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岱《湖心亭看雪》(戴名世《乙亥北行日記》
【甲】崇禎五年十二月,餘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鳥聲俱絕。是日更定矣,餘拏一小舟,擁毳衣爐火,獨往湖心亭看雪。霧凇沆碭,天與雲與山與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長堤一痕、湖心亭一點、與餘舟一芥、舟中人兩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兩人鋪氈對坐,一童子燒酒爐正沸。見餘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餘同飲。餘強飲三大白而別。問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說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張岱《湖心亭看雪》)
【乙】乃於三更啟行。行四五里,見西北雲起;少頃,佈滿空中,雷電大作,大雨如注,倉卒披雨具,然衣已沾溼。行至總鋪,雨愈甚;遍叩逆旅主人門,皆不應。圉人於昏黑中尋一草棚,相與暫避其下。雨止,則天已明矣。仰觀雲氣甚佳:或如人,或如獅象,如山,如怪石,如樹,倏忽萬狀。餘嘗謂看雲宜夕陽,宜雨後,不知日出時看雲亦佳也。是日僅行四十里,抵臨淮;使人入城訪朱鑑薛,值其他出。薄暮,獨步城外。是時隍中荷花盛開,涼風微動,香氣襲人,徘徊久之,乃抵旅舍主人宿。(戴名世《乙亥北行日記》)
甲文“霧凇沆碭,天與雲與山與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長堤一痕、湖心亭一點、與餘舟一芥、舟中人兩三粒而已”一句,用“一痕”“一點”“一芥”“兩三粒”,高度抽象概括,宛如中國畫中的寫意山水,運用的是白描的寫法,勾勒出湖中美景。乙文“三更啟行”“行四五里,見西北雲起……”;“雨止,則天已明矣”“仰觀雲氣甚佳……”;“是日僅行四十里”“使人入城訪朱鑑薛,值其他出”;“薄暮,獨步城外”“是時隍中荷花盛開,涼風微動,香氣襲人”。從中可以看出,作者採用了移步換景的方法。
乙文是以作者的行蹤和時間的推移為線索,隨著景緻的變化,作者的情感也在不斷地變化。“遍叩逆旅主人門,皆不應”--下雨時的焦急;“餘嘗謂看雲宜夕陽,宜雨後,不知日出時看雲亦佳也”--雨後,天亮時的欣喜;“薄暮,獨步城外”“徘徊久之,乃抵旅舍主人宿”--今晚時的流連忘返。
參考譯文:
(甲)崇禎五年(公元1632年)十二月,我住在西湖。接連下了三天的大雪,湖附近行人、飛鳥的聲音都消失了。這一天晚上初更時,我撐著一葉小舟,穿著毛皮衣,帶著火爐,獨自前往湖心亭看雪。(湖面上)冰花一片瀰漫,天和雲和山和水,從上至下都是白茫茫的一片。湖上(比較清晰的)影子,只有一道長堤的痕跡,一點湖心亭的輪廓和我的一葉小舟,舟中的兩三個人影罷了。
到了湖心亭上,看見有兩個人鋪著氈子相對而坐,一個童子正把酒爐裡的酒燒得滾沸。(他們)看見我,非常高興地說:“在湖中怎麼還能碰上(您)這樣(有閒情雅緻)的人呢!”(他們)拉著我一同飲酒。我盡力喝了三大杯酒,然後和他們道別。(我)問他們的姓氏,得知他們是金陵人,在此地客居。等到(回來時)下了船,船伕嘟噥著說:“不要說相公您痴,還有像相公您一樣痴的人呢!”
