優勢謀求更大發展空間
如何“以開放的最大優勢謀求更大發展空間”,是習近平部署全方位改革開放新格局的重要思想。
在2013年3月十二屆全華人大一次會議上,習近平就提出,“以開放的最大優勢謀求更大發展空間”的思想。次年3月,習近平再次提到:“要牢牢把握國際通行規則,加快形成與國際投資、貿易通行規則相銜接的基本制度體系和監管模式,既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又更好發揮政府作用。”作為全方位開放格局的新的實驗,要提升戰略眼光,要增強戰略思考。“要大膽闖、大膽試、自主改,儘快形成一批可複製、可推廣的新制度”,“在自由貿易試驗區要做點壓力測試,把各方面可能發生的風險控制好,切實防範系統性風險特別是金融風險”。習近平闡明瞭“以開放的最大優勢謀求更大發展空間”在全方位對外開放新格局的深刻意蘊。
新生產力觀:實現中國社會生產力水平總體躍升
重要轉變:從“最大限度解放和激發科技作為第一生產力所蘊藏的巨大潛能”,到“實現中國社會生產力水平總體躍升”
“實現中國社會生產力水平總體躍升”,是習近平對新生產力觀的又一重要觀點。他提出,要從“進一步解放思想,進一步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進一步解放和增強社會活力”這“三個進一步解放”的總體關係上,更好地理解“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最根本最緊迫的任務還是進一步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
當代中國正在推進的全面深化改革,既是對社會生產力的解放,也是對社會活力的解放,是推動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強大動力,是“總體”意義上的社會生產力的躍升。因此,在開始提出中國經濟發展的新常態時,習近平強調就是為了“實現中國社會生產力水平總體躍升”。
經濟新常態
新判斷:經濟趨勢性變化階段性特徵
1、什麼是新常態?
“趨勢性變化說明,中國經濟正在向形態更高階、分工更復雜、結構更合理的階段演化,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正從高速增長轉向中高速增長,經濟發展方式正從規模速度型粗放增長轉向質量效率型集約增長,經濟結構正從增量擴能為主轉向調整存量、做優增量並存的深度調整,經濟發展動力正從傳統增長點轉向新的增長點。”
據此,習近平作出了認識新常態,適應新常態,引領新常態,是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中國“經濟發展的大邏輯”的判斷。
2、“新常態”經濟的新探索
在中國經濟的改革和發展中,既有過去“積存多年的頑瘴痼疾”,也有現在和未來面對的“硬骨頭”和“險灘”,需要一種既堅守已有成就和經驗的經濟發展的“常態”,又不斷開拓進取的“新”態勢。
中國經濟執行軌道,正進入增長速度換擋期、結構調整陣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疊加,各種矛盾和問題相互交織的關鍵時段。這就要求破除“唯GDP神話”、擺脫高速度增長的“糾結”,要保持合理的增長速度,讓經濟執行處於合理區間;要堅守轉方式、調結構的總體目標,以提高創新驅動發展能力、提高產業競爭力、提高經濟增長質量和效益為根本手段,縝密謀劃高效率、低成本、可持續經濟發展的新態勢。這些成為習近平謀劃經濟發展新常態基本事實和重要基礎。
“新常態將給中國帶來新的發展機遇”。習近平清醒地意識到:“新常態也伴隨著新矛盾新問題,一些潛在風險漸漸浮出水面。能不能適應新常態,關鍵在於全面深化改革的力度。”在2014年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習近平對經濟發展新常態進一步作出新的闡釋。他強調,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沒有改變中國發展仍處於可以大有作為的重要戰略機遇期的判斷,改變的是重要戰略機遇期的內涵和條件;沒有改變中國經濟發展總體向好的基本面,改變的是經濟發展方式和經濟結構。面對中國經濟發展新常態,要認識新常態,適應新常態,引領新常態。
以開放的最大優勢謀求更大發展空間
如何“以開放的最大優勢謀求更大發展空間”,是習近平部署全方位改革開放新格局的重要思想。
在2013年3月十二屆全華人大一次會議上,習近平就提出,“以開放的最大優勢謀求更大發展空間”的思想。次年3月,習近平再次提到:“要牢牢把握國際通行規則,加快形成與國際投資、貿易通行規則相銜接的基本制度體系和監管模式,既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又更好發揮政府作用。”作為全方位開放格局的新的實驗,要提升戰略眼光,要增強戰略思考。“要大膽闖、大膽試、自主改,儘快形成一批可複製、可推廣的新制度”,“在自由貿易試驗區要做點壓力測試,把各方面可能發生的風險控制好,切實防範系統性風險特別是金融風險”。習近平闡明瞭“以開放的最大優勢謀求更大發展空間”在全方位對外開放新格局的深刻意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