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琴是多絃樂器,體長面廣,非如三絃琵琶,能抱置懷中演奏,必須置放桌案之上,才能按彈自如。因此置放古琴的方法,就有一定的式樣。古琴首在右,古琴尾在左,鳧掌與軫置入案頭開孔之內,雁足置於案面之上,這是用特製古琴案置放的方式。如無特製古琴案,藉用普通几案的時候,則鳧掌與軫都要垂懸案側,離案約留三四指寬的空間便於轉軫。古琴身宜靠案邊,不置案中,近人身體,便於下指。頸和雁足兩處,另設“古琴薦“襯墊,使其平穩,按彈著力時,就不致推動。古琴薦用綢或面制均可,長五六寸,寬約二寸,內裝粗砂,厚薄適宜,密縫使不漏砂。這也是必不可少的裝置。
古琴的右手彈弦亦有手指之別與指背甲彈與指面肉彈之別。右手的彈弦是由大指、食指、中指和名指承擔的。一般說來,大指與中指力度較強,食指與名指較弱。這四指的彈弦又各分指背甲彈和指面肉彈兩種。前者音色比較輕、薄、亮,後者音色比較重、厚、實。近代著名古琴家彭祉卿對此有過詳細的分析,他說:“以指甲肉別之,輕而清者,挑摘是也;輕而濁者,抹打是也。重而清者,剔擘是也;重而濁者,勾託是也。外弦一二欲輕則用打摘,欲重則用勾剔;內弦六七欲輕則用抹挑,欲重則用擘託;中弦三四五欲輕則用抹挑,欲重則用勾剔。抹挑勾剔以取正聲,打摘擘託以取應聲,各從其下指之便也。”
古琴的演奏以左手按弦取音,以右手彈弦出音。左手按弦之指的不同和手指按弦部位的不同均可造成音色的差異。左手按弦除偶用中指與食指外,最常用的是名指與大指;其按弦的部位亦有肉按與甲肉相半之按兩種。一般說來,名指按弦其音溫厚穩實,大指則清脆明亮;肉按者溫厚穩實,甲肉相半者則清脆明亮。
就右手的彈弦來說,其強弱變化的幅度十分寬廣。由於古琴有效弦長長,振幅閾廣闊,故同樣一種彈弦技法,可以彈出極輕柔飄忽的音,同時也可以彈出非常沉重剛烈,這全憑演奏者使用的力度如何。而有效弦長比較短的樂器,例如琵琶、阮等,其可變化的幅度就小得多。實際上,古琴彈弦的四指本身也是有著力度差別的。一般說來,大指的託、擘和中指的剔、勾尤見力度,而食指與名指則相對地要柔弱一些。四指中,用肉彈與用甲彈效果又有不同。肉彈所出的音線較粗,甲彈則較細;如果用力相等,那麼較粗者體積大,單位壓強小,故以強度勝;較細者體積小,壓強大,故以力度勝。古琴演奏時可以根據出音力度的需要而選擇適當的彈弦技法,其選擇的餘地相當大。
左手按弦技法也會對力度造成影響。首先,按弦部位的不同和技法的差異可以造成力度的變化。若就按弦手指而言,則有大指與名、中指之區別:用大指則明亮有力,其音線細而光滑;名、中指則柔和溫潤,音線較為粗、松。若就按弦部位而言,則有肉按與甲肉相半之按的區別:甲肉相半者明亮有力,其音線細而光滑;肉按者柔和溫潤,線較為粗、松。音線細而光滑者,其質感密,其力度強;音線粗、松者,其質感疏,其力度弱。何粗何細,何強何弱,演奏時也可以根據音樂表現的力度要求來選擇適當的按弦技法。
古琴發音的張力除了來自左右手的技法與使用的力量外,還有一個因素,就是左手運指的速度。一般來說,速度越快便越見力度,反之,則越是鬆弛。但是,更重要的還取決於速度的變化狀態。左手在使用綽、注等技法時,其運指通常是非勻速的,即變速的,它們或者呈減速度狀態,或者呈加速度狀態。勻速運動所形成的軌跡是直線的,減速運動和加速運動則是拋物線或反拋物線的。直線形不成張力,只有拋物線(包括反拋物線)才是富有張力的線條。不同的是,拋物線的軌跡是由緊張趨於鬆弛,而反拋物線的軌跡則是由鬆弛趨於緊張。趨於緊張者剛健有力度,趨於鬆弛者則平穩、舒展。效果不同,但都是富有張力的音線。古琴在以綽、注方式出音時所形成的軌跡大部分正是拋物線或反拋物線的,因而極富張力。