(乙)於是在三更啟程。走了四五里,看到西北方雲氣升騰聚集;不久,(烏雲)佈滿空中,電閃雷鳴,大雨傾盆,(我們)急急忙忙地披上雨具,然而衣服已經淋溼了。走到總鋪,雨越發大了;(我們)敲遍了旅店的門,都不應聲。馬伕在黑暗中找到一間草棚,大家一起暫時躲避在草棚下面。雨停了,而天已經亮了。道路都被大水橫流淹沒,分不清田地和小路。我暗自感嘆水利工程沒能修築好,天下沒法安定啊。如果能得到一位好官,也足夠治理好一個邑了。可惜沒有在這上面用心思的人。抬頭看到雲氣非常好看:有的像人,有的像獅子大象,像山,像怪石,像樹,瞬息萬變。我曾說過看雲最好在落日時分,最好在雨過天晴時,卻不知在日出時分看雲也很美。這一天只走了四十里,抵達臨淮;讓人進城拜訪朱鑑薛,恰逢他外出到別處去了。傍晚,獨自在城外散步。此時護城河裡的荷花盛開,涼風輕輕吹過,香氣襲人,我徘徊流連很久,才回到旅店休息。
張岱《湖心亭看雪》(戴名世《乙亥北行日記》
【甲】崇禎五年十二月,餘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鳥聲俱絕。是日更定矣,餘拏一小舟,擁毳衣爐火,獨往湖心亭看雪。霧凇沆碭,天與雲與山與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長堤一痕、湖心亭一點、與餘舟一芥、舟中人兩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兩人鋪氈對坐,一童子燒酒爐正沸。見餘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餘同飲。餘強飲三大白而別。問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說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張岱《湖心亭看雪》)
【乙】乃於三更啟行。行四五里,見西北雲起;少頃,佈滿空中,雷電大作,大雨如注,倉卒披雨具,然衣已沾溼。行至總鋪,雨愈甚;遍叩逆旅主人門,皆不應。圉人於昏黑中尋一草棚,相與暫避其下。雨止,則天已明矣。仰觀雲氣甚佳:或如人,或如獅象,如山,如怪石,如樹,倏忽萬狀。餘嘗謂看雲宜夕陽,宜雨後,不知日出時看雲亦佳也。是日僅行四十里,抵臨淮;使人入城訪朱鑑薛,值其他出。薄暮,獨步城外。是時隍中荷花盛開,涼風微動,香氣襲人,徘徊久之,乃抵旅舍主人宿。(戴名世《乙亥北行日記》)
甲文“霧凇沆碭,天與雲與山與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長堤一痕、湖心亭一點、與餘舟一芥、舟中人兩三粒而已”一句,用“一痕”“一點”“一芥”“兩三粒”,高度抽象概括,宛如中國畫中的寫意山水,運用的是白描的寫法,勾勒出湖中美景。乙文“三更啟行”“行四五里,見西北雲起……”;“雨止,則天已明矣”“仰觀雲氣甚佳……”;“是日僅行四十里”“使人入城訪朱鑑薛,值其他出”;“薄暮,獨步城外”“是時隍中荷花盛開,涼風微動,香氣襲人”。從中可以看出,作者採用了移步換景的方法。
乙文是以作者的行蹤和時間的推移為線索,隨著景緻的變化,作者的情感也在不斷地變化。“遍叩逆旅主人門,皆不應”--下雨時的焦急;“餘嘗謂看雲宜夕陽,宜雨後,不知日出時看雲亦佳也”--雨後,天亮時的欣喜;“薄暮,獨步城外”“徘徊久之,乃抵旅舍主人宿”--今晚時的流連忘返。
參考譯文:
(甲)崇禎五年(公元1632年)十二月,我住在西湖。接連下了三天的大雪,湖附近行人、飛鳥的聲音都消失了。這一天晚上初更時,我撐著一葉小舟,穿著毛皮衣,帶著火爐,獨自前往湖心亭看雪。(湖面上)冰花一片瀰漫,天和雲和山和水,從上至下都是白茫茫的一片。湖上(比較清晰的)影子,只有一道長堤的痕跡,一點湖心亭的輪廓和我的一葉小舟,舟中的兩三個人影罷了。
到了湖心亭上,看見有兩個人鋪著氈子相對而坐,一個童子正把酒爐裡的酒燒得滾沸。(他們)看見我,非常高興地說:“在湖中怎麼還能碰上(您)這樣(有閒情雅緻)的人呢!”(他們)拉著我一同飲酒。我盡力喝了三大杯酒,然後和他們道別。(我)問他們的姓氏,得知他們是金陵人,在此地客居。等到(回來時)下了船,船伕嘟噥著說:“不要說相公您痴,還有像相公您一樣痴的人呢!”
(乙)於是在三更啟程。走了四五里,看到西北方雲氣升騰聚集;不久,(烏雲)佈滿空中,電閃雷鳴,大雨傾盆,(我們)急急忙忙地披上雨具,然而衣服已經淋溼了。走到總鋪,雨越發大了;(我們)敲遍了旅店的門,都不應聲。馬伕在黑暗中找到一間草棚,大家一起暫時躲避在草棚下面。雨停了,而天已經亮了。道路都被大水橫流淹沒,分不清田地和小路。我暗自感嘆水利工程沒能修築好,天下沒法安定啊。如果能得到一位好官,也足夠治理好一個邑了。可惜沒有在這上面用心思的人。抬頭看到雲氣非常好看:有的像人,有的像獅子大象,像山,像怪石,像樹,瞬息萬變。我曾說過看雲最好在落日時分,最好在雨過天晴時,卻不知在日出時分看雲也很美。這一天只走了四十里,抵達臨淮;讓人進城拜訪朱鑑薛,恰逢他外出到別處去了。傍晚,獨自在城外散步。此時護城河裡的荷花盛開,涼風輕輕吹過,香氣襲人,我徘徊流連很久,才回到旅店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