古琴是多絃樂器,體長面廣,非如三絃琵琶,能抱置懷中演奏,必須置放桌案之上,才能按彈自如。因此置放古琴的方法,就有一定的式樣。古琴首在右,古琴尾在左,鳧掌與軫置入案頭開孔之內,雁足置於案面之上,這是用特製古琴案置放的方式。如無特製古琴案,藉用普通几案的時候,則鳧掌與軫都要垂懸案側,離案約留三四指寬的空間便於轉軫。古琴身宜靠案邊,不置案中,近人身體,便於下指。頸和雁足兩處,另設“古琴薦“襯墊,使其平穩,按彈著力時,就不致推動。古琴薦用綢或面制均可,長五六寸,寬約二寸,內裝粗砂,厚薄適宜,密縫使不漏砂。這也是必不可少的裝置。
古琴的右手彈弦亦有手指之別與指背甲彈與指面肉彈之別。右手的彈弦是由大指、食指、中指和名指承擔的。一般說來,大指與中指力度較強,食指與名指較弱。這四指的彈弦又各分指背甲彈和指面肉彈兩種。前者音色比較輕、薄、亮,後者音色比較重、厚、實。近代著名古琴家彭祉卿對此有過詳細的分析,他說:“以指甲肉別之,輕而清者,挑摘是也;輕而濁者,抹打是也。重而清者,剔擘是也;重而濁者,勾託是也。外弦一二欲輕則用打摘,欲重則用勾剔;內弦六七欲輕則用抹挑,欲重則用擘託;中弦三四五欲輕則用抹挑,欲重則用勾剔。抹挑勾剔以取正聲,打摘擘託以取應聲,各從其下指之便也。”
古琴的演奏以左手按弦取音,以右手彈弦出音。左手按弦之指的不同和手指按弦部位的不同均可造成音色的差異。左手按弦除偶用中指與食指外,最常用的是名指與大指;其按弦的部位亦有肉按與甲肉相半之按兩種。一般說來,名指按弦其音溫厚穩實,大指則清脆明亮;肉按者溫厚穩實,甲肉相半者則清脆明亮。
就右手的彈弦來說,其強弱變化的幅度十分寬廣。由於古琴有效弦長長,振幅閾廣闊,故同樣一種彈弦技法,可以彈出極輕柔飄忽的音,同時也可以彈出非常沉重剛烈,這全憑演奏者使用的力度如何。而有效弦長比較短的樂器,例如琵琶、阮等,其可變化的幅度就小得多。實際上,古琴彈弦的四指本身也是有著力度差別的。一般說來,大指的託、擘和中指的剔、勾尤見力度,而食指與名指則相對地要柔弱一些。四指中,用肉彈與用甲彈效果又有不同。肉彈所出的音線較粗,甲彈則較細;如果用力相等,那麼較粗者體積大,單位壓強小,故以強度勝;較細者體積小,壓強大,故以力度勝。古琴演奏時可以根據出音力度的需要而選擇適當的彈弦技法,其選擇的餘地相當大。
左手按弦技法也會對力度造成影響。首先,按弦部位的不同和技法的差異可以造成力度的變化。若就按弦手指而言,則有大指與名、中指之區別:用大指則明亮有力,其音線細而光滑;名、中指則柔和溫潤,音線較為粗、松。若就按弦部位而言,則有肉按與甲肉相半之按的區別:甲肉相半者明亮有力,其音線細而光滑;肉按者柔和溫潤,線較為粗、松。音線細而光滑者,其質感密,其力度強;音線粗、松者,其質感疏,其力度弱。何粗何細,何強何弱,演奏時也可以根據音樂表現的力度要求來選擇適當的按弦技法。
古琴發音的張力除了來自左右手的技法與使用的力量外,還有一個因素,就是左手運指的速度。一般來說,速度越快便越見力度,反之,則越是鬆弛。但是,更重要的還取決於速度的變化狀態。左手在使用綽、注等技法時,其運指通常是非勻速的,即變速的,它們或者呈減速度狀態,或者呈加速度狀態。勻速運動所形成的軌跡是直線的,減速運動和加速運動則是拋物線或反拋物線的。直線形不成張力,只有拋物線(包括反拋物線)才是富有張力的線條。不同的是,拋物線的軌跡是由緊張趨於鬆弛,而反拋物線的軌跡則是由鬆弛趨於緊張。趨於緊張者剛健有力度,趨於鬆弛者則平穩、舒展。效果不同,但都是富有張力的音線。古琴在以綽、注方式出音時所形成的軌跡大部分正是拋物線或反拋物線的,因而極富張力